帖子主题:[原创]56式与56半 同时列装为哪般,省子弹?
共 46525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56式与56半 同时列装为哪般,省子弹?
共 46525 个阅读者
50年代末期,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56式自动步枪)、2支56式轻机枪。1962年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参看中印边境战争),56式半自动步枪自装备后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制手动李-恩菲尔德短步枪,56式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轻机枪及56式冲锋枪,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轻武器方面拥有优势,最终赢得战事。
问题来了,当时我们同时生产出3种枪,56半,56自动步枪,56轻机,为什么当时每个班不都是人手一个56自动步枪呢,是为了省子弹吗,还是56半自动步枪价格要低很多呢?当时的战术思想是什么呢。事实证明这个指导思想跟不上发展的潮流了。
1979年中越爆发战争(参看中越战争),在普遍使用AK47自动步枪的越南人民军的火力下,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中国步兵显得相当脆弱。这加速了81式自动步枪的研制和装备。1981年当双方再次爆发流血冲突时,中国军队已经普遍装备81式步枪。
占位标签-勿删!!
这种搭配方式有强烈的时代背景。50-60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虽然实现了制式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机械化和合成化程度都还很低,这样就要求单兵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所以非常注重单兵的射击、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当时有句话叫“200米硬功夫”,就是要求每个单兵负责自己前方两百米内的目标,与同时代的56冲相比,56半易于控制、坚固可靠、精度高(56冲连发射击精度很差,超过100米很难打中点状目标)与我军当时的战术思想非常吻合;另外当时军内的高层都是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非常崇尚刺刀见红的精神,56半枪身长(相对56冲),配合经典的三棱刺刀,比56冲更适合拼刺,这种思想影响我军轻武器发展很长时间,包括以后的63式自动步枪,都受到刺刀见红的影响。可以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装备条件、战术思想等等因素影响下,56半作为中国步兵的制式武器是必然的选择
占位标签-勿删!!
搂住的文章中有两处错误必须指出
1.指导思想:中国使用第一代56家族时,装备是按照二战时的配置,步兵班以步枪为主体,正副班长使用冲锋枪作为近战武器轻机枪装备到班,以机枪为步兵班主要杀伤武器,不强负责补漏,冲锋枪仅适合于对整个步兵班提供近距离火力。这样的部队标准配置,以苏德为例,每班1-2德普机枪/ZB26(德国军队有装备,只是数量不足)2支或者更多的波波沙/MP40,其余班组成员为毛瑟步枪/莫辛纳干。后来手动步枪改为半自动,而中国一直是把56突击步枪当作冲锋枪称呼和装备。所以这种班组火力配置也就不奇怪了
2.对印度作战也是中国班组火力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这场战斗并没有使高层意识到中国的班组火力严重不合理,意识落后
其实原因是因为这是一场发生在高原的战斗,高原环境下空气稀薄,能见度高,人员活动动作缓慢,这样的环境使得步枪外弹道性能出奇的好,子弹飞得远,这种环境对步枪的要求是高精度大射程,对于活力密集度反而要求不高,所以当时印度的火力配置并不见得查到哪去,手动步枪足够用了,更何况那是可以打出半自动速度的李式不强,对二战稍有了解得都知道这是二战中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而56枪族用中间威力弹和全威力弹对抗,只有拉近距离才能占到优势,而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
占位标签-勿删!!
