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一 营区坐落峨眉山麓
共 2791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一 营区坐落峨眉山麓
共 2791 个阅读者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老小刘
人老了爱想过去的事情,而且越早的事情越是记得清楚。
前几年,由于退居二线,身心闲得难受,又不谙琴、棋、书、画、扑克、麻将,正好儿子上大学走了,电脑留在家里,凭着小学的汉语拼音底子,花了点时间,多看了几次别人的操作,也就摸索着上了电脑。这东西好是好,就是上网收费太高,因为我包月太迟,现在包的是60元钱120小时,每天只能上4小时。怎么办?总不能成天打游戏呀。这样,就想到把自己的一生用文字记下来,供后人参考,或许有用。
象我这样年龄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说解放前的事情没经历过,可解放后的事情差不多全都经过了。我就从自己家说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慢慢铺陈。
上集是 之十 凭十道数学题全对当上了计算兵 请看下集
之十一 营区坐落峨眉山麓
我们连队的驻地名叫柏香坪,地处峨眉山的东麓。全营的营区原是峨眉“五七”干校,营房从柏香坪顺着庙儿岗一直向万山脚延伸。
我们连的营房在最下面,从大门口往里看,正面背靠山坡的一排平房是连部和伙房、饭堂,左手方向是一座二层楼房,原来是教学用的,有十间大教室,楼后是一条山沟,名叫淹溪沟;右手方向是车炮棚、厕所和猪圈,中间是平坝,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平坝靠平房跟前是篮球场,也是我连的集合与训练场地;楼房坐南朝北,西侧有一处露天楼梯,楼上住驾驶班,楼下隔成三间,分别为文书、卫生员和通信员的办公室兼卧室;另有两个内设楼梯,楼上各管两间共四间,楼下对应也有四间;中间楼道上去,左手为储藏室,右手是连队学习兼会议室,楼下右为炮 1 、 2 班的卧室,左为炮 3 、 4 班的卧室;东边楼道上去,左为有线班和无线班的卧室,右为我们侦察班的卧室;楼下右为 5 、 6 班的卧室,左为团作训器材仓库。平房从左至右依次为连部、炊事班、司务处、饭堂和伙房;伙房的右侧是蓄水池和洗衣处。
蓄水池子里的水是从王山上引来的,全靠老天爷帮忙,但是每年总有那么几天断水,每遇这种情况,连里都要从各班抽人到处去找水,找到以后就挑回来倒进蓄水池里囤起来,并要限制大家使用,因为首先要保证伙房用水。
车炮棚有十四个空位,从右至左依次停放着指挥车、生活车、 1 — 6 炮车和 1 —6 炮,各占一个空位,停放得很整齐。尤其是那 76.2 毫米加农炮,你看那昂起的炮口齐刷刷地直指苍穹,多壮观啊!
我们班的住房占了一整个教室。靠北墙一溜通铺,两头各空了一米多,用于班长和排长放办公用品;东向黑板下面放着器材架、枪架和器材箱,西向黑板下放着一溜小马扎,南向靠墙放着脸盆;通铺高度约 80 厘米,全用木头做成,在床沿正上方 120 厘米处平行拉了一根铁丝,用来挂洗脸毛巾和夏天挂蚊帐;铺下离地约 50 厘米有搁板,用于放鞋子和个人其他用品;南北墙上各有三扇窗子,是那种双开四扇上下抽拉的玻璃格子窗,这样便使得屋里很亮堂。
老兵要求我们鞋子不穿时,要鞋尖向里放在各人铺下的搁板上,并且要保持清洁;学习用品要统一放在班长铺边的桌子上,并且要码整齐;洗脸毛巾要对折后搭在铁丝上,并且对齐平展,毛边要向里,这样看上去就整齐美观,而且每人不得超过两条;褥子要用垫单蒙起来,并要抻得平平整整,不许皱皱巴巴。
开饭了,各班带到楼下成排横队集合,然后由排值班员整队带往饭堂前成连并列纵队集合;再由连值班员整队,若连队领导有话讲,就向他报告请他讲话,若没有话讲就指挥大家唱一首歌曲,然后从右至左或从左至右或中间某排第一班开始成一路纵队进饭堂。
饭堂里靠司务处这面墙上,设有两孔一米高两米长的无门碗柜,每孔安有四层搁板,正好一个班一层,每个人的碗要扣在盘子上按照班里站队的顺序放好,并将筷子或勺子把一律朝向一个方向。
