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展播]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我看《喋血孤城》
共 1870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展播]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我看《喋血孤城》
共 1870 个阅读者
[展播]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我看《喋血孤城》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 余程万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
抗日影片《喋血孤城》上映好几天了,由于本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去影院观看。昨晚无意间在PPS上看到有这部影片,激动之余也感慨PPS的更新速度,记得以前一直没有那么快更新的。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部受到诸多评论的影片,对影片的拍摄质量感觉还不错!特别是影片中抗日战士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与战斗意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日战争我们以弱敌强,在漫长的十四年(本人认为九.一八事变应为抗战开端)时间里,我们通过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民族的尊严与解放!这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岁月突显了我们民族的不屈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毅的脊梁!在此,向那些为民族解放而战斗的英雄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部表现民族抗日精神的影片《喋血孤城》在拍摄之初就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影片上映后更受到很多人的评论。本人觉得整部影片虽算不上完美之作,但是其拍摄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客观再现方面做的很到位!这部影片战争场景号称要超越“集结号”,但作为中国人,本人觉得对于观看解放战争(内战)与抗日战争(抗敌)时候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观看内战影片注重点在于“情”(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各种情感),观看抗敌影片关注点在于“义”(比如《亮剑》里壮志义气、痛痛快快的杀鬼子),由此《喋血孤城》里所展现的客观真实战斗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很多人在谈论欧美战争片时,对于其战斗情景的描写给予“出色”的评价。认为欧美战争片让观众感觉很过瘾!其实这种所谓的“过瘾”是一种心态的缘故,比如要是换成欧美人观看他们本国战争片,其就会感到“残酷大于过瘾了”。我们看欧美影片,比如前段时间的美国电视剧《太平洋战争》,那是在看“他人的战争”,死的不是我们的同胞,很难产生悲痛之感。这种影片看起来当然过瘾了,又比如看《兄弟连》,我管你们德国佬还是英美盟军,谁打死谁关我啥事,你们打的越惨烈越好,正好吸引我的额眼球!但是,当我看到《喋血孤城》、《血战台儿庄》等影片时,看到自己同胞倒下就会有痛心之感,绝对不会是对惨烈的战争场面产生所谓的“过瘾”感受!反之欧美国家观众观看描写亚洲战场的战争电影也会是一样的感受,想必这就是民族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人性的冷漠,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上的因影片关注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不管怎么,这种关注角度的差异确实客观的存在于观众心中!
残酷的战斗场景总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喋血孤城》里大量的战斗场景写实化描写既凸显了抗日将士的英勇作风和不屈精神,也很好的提升整部影片的制作水准。影片的战斗场景拍的不错,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德山阻击战、河伏坚守战、常德城市巷战等等战斗画面都显得很真实,相对于同类型的国产影片在战斗细节描写上有进步。
战士们每一次举枪射击、战士们与敌拼刺刀、战士们血洒疆场等场景让观众为之动容。
影片还原真实的场景布置很好的烘托了影片的气氛,使得观众从一开始就“陷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热血高歌的年代。这种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得观众自然而然的去全身心观看这部影片,应该说影片制作团队为电影描写常德保卫战中残酷战斗场景所做的工作值得赞扬。观众能从《喋血孤城》中看到国产战争片的进步,特别是在战斗场景特技制作方面进步很明显,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的特技制作水准还是不错的。长久以来,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常常出现的道具问题、主角“不死传说”、台词穿越等等问题在《喋血孤城》里本人并未发现。前几日看到的一篇关于影片机枪“弹夹”的问题也被专业人士所否定。由此可见剧组在影片道具上下的功夫,这也体现了影片制作团队对历史的尊重!正是这些真实性的战斗场景,提升了整部影片可观赏性。
虽然《喋血孤城》在场景表述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这部影片还是有几处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聊到《喋血孤城》的时候会联想到影片《血战台儿庄》,讨论《喋血孤城》的影响力是否能够超越《血战台儿庄》。本人觉得在战争特效方面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肯定是《喋血孤城》要出色的,但是《喋血孤城》存在的几个不理想之处影响了这部影片的综合品质!
一、影片对人物的描写普遍缺乏深度,感觉战士们似乎少了点什么
在影片90多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余程万、冯葆华、二虎、婉清均没有很好的诠释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四个人算是影片的主角了,但是影片除了在描述冯葆华和婉清之间“爱情”的时候映射了人物内心的温存,其余人物的描写都只停留在“言语与行动”上,表面化的描述使得影片人物性格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到人物性格就不得不说其影片里一个人物,就是那个死守城门最后因鬼子的毒气而牺牲的团长。这个人物属影片配角,但是演员将这个人物的性格在较短时间内展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敢作敢为、雷厉风行、誓死报国的形象。让本人印象最为深刻是他讲的三句话:
一句是其对余程万说“只要有一口气在,也跟鬼子拼到底!”
第二句是其带领战士们抵挡鬼子敢死队后,看着身上的死难的弟兄,痛苦的问道“还有多少弟兄?”
第三句是当感觉到鬼子放毒气的时候大声对战士们喊“鬼子放毒气了,快,快撒尿!”。
这个演员在表达这三句话的时候,其神情、语速与当时的战场态势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侧面展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能使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较深的印象!
可是这样的人物性格突显在《喋血孤城》中并不多见!
二、影片整体感觉“来去匆匆”,影片内容不够厚实
整部影片在描写冯葆华和婉清感情戏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导演对这段战场感情显得“很耐心”,而在战争各个场面描写却显得“匆匆忙忙的一笔带过”。既然影片主要是体现喋血的战斗场面,那就应该有意识的突显战斗残酷性,对于战士们在各个战场的表现多给一些时间与镜头。而影片中很多的战斗场景,比对如德山阻击战、比如河伏坚守战等战场的描写显得有些粗略了!像影片后半段那样着重刻画城市巷战战斗场面的情况,在整部影片中显得过少。让人感觉这部电影“虎头蛇尾”,导演好像要“赶着回家吃饭一样”,匆匆带过那些需要着重刻画的场景,抓紧时间结束影片!
这些表现手法上的不足,使得这部电影在表现真实常德会战中所包含的悲壮方面做的不是让人很满意,57师战士们守城抗敌的精神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烘托。
三、影片在情节安排与人物行为举止安排上有些俗套
既然是突显“喋血孤城”,那就是要重点展现战士们的血性和牺牲精神。本人觉得战争影片中出现爱情故事,其实也是没什么好褒贬的。但是《喋血孤城》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表现主人公新婚燕尔的情感生活,这种影片情节安排值得商榷。还有就是冯葆华舍身炸日军机枪火力点后的特写显得很俗套,也不够客观,影响了整部影片的战斗写实风格。
影片中出现师长余程万拿着机枪扫射的情节显得有些假了,真实的战斗场景不可能出现战斗僵持阶段部队最高指挥官在一线与敌火拼的情景。还有就是最后那个余程万带队冲锋的场景,显得很假,这种场景明显属于影片的“作秀”场景。
这两点影响了整部影片所彰显的写实风格,让人对影片里的部分场景产生“俗套”的感觉。
《喋血孤城》和其他影视作品一样都会存在优缺点,或者可以认为每个观众都会拿属于自己的《喋血孤城》标准版本与影片进行比较。但是不管影片拍摄的质量如何,我们绝对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为了民族自信与尊严而战的英雄!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