我军从未一个班装备2只56班机过,56班机不是单兵机枪,是有正副射手的。
AK47在我国标准名称是56冲,在国内是作为50冲锋枪的换代产品装备的,装备正副班长,这个东西在中国不是被当步枪,而是被当冲锋枪用的。
我军不全军装备56冲,是因为该枪精度低,一般看法是只能保证150米内的点射上靶,这个精度实在无法满足部队全员换装的需要。而56半在精度和射程上基本满足部队需要,该枪表尺撸到头200米常用表尺上,精度极好,优秀射手可在400米距离上精确射击,特等射手可在600米距离上命中半身靶,比较符合当时我军使用习惯。
为了解决56半火力不足,56冲又精度太差的问题,中国不是没想办法,开发了63步枪。63的精度和56半接近,火力和56冲接近,如果不是受文革影响质量太差,对越反击战里就不会出现还拿56半这种尴尬局面了。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26楼的发言:
我记得当时我军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挻轻机枪,没有楼主所说的两挻,每个步兵排配备一挻重机枪。至少在1979年以前,我军普通步兵连队中还没有普遍配备12.7mm的高射机枪,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军步兵连队的轻武器火力明显弱于我们的对手越南军队,特别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军队中大量装备的12.7mm的高射机枪还是我们生产出来无偿援助给越南政府的,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舍得给自己的军队装备,反而大规模地援助给我们的敌人,六 七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真是害死人啊。我不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多少士兵是死于我们援助给越南的12.7mm高射机枪火力下,让我们牢记这场惨痛的教训吧。 |
没几个牺牲在小越的12.7高机之下。原因很简单……高机平射是小越发明的,这不假。但和重机枪一样,要先扫清射界,在阵地正面,最好在1000米的环境内,全部都要清除植物,不留隐蔽物和死角。这在温带平原地区,是可以做到的。当年的小日本就这样干,八路呢,就号召人民把高粱给摘了,留下高粱秆做“青纱帐”,隐蔽部队行动。越南是亚热带地区,植被茂盛,可以说,你今天砍了,一场雨,明天就又长回来了,所以在越南这种地貌条件下,清扫射界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即使小越在某个阵地上摆设了12.7高机,受到绿色植被的干扰,也看不远,也打不远。所以高机平射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适合越南这种亚热带的丛林地貌。好不容易你清扫了一个不错的射界,你12.7牛高马大的,戳在山头上,你一开枪,就意味着被消灭。所以也不长久。
……综上所述,小越的“高机平射”,愿望是好的,但作用应该不大。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17楼的发言:
其实老毛子在二战前也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具体型号我记不得了,但该故障率高,不可靠,所以在卫国战争时不得不将该枪从苏联红军中撤装,所以苏联步兵中能大量列装也只有其“波波沙”了。 |
哪里撤装了?苏联是当时装备半自动步枪第二多的国家,SVT40中后期相当普遍。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26楼的发言:
我记得当时我军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挻轻机枪,没有楼主所说的两挻,每个步兵排配备一挻重机枪。至少在1979年以前,我军普通步兵连队中还没有普遍配备12.7mm的高射机枪,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军步兵连队的轻武器火力明显弱于我们的对手越南军队,特别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军队中大量装备的12.7mm的高射机枪还是我们生产出来无偿援助给越南政府的,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舍得给自己的军队装备,反而大规模地援助给我们的敌人,六 七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真是害死人啊。我不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多少士兵是死于我们援助给越南的12.7mm高射机枪火力下,让我们牢记这场惨痛的教训吧。 |
无独有偶,1969年珍宝岛之战,大批苏军战士倒在SKS45/56半、AK47/56冲、RPD/56轻、G43/53重的枪口下!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redranger 在第12楼的发言: 这种搭配方式有强烈的时代背景。50-60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虽然实现了制式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机械化和合成化程度都还很低,这样就要求单兵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所以非常注重单兵的射击、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当时有句话叫“200米硬功夫”,就是要求每个单兵负责自己前方两百米内的目标,与同时代的56冲相比,56半易于控制、坚固可靠、精度高(56冲连发射击精度很差,超过100米很难打中点状目标)与我军当时的战术思想非常吻合;另外当时军内的高层都是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非常崇尚刺刀见红的精...... |
正解……
补充一点,大量采用五六半是我军传统的战术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我军崇尚“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精度射击。和我们是个穷国有相当的关系。说到穷国,就要说我军的作战模式了,虽然五六十年代了,但摩托化远未普及,大量的作战部队,还是人拉肩扛,骡马化,单兵负重非常重要,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打最大的战争,也是指导思想。减轻对后勤的压力。所以单兵负重里面,弹药的量不能太大。连发武器消耗弹药过多,如果大量装备,对后勤的压力不是一点二点的。即使步枪手背的120发蛋蛋,也不全是你的,你也要分一些给班机用,所以精度射击一直是我军所崇尚的。步兵五大战术嘛。
占位标签-勿删!!
1,56半远比56冲成本高,工艺更复杂!