进饭堂后,各人取下自己的碗筷先到外面去洗一洗,再回到饭堂排队打菜。打菜的窗口在靠伙房这面墙上,有两个。连队伙食,除早餐是馒头稀饭或花卷稀饭,另用自腌的酸菜佐餐外,中晚餐通常每餐只有两个菜,荤素各一或两样素菜,饭后想喝汤的人,可从放在饭堂中间的汤盆里自打自喝。
俗话说,大锅饭小锅菜吃起来才香,我们的主食基本上都是米饭,六七十号人得煮一大锅,再糙的米煮好后也是很香的;菜质量就得看炊事员的水平了,炒得好的时候还好吃,炒得不好的时候就只有凑合着吃了。
我们当兵那几年,每人每天只有 0.46 元钱伙食费,必须保证每人每天 1.5 斤米或面、 2 斤素菜,清油(即菜油)、豆子、肉和蛋各 1 两,即所谓“斤半加四两”。如此要想真正吃到肉,每个礼拜只能有三次。按 70 个人计算,每人每礼拜 0.7 斤肉,一共就是 49 斤,分三次买,每次只能买 16 或 17 斤。炊事员和厨房值班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先放在锅里煮个九分熟,捞起锅把好肉先剔下来,就着酱油蘸着吃个够,剩下的就和上许多配菜炒成回锅肉分给大家吃。假如天天买肉,每天也就 7 斤,还不够炊事员和厨房值班员吃的,我们就只有闻闻肉味的份了。
当然“ 5.1 ”、“ 8.1 ”、“ 10.1 ”和“春节”这几个节日,连里是要杀猪的。我们连队每年要养十几头猪,平均每个月能杀一头,而且都能有几百斤重。每次杀猪后,都能连续过几天有荤腥的日子,尤其是第一顿最丰盛,我们叫加餐,实际就是在平时的基础上加几个荤菜;过年过节每个班能分一水壶酒,我不喝酒,觉得太辣了。
菜的味道,基本是按连队干部的口味来决定,也就是说基本以川味——麻辣为主。好在我们不是太怕辣,只是对麻还要有个适应的过程。要说一开始最怕吃什么,那就是吃元荽菜,我在家的时候就讨厌它,因为它有一股“木虱”(即臭虫)气息,挺让人讨厌的,后来经过几次尝试,不但适应了而且喜欢上了。
为了弥补蔬菜和猪草的不足,连里给各班分了菜地,光我们侦察班就分了有约半亩地,有好几块,班长和老兵带领我们按季节种些时令菜,收获下来就交给司务处过秤,按略低于市场价记帐,作为班费以便购买文具之类,也为连队节约点开支。
菜地全靠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去莳弄。从挖地、整墒、打宕、点籽种下去,到锄草、松土、挑粪(水)、浇粪(水)、灭虫、摘烂叶这些日常田间管理工作,都难不到我们这些个农村人,倒是让凌云他们那些城市人学了不少东西。
种菜最麻烦的是到处借粪桶。连里就那么两三只粪桶,根本不够用,只有到老百姓家去借。好在驻地四周有老乡住,这家借不到就多找几家,近地方借不到就跑远点去借,总是能借到的。
当地人浇粪不用长柄粪瓢,而是用陶瓷罐,直接用手抓着罐子舀粪、浇粪,因此你得老是弯着腰,一罐一罐地舀着、浇着。当然,借粪桶挑粪的事我和王龙圣做得要多一些,即将退伍的老兵是不屑于做这事的,他们能相帮着拔下草就不错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指望他们。
曾启学和王龙圣都是种菜的行家,因此我们班的菜总比别的班种得好且多。尽管很辛苦,但当我们看见亲手种出来的鲜嫩青翠的蔬菜时,心里还是很欣慰的,苦累就不算什么了。
我们驻地正北方约两公里处,有座小山名叫红株山,山上有好几幢别墅,自北山坡向山顶依次排列,为蒋介石行宫、陈毅别墅、朱德别墅和李井泉别墅,越是往山上房子越高,质量就越差。再向北行走一里多就是峨眉山第一寺——报国寺,这座寺庙应该说是峨眉山的大门,游峨眉山必须从这里开始;出报国寺后门向山上爬近两里路就是善觉寺;从善觉寺西面下山再过一条小溪,就是伏虎寺;出伏虎寺后门向西翻过山顶,就能看见我们连队的营房;顺着山梁往下走半个多小时,就回到连里了。我们侦察班几乎天天在野外训练,1 :5 万的峨眉县地图往图板上一蒙就可以到处跑了,今天上山明天去田野,东西南北随便跑,反正不要光玩不训练就行了。
我们刚当兵那几年,还处于“文革”期间,峨眉山以及红株山的旅游都还没有恢复。红株山上的别墅、行宫都锁着门,由几个老头子负责打扫打扫卫生;寺庙除了报国寺有人管理外,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显得破破烂烂的,谁都可以进去“参观”。
从报国寺大门出来,沿着柏油路往东行进 150 米有一座小牌坊,上书“雄秀西南”四个大字,谁题写的忘记了;再行一公里就接上了峨(眉)龙(池)公路。在这个岔路口靠报国寺方向,耸立着一座牌坊,上面的横额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天下名山”四个苍劲的大字,很是壮观。
从这个岔路口沿公路向南行进约两公里向右拐,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0 野战医院。这座医院坐落在红株山南麓的山洼里,是我们团的定点医院,我们团里凡是卫生队看不好的病人都往这儿送,有时由于我们庙儿岗驻军离得很近,营里看不好的病人也直接往这里送。医院的后山对面就是庙儿岗,从我们连送病人来,坐车只要 5 分钟,没车用人抬着徒步翻山也只要 10 来分钟。
出 40 医院大门,再往南走 500 米就是漫水桥。所谓漫水桥实际并没有架桥,而是从淹溪沟流出来的水漫过公路,只有在发大水时才可能过不了底盘低的车,一般情况下都不成问题,更不用说枯水期了。漫水桥北侧东边是加油站,南侧向西就是去庙儿岗的军用道路,当时还是“五七干校”时期留下的沙石路, 1975 年底团里出资铺了石头路。石头全部采自庙儿岗后山,清一色的红麻石,每块规格为 120×40×25 厘米,从漫水桥一直铺到每个连队,造路工人们整整干了半年才铺成。
下集 之十二 庙儿岗的由来与专业初训
http://bbs.tiexue.net/post_3345929_1.html
占位标签-勿删!!
我在连队时,连队生产条件较艰苦,菜地不多,要用石头垒成防风墙,薄薄的一层土,土壤靠几十年来战友们从大陆上一点一点带上岛,还有从岩石缝中抠出一点风化土,那一点菜地宝贝的不得了。首长们上岛,水池、菜地是重点视察项目。
在岛上,吃水是大问题,我们排29人,每天派两名值日去领两桶水,一桶大约五十斤,分给每个兵大约三斤左右。积蓄多年的雨水,有些咸,有些腻,刷牙洗脸,洗脸是用毛巾沾水擦脸,那点水还得早晚用上两次。洗漱后,稍干净些的水要集中起来,下午拿去浇菜。
种出来的菜交售给炊事班。辣椒最贵,一斤两分钱,普通的青菜是每斤半分钱。海上渔民上岛补给淡水,一桶要8元。
岛上鱼虾是垃圾。饿了拿个脸盆出去,不用多久就可以端半脸盆海产品回来。平时鱼虾没人吃,炊事班敢做鱼、虾、螃蟹,会被全连骂惨。现在一斤卖七、八十元左右的大海虾干,我们向渔民购买,几十斤一筐海虾只要十几元到二十元右,很多老兵成筐地向渔民购买。撒些盐上锅蒸熟,放在屋顶上晒干、剥壳,退伍时带回家。
占位标签-勿删!!
{我们当兵那几年,每人每天只有 0.46 元钱伙食费,必须保证每人每天 1.5 斤米或面、 2 斤素菜,清油(即菜油)、豆子、肉和蛋各 1 两,即所谓“斤半加四两”。如此要想真正吃到肉,每个礼拜只能有三次。按 70 个人计算,每人每礼拜 0.7 斤肉,一共就是 49 斤,分三次买,每次只能买 16 或 17 斤。炊事员和厨房值班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先放在锅里煮个九分熟,捞起锅把好肉先剔下来,就着酱油蘸着吃个够,剩下的就和上许多配菜炒成回锅肉分给大家吃。假如天天买肉,每天也就...... |
厨房值班员通常由3年以上老兵担任。我在那两年当中,尽管兵是很老了,却因为专业的原因,经常要参加营和团的专业竞赛,就很少参加厨房值班。
印象中一共参加过2次厨房值班。但由于我看不惯老炊的贪吃,就死盯着他们,不让他们先把好肉吃掉,他们对我不欢迎。这是第一次的事情。
第二次,我就放松了点,只是跟他们说:“你们经常吃那许多肉,也该让战友们多吃点,是吧!他们很辛苦的,成天在训练。人么,要将心比心的,如果大家调过个来,你们又是什么感觉呢?”一番话,说得他们很不好意思,也就接受了我的意见,起码在我值班的时候没有再贪吃肉。
占位标签-勿删!!