2,楼主没玩过自动武器,56冲连发基本就是图个响!除了基准弹,其余弹能上靶靠人品!简单的说56冲不可能比56半有更强的有效火力密度!
3,56半人机工程好,精度远好于56冲!
4,81比56半精度更好,价格更低,火力更强还有56半存在的空间吗?
5,一个班至少有3个火力组,其核心可能是机枪,可能是迫击炮,可能是火箭筒,可能是榴弹发射器……所以一个班有两挺以上机枪没什么好奇怪的!
6,除了价格ak47与81更本没有可比性,完全没有神话的必要!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首先56半是一支非常出色的步枪,射程远精度高,甚至加装瞄准镜就可以直接当成一支精确射手步枪来使用。我军步兵班由班长装备56冲,士兵56半固然有经济原因,但56半的长射程和高精度绝对有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印边境冲突的战场环境正好适合56半发挥优势,在高原作战,空气稀薄障碍少,高精度远射程的步枪当然占据优势,可以说在这种战场环境下,以步兵为主的对决模式下,56半甚至比56冲更有优势。至于说越战,南国雨林不存在远距离射杀一说,发现就是近距离,当然要求高射速的自动步枪了,有网友声称越战消灭一人耗弹量几万发纯属胡扯,那只不过是美军耗弹量的平均数,要知道美军后勤充足,习惯火力开路,进攻防守都是枪机一拉一扣到底,枪管都打红了才松手,你不能把机枪手胡乱发射出去的弹药当成消灭敌军的耗弹量,你要是当过兵,就知道步枪弹药敞开了让你打,你打不到三个基数,肩膀就受不了了,还几万发干死一个,那你打死几个越共,得耗弹几十万发,估计你那每天射击8小时,也得打2年,真尼玛奇葩的数字,还有人拿出来拍别人,看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是作家了?在战场上一个步兵运气好不被打死,到退役也打不了几十万发子弹啊!当然机枪手除外,那玩意就是个怪兽,一天打出去几万发也是可能的。所以没有无用的武器,你得看你的装备用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不考虑重装备,我认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即便是现在,56半也还是好用的武器。
占位标签-勿删!!
在1979年2月对越反击作战时,我军陆军部队班长、副班长是56冲锋枪,战士除机枪射手外,是56式半自动,在对越反击战时,56半自动是吃了亏,因为越军都是冲锋枪,在近距离遭遇时,不能连发射击的半自动显然吃亏。随后,陆军部队都换装为56冲锋枪,在81式自动步枪定型后,也优先配发给到对越反击作战轮战的部队(81式全军换发是90年代初期的事了,我是90年入伍的,训练打靶还是用的56式冲锋枪,91年12月入伍的都是用的崭新的81式自动步枪)。不过,作为国家内部保卫力量的武警部队使用56半自动的历史要长一些,到90年代,武警部队还在用56半自动,这是我亲眼所见。
本来,在1967年,部队已经装备63式自动步枪,可以连发射击,性能优于半自动。但是,63式毁于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军委办事组成员严令工厂生产63式的数量远远大于工厂的实际生产能力,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只能执行,结果只能简化工艺,配发到部队后,设计精确度很差,有的还发生炸膛的事故,部队意见很大,纷纷要求“还我半自动”,文革结束后,部队恢复装备56半自动,接着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占位标签-勿删!!
在越战时几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所以用子弹歼敌的效率太差了,现在叙利亚城市战中证明榴弹发射器的歼敌效率远远高于突击步枪,因此现在的突击步枪越来越成为近战混战或者自卫的武器了,因此突击步枪应该把榴弹发射器整合在上面,成为突击步枪的主要攻击手段,但现在的步枪用榴弹发射器射程短单发效率低,建议参照左轮手枪的思路,在步枪上设计一个类似左轮手枪样式的榴弹发射器,其中轮子可以取下,平时装在包里,枪上仅仅装个长的榴弹枪管和扳机,战时将装有榴弹的轮子直接卡在榴弹枪管上就可以连续发生六颗榴弹,这种榴弹发射器效率高重量轻,便于连续发射,也便于重装。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独孤求辣 在第52楼的发言:
没几个牺牲在小越的12.7高机之下。原因很简单……高机平射是小越发明的,这不假。但和重机枪一样,要先扫清射界,在阵地正面,最好在1000米的环境内,全部都要清除植物,不留隐蔽物和死角。这在温带平原地区,是可以做到的。当年的小日本就这样干,八路呢,就号召人民把高粱给摘了,留下高粱秆做“青纱帐”,隐蔽部队行动。越南是亚热带地区,植被茂盛,可以说,你今天砍了,一场雨,明天就又长回来了,所以在越南这种地貌条件下,清扫射界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即使小越在某个阵地上摆设了12.7高机,受到绿色植被的干扰,也看不远,也打不远。所以高机平射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适合越南这种亚热带的丛林地貌。好不容易你清扫了一个不错的射界,你12.7牛高马大的,戳在山头上,你一开枪,就意味着被消灭。所以也不长久。 ……综上所述,小越的“高机平射”,愿望是好的,但作用应该不大。 |
越南的高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平射,而是脚架放平架在山头上射击,高机在平地上平射,有效射程最多只有1500米,但是架在高地上朝下打,可以覆盖5公里内的目标,3公里内能做有效压制。
越军惯用的做法是用高机在侧后的高地上用远程火力压制我军步兵进攻路线,有时候甚至动用小口径高炮干这个活,而我军步兵连以下根本没能力对这种火力做任何反击,营一级也只有82迫勉强能反击,且效果还不好,因越军经常将机枪架设在坑道和掩体洞口进行射击,82迫击炮对这种目标远距离轰击威胁不是很大。
占位标签-勿删!!
看到这么多战友积极地回复,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也是从两场战争开始分析吧,首先是中印战争,大家都说得很对,我做一下补充。
中印战争中我方火力占优主要是400米交战距离内携弹量活力持续性,射速占优势,超过400米的范围,印军是有绝对优势的,因为双方使用的弹药不同,射程也不一样。我军不是不注重火力,是因为相对而言56半比53式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对于习惯了使用发射大威力大的单发步枪而言的我军来说是很先进的武器了。同时确实也是因为56式自动步枪的精度不怎么样,这对于有着精确射击和节约弹药的我军来说简直是不可接受的不大规模的装备也属正常。
其次再看中越战争,中越战争的环境很多情况下是丛林和城市的近距离交战,这个时候半自动步枪的火力明显不足。这个倒不是我军事先不知道,从之前支援越军和美军对抗的反馈中,以及越军所需的支援武器清单中就该知道什么武器适合当时的战场需要。只不过,更换几十万人的武器,和进行训练代价是很高的,也没有时间做这个准备。早在60年代我军就清醒的认识到56半和56自动步枪的优劣,想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实际上就是63式自动步枪的努力,遗憾的是各种原因失败了。所以维持了原有的并不令人满意的配置,参加了这场战争。
我个人一直以为 81式自动步枪的出炉明显就是63式步冲合一思想的延续。实际上,这种思想就是突击步枪的思想。虽然AK47是最出色的突击步枪,但是我军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不足,并积极想办法改进,这就是我军实事求是思想的伟大之处。
81式步枪,尽管创新处不多,但是根本上解决了56自动步枪精度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同时支持单发,连发(56式自动步枪只有连发)。难能可贵的是,81式的可靠性也很高。虽然81式的初衷也是作为一款过度产品,但是优良的性能使它最终成为了我军长时间的制式装备。
现在的95式还有03式并不能很好地替代81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有时候先进未必就实用,过于花哨的东西给非一线的作战人员也许合适,对于大规模的正规武装有时候就是返璞归真一些比较好。
这里我也反省一下,曾经的我也追随网上的一度流传的看法,贬低81式,认为81式外形不够紧凑相对56式是一种倒退。但是仔细研究了我军的需求和81式的实际参数之后,我现在更正了自己的态度。81式简直就是升级版的63式,较好的解决了火力和精度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后我军主战装备的发展也必然是这个思路,95式尽管弹药先进,枪管长度长瞄准基线也长。但其枪身结构,材料强度特点,决定了很难适应条件恶劣的作战环境。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占位标签-勿删!!
节省子弹只是一个次要原因,我记得70年代民兵使用的子弹好像才每发1毛2。
1、练兵习惯:解放军步兵讲究300米硬功夫,这个距离56冲不如56半,为了合理搭配火力就形成了一个班2只56冲、1只56轻机,其余都是56半。这在解放军历史上已经是淘汰了莫辛纳干和波波德、PD轻机后最强的配置了,受到了苏联部队轻武器配置的影响,在影响较大的对印反击战中也取得了较好战绩,因此没有改进的原动力。
2、17年没打仗,加上中国当时还没有全面开放,中国军队对世界各国轻武器的发展一无所知,因此看不到这种配置的劣势。对越反击战中发现56半的优势在热带丛林中成为劣势,基本没有远距离射击的机会而在几十米之内又无法形成火力压制效果,从而伤亡增大。
3、中国军方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改正,81枪族随机问世并普遍应用在边境山区保卫战中。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独孤求辣 在第52楼的发言:
没几个牺牲在小越的12.7高机之下。原因很简单……高机平射是小越发明的,这不假。但和重机枪一样,要先扫清射界,在阵地正面,最好在1000米的环境内,全部都要清除植物,不留隐蔽物和死角。这在温带平原地区,是可以做到的。当年的小日本就这样干,八路呢,就号召人民把高粱给摘了,留下高粱秆做“青纱帐”,隐蔽部队行动。越南是亚热带地区,植被茂盛,可以说,你今天砍了,一场雨,明天就又长回来了,所以在越南这种地貌条件下,清扫射界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即使小越在某个阵地上摆设了12.7高机,受到绿色植被的干扰,也看不远,也打不远。所以高机平射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适合越南这种亚热带的丛林地貌。好不容易你清扫了一个不错的射界,你12.7牛高马大的,戳在山头上,你一开枪,就意味着被消灭。所以也不长久。 ……综上所述,小越的“高机平射”,愿望是好的,但作用应该不大。 |
貌似50年代美军已经在m2上加瞄准镜当大狙用!我们54高机的瞄准镜就叫高平两用瞄准镜!这个高机平射怎么就成了越南的发明!!!!
56半从来就没什么不好的!只是太贵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武器爱好者2 在第24楼的发言: 56半的精度和射程优于仿AK,当时国家还很穷,也为了省省省,两者做工一样,都是后面有个按扭就可以拆枪了,56半相比简单点, |
你见过这两种枪吗?
56结构真简单,除了自由枪机的冲锋枪可能是最简单的自动武器了!
56半远远比56复杂!两者结构完全不同!自己在发言前能百度一下吗!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方兴 在第19楼的发言: 搂住的文章中有两处错误必须指出 1.指导思想:中国使用第一代56家族时,装备是按照二战时的配置,步兵班以步枪为主体,正副班长使用冲锋枪作为近战武器轻机枪装备到班,以机枪为步兵班主要杀伤武器,不强负责补漏,冲锋枪仅适合于对整个步兵班提供近距离火力。这样的部队标准配置,以苏德为例,每班1-2德普机枪/ZB26(德国军队有装备,只是数量不足)2支或者更多的波波沙/MP40,其余班组成员为毛瑟步枪/莫辛纳干。后来手动步枪改为半自动,而中国一直是把56突击步枪当作冲锋枪称呼和装备。所以这种班组火力配置也...... |
二战德军步兵班也是以mg34/42为火力核心
占位标签-勿删!!
苏联研制装备SKS 也是战后 过渡阶段 AK47研制定型后 大量生产 很快换装AK47
中国不是苏联 工业底子没有那么好 五六半仿制出来 还没有完全列装全军 五六突就出来了 难道把56半全都回炉了?要知道 中国陆军很多二三线部队 尤其是守备部队 到六十年代末还在大量使用 解放前的三八式步枪呢!
1962年 中国跟印度打了一仗 56半表现不错 完全勘用 高层暂时延缓了56突全面换装的计划 到1979年 差不多20年 中国军队没有打大杖 对轻武器装备有些轻视 到1979年 又跟越南打了一仗 丛林战 对步枪精度 射程要求不高 丛林战 双方交火都是200米以内 三四百米射击精度好 打得远 没意义 56突火力猛 火力持续性好 的优势就凸显了 高层看到了56半的劣势 81式很快研制大批量生产 取代56半 56突
占位标签-勿删!!
我军从未一个班装备2只56班机过,56班机不是单兵机枪,是有正副射手的。
AK47在我国标准名称是56冲,在国内是作为50冲锋枪的换代产品装备的,装备正副班长,这个东西在中国不是被当步枪,而是被当冲锋枪用的。
我军不全军装备56冲,是因为该枪精度低,一般看法是只能保证150米内的点射上靶,这个精度实在无法满足部队全员换装的需要。而56半在精度和射程上基本满足部队需要,该枪表尺撸到头200米常用表尺上,精度极好,优秀射手可在400米距离上精确射击,特等射手可在600米距离上命中半身靶,比较符合当时我军使用习惯。
为了解决56半火力不足,56冲又精度太差的问题,中国不是没想办法,开发了63步枪。63的精度和56半接近,火力和56冲接近,如果不是受文革影响质量太差,对越反击战里就不会出现还拿56半这种尴尬局面了。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17楼的发言:
其实老毛子在二战前也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具体型号我记不得了,但该故障率高,不可靠,所以在卫国战争时不得不将该枪从苏联红军中撤装,所以苏联步兵中能大量列装也只有其“波波沙”了。 |
哪里撤装了?苏联是当时装备半自动步枪第二多的国家,SVT40中后期相当普遍。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26楼的发言:
我记得当时我军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挻轻机枪,没有楼主所说的两挻,每个步兵排配备一挻重机枪。至少在1979年以前,我军普通步兵连队中还没有普遍配备12.7mm的高射机枪,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军步兵连队的轻武器火力明显弱于我们的对手越南军队,特别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军队中大量装备的12.7mm的高射机枪还是我们生产出来无偿援助给越南政府的,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舍得给自己的军队装备,反而大规模地援助给我们的敌人,六 七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真是害死人啊。我不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多少士兵是死于我们援助给越南的12.7mm高射机枪火力下,让我们牢记这场惨痛的教训吧。 |
无独有偶,1969年珍宝岛之战,大批苏军战士倒在SKS45/56半、AK47/56冲、RPD/56轻、G43/53重的枪口下!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26楼的发言:
我记得当时我军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挻轻机枪,没有楼主所说的两挻,每个步兵排配备一挻重机枪。至少在1979年以前,我军普通步兵连队中还没有普遍配备12.7mm的高射机枪,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军步兵连队的轻武器火力明显弱于我们的对手越南军队,特别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军队中大量装备的12.7mm的高射机枪还是我们生产出来无偿援助给越南政府的,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舍得给自己的军队装备,反而大规模地援助给我们的敌人,六 七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真是害死人啊。我不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多少士兵是死于我们援助给越南的12.7mm高射机枪火力下,让我们牢记这场惨痛的教训吧。 |
没几个牺牲在小越的12.7高机之下。原因很简单……高机平射是小越发明的,这不假。但和重机枪一样,要先扫清射界,在阵地正面,最好在1000米的环境内,全部都要清除植物,不留隐蔽物和死角。这在温带平原地区,是可以做到的。当年的小日本就这样干,八路呢,就号召人民把高粱给摘了,留下高粱秆做“青纱帐”,隐蔽部队行动。越南是亚热带地区,植被茂盛,可以说,你今天砍了,一场雨,明天就又长回来了,所以在越南这种地貌条件下,清扫射界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即使小越在某个阵地上摆设了12.7高机,受到绿色植被的干扰,也看不远,也打不远。所以高机平射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适合越南这种亚热带的丛林地貌。好不容易你清扫了一个不错的射界,你12.7牛高马大的,戳在山头上,你一开枪,就意味着被消灭。所以也不长久。
……综上所述,小越的“高机平射”,愿望是好的,但作用应该不大。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redranger 在第12楼的发言: 这种搭配方式有强烈的时代背景。50-60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虽然实现了制式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机械化和合成化程度都还很低,这样就要求单兵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所以非常注重单兵的射击、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当时有句话叫“200米硬功夫”,就是要求每个单兵负责自己前方两百米内的目标,与同时代的56冲相比,56半易于控制、坚固可靠、精度高(56冲连发射击精度很差,超过100米很难打中点状目标)与我军当时的战术思想非常吻合;另外当时军内的高层都是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非常崇尚刺刀见红的精...... |
正解……
补充一点,大量采用五六半是我军传统的战术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我军崇尚“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精度射击。和我们是个穷国有相当的关系。说到穷国,就要说我军的作战模式了,虽然五六十年代了,但摩托化远未普及,大量的作战部队,还是人拉肩扛,骡马化,单兵负重非常重要,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打最大的战争,也是指导思想。减轻对后勤的压力。所以单兵负重里面,弹药的量不能太大。连发武器消耗弹药过多,如果大量装备,对后勤的压力不是一点二点的。即使步枪手背的120发蛋蛋,也不全是你的,你也要分一些给班机用,所以精度射击一直是我军所崇尚的。步兵五大战术嘛。
占位标签-勿删!!
这从一定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传统,早在解放战争时,我军大量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美式汤姆森冲锋枪,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比较典型的步兵班同样是正副班长两把汤姆森冲锋枪,其余战士装备三八式或春田式步枪,好的部队还能达到每班一挺轻机枪的配备。这样的配备近距离有较为强大自动火力,远距离又有步枪,所以非常适合我军在当时的作战需要。后来又延伸到53式系列,56式系列。
同时56式枪族的列装也和对印自卫反击战时的突出表现有关系,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战场海拔高,后勤补给苦难,所以拥有适中射速与较精准的56半受到战士们的青睐,也有楼主所说省子弹的考虑,但这也为之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武器落后买下了伏笔。
如果说得不够详细最新一期的《兵器》杂志正好也有这个话题,建议看看。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28楼的发言:
我军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班用轻机枪三者的子弹是通用的,你如果将56式半自动步枪的子弹改成大威力的,那它也就不与56式冲锋枪和56式班用机枪的子弹通用了,会造成子弹的混乱,而在当时,我军队中56式半自动步枪又是装备最多的枪械,反而不利于我军的后勤供给。 |
这个都是小事情,毕竟可以跟机枪弹通用嘛,56冲的中间威力弹和81式通用,搞一款大威力不强,跟85狙或者80通用机枪通用,后勤保障还是比较方便解决的。欧美没有中间威力型弹,估计他们觉得有些鸡肋。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17楼的发言:
其实老毛子在二战前也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具体型号我记不得了,但该故障率高,不可靠,所以在卫国战争时不得不将该枪从苏联红军中撤装,所以苏联步兵中能大量列装也只有其“波波沙”了。 |
其实不能完全算那枪自己的原因,地文化素质的红军士兵不会保养,只喜欢波波沙。
红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文化素养高一些,就相当喜欢那款半自动。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桑泊渔翁蒋山樵夫 在第15楼的发言: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我所见的步兵班的标准装备:两支56式自动步枪、七支56式半自动步枪,两挺56式班用机枪装备到排,步兵班没有机枪。 |
我记得当时我军每个步兵班只有一挻轻机枪,没有楼主所说的两挻,每个步兵排配备一挻重机枪。至少在1979年以前,我军普通步兵连队中还没有普遍配备12.7mm的高射机枪,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军步兵连队的轻武器火力明显弱于我们的对手越南军队,特别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越南军队中大量装备的12.7mm的高射机枪还是我们生产出来无偿援助给越南政府的,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舍得给自己的军队装备,反而大规模地援助给我们的敌人,六 七十年代的极左路线真是害死人啊。我不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有多少士兵是死于我们援助给越南的12.7mm高射机枪火力下,让我们牢记这场惨痛的教训吧。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redranger 在第12楼的发言: 这种搭配方式有强烈的时代背景。50-60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虽然实现了制式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机械化和合成化程度都还很低,这样就要求单兵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所以非常注重单兵的射击、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当时有句话叫“200米硬功夫”,就是要求每个单兵负责自己前方两百米内的目标,与同时代的56冲相比,56半易于控制、坚固可靠、精度高(56冲连发射击精度很差,超过100米很难打中点状目标)与我军当时的战术思想非常吻合;另外当时军内的高层都是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非常崇尚刺刀见红的精...... |
我认为这是最靠谱的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窦宪 在第17楼的发言:
其实老毛子在二战前也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具体型号我记不得了,但该故障率高,不可靠,所以在卫国战争时不得不将该枪从苏联红军中撤装,所以苏联步兵中能大量列装也只有其“波波沙”了。 |
老毛子称“西蒙诺夫”。
占位标签-勿删!!
搂住的文章中有两处错误必须指出
1.指导思想:中国使用第一代56家族时,装备是按照二战时的配置,步兵班以步枪为主体,正副班长使用冲锋枪作为近战武器轻机枪装备到班,以机枪为步兵班主要杀伤武器,不强负责补漏,冲锋枪仅适合于对整个步兵班提供近距离火力。这样的部队标准配置,以苏德为例,每班1-2德普机枪/ZB26(德国军队有装备,只是数量不足)2支或者更多的波波沙/MP40,其余班组成员为毛瑟步枪/莫辛纳干。后来手动步枪改为半自动,而中国一直是把56突击步枪当作冲锋枪称呼和装备。所以这种班组火力配置也就不奇怪了
2.对印度作战也是中国班组火力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这场战斗并没有使高层意识到中国的班组火力严重不合理,意识落后
其实原因是因为这是一场发生在高原的战斗,高原环境下空气稀薄,能见度高,人员活动动作缓慢,这样的环境使得步枪外弹道性能出奇的好,子弹飞得远,这种环境对步枪的要求是高精度大射程,对于活力密集度反而要求不高,所以当时印度的火力配置并不见得查到哪去,手动步枪足够用了,更何况那是可以打出半自动速度的李式不强,对二战稍有了解得都知道这是二战中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而56枪族用中间威力弹和全威力弹对抗,只有拉近距离才能占到优势,而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yanan2000 在第5楼的发言: 三楼正解!毛子在二战时大量使用波波沙,注重火力,而我军注重节约,“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56 半比56 冲更符合我军要求,用了几十年,而SKS 很快就在苏军序列中撤装。 中印作战时,印度的恩菲尔步枪是手动步枪,自然赢不了56 半,这和太平战争时小日本的三八大盖打不过老美的伽兰德是一个道理,而中越作战时,自动步枪比半自动先进不说,而且更适合当时战场的环境,我军轻武器当然就吃亏了 |
其实老毛子在二战前也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具体型号我记不得了,但该故障率高,不可靠,所以在卫国战争时不得不将该枪从苏联红军中撤装,所以苏联步兵中能大量列装也只有其“波波沙”了。
占位标签-勿删!!
这种搭配方式有强烈的时代背景。50-60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虽然实现了制式化,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机械化和合成化程度都还很低,这样就要求单兵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所以非常注重单兵的射击、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等,当时有句话叫“200米硬功夫”,就是要求每个单兵负责自己前方两百米内的目标,与同时代的56冲相比,56半易于控制、坚固可靠、精度高(56冲连发射击精度很差,超过100米很难打中点状目标)与我军当时的战术思想非常吻合;另外当时军内的高层都是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非常崇尚刺刀见红的精神,56半枪身长(相对56冲),配合经典的三棱刺刀,比56冲更适合拼刺,这种思想影响我军轻武器发展很长时间,包括以后的63式自动步枪,都受到刺刀见红的影响。可以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装备条件、战术思想等等因素影响下,56半作为中国步兵的制式武器是必然的选择
占位标签-勿删!!
我军从建国后使用苏式装备就是这样配置,班长副班长冲锋枪,战士步枪,早期50式冲锋枪,53式步骑枪,后来逐步换成56系列。二战时期冲锋枪都是使用手枪弹,射程短,杀伤力有限,所以各国军队都是冲锋枪和步枪混合配置,而56式冲锋枪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冲锋枪,它使用标准步机枪弹,属于突击步枪。至于造价差不了多少钱,冲锋枪可控制单、连发,弹药消耗量也不是大问题。我军高层观念跟不上时代,还保留着步枪、刺刀、手榴弹决定胜负的观念。战争实践证明这种观念过时了,现代战争交战双方火力强大,步枪射速有限,不应该作为主要装备。当时内部有总结材料反应步兵携带的4枚手榴弹基本用不上。我个人的体验56系列中半自动确实比冲锋枪准确性好,打靶的时候冲锋枪普遍不如半自动成绩好。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