{当然“ 5.1 ”、“ 8.1 ”、“ 10.1 ”和“春节”这几个节日,连里是要杀猪的。我们连队每年要养十几头猪,平均每个月能杀一头,而且都能有几百斤重。每次杀猪后,都能连续过几天有荤腥的日子,尤其是第一顿最丰盛,我们叫加餐,实际就是在平时的基础上加几个荤菜;过年过节每个班能分一水壶酒,我不喝酒,觉得太辣了。}
还有“元旦”要加菜,我们每年只能杀两头猪,“10.1”和“春节”八个人只有两瓶汽酒(广西特产),杀猪是比较麻烦,捅几刀猪还到处乱跑,因刀未捅到心脏或者未搞断气喉。洋相百出,看老兵文章使自己回想到26年前在营房生话一点一滴。
占位标签-勿删!!
{我们当兵那几年,每人每天只有 0.46 元钱伙食费,必须保证每人每天 1.5 斤米或面、 2 斤素菜,清油(即菜油)、豆子、肉和蛋各 1 两,即所谓“斤半加四两”。如此要想真正吃到肉,每个礼拜只能有三次。按 70 个人计算,每人每礼拜 0.7 斤肉,一共就是 49 斤,分三次买,每次只能买 16 或 17 斤。炊事员和厨房值班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先放在锅里煮个九分熟,捞起锅把好肉先剔下来,就着酱油蘸着吃个够,剩下的就和上许多配菜炒成回锅肉分给大家吃。假如天天买肉,每天也就 7 斤,还不够炊事员和厨房值班员吃的,我们就只有闻闻肉味的份了。}
83年我在炊事班工作,我们伙食标每天只有0.73元(柴,油,盐,一切配料)大米1.5斤,炊事班和司务长不准厨房值班员炊事员乱来。炊事员在伙房天天炒菜都不想食肉(食饱了)。本人入伍前体重59公斤,经过一年炊事班工作已经有65公斤。俗语云:三年天旱饿不死伙头军。大锅饭真是很香。六七十人的饭如果不用功的话很定不是夹生就是烧糊,首先要把水烧开然后把洗干净的大米一勺子一勺子从中间向锅边放米,水要适中,加大火,闻到饭味马上收火。好饭!真香!老刘当5年兵很定帮过厨,不要偷吃!
占位标签-勿删!!
1974年 10 月初,我们连拉练来到了凉山州德昌黄水塘,驻在四川省军区西昌军分区独立团机炮X连的营地。这个连队以机枪、无坐力炮和六零炮为主,全用骡马背驮,因此连里养了许多的骡子和马匹,弄得满院子都是马粪蛋蛋。
这个连队西侧坡下是成昆铁路,再往下是安宁河;西北方 800 米的坡下是一座铁路大桥;顺着德(昌)——西(昌)公路往北约4000 米,是黄水塘公社所在地;营房的东边是连绵的大山,在目力能及的最远山上白雪皑皑,从那里流下来的水冰冷刺骨,但洗衣服却很好,我的洗脸毛巾一直洗不白,谁知在那条水沟里洗了两次后就变成雪白的了。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怎么那么黄的水居然能把东西洗得那么白。后来得知,那水里含有丰富的碱性物质,自然能把棉织物洗得干干净净。
------------------------------------
找到您集中发贴的地方了,六个字评价您:“不容易,不简单”,您的文章对自己、对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决不是过奖,希望将它好好保存,在一定条件下,扩大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我的记忆不太好,估计您74年10月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年前去过的地方,好象他们的代号是0058,与你师的代号相近。而74年10月,我们在十九冶废弃的住地,估计离你们也不太远。
另外就是,在您的贴子里,也找到了一位熟人,呵呵,他是慧眼识珠啊!希望他现在也好。
占位标签-勿删!!
呵呵,再顶一下老战友,没错,连队的生活就是那样。80年秋,军在蛾眉山一带搞了一次首长和机关携带通信工具的演习(虚兵),我们由洪雅高庙一带进入,走哨楼口、双水井,落脚于万年寺附近一保密单位。后面几天,443团的任务重些,急行军运动到你们营区那一带。演习顺利完成,大家都想借机转转峨眉山几个景区,张志礼军长对此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下边麻麻咋咋的也就分散行动看了看,还好,没出啥事。 |
哦,我当时在宣化炮兵学院学习,没参加。不过1979年1月份曾经到那一带搞过类似的演练,主要是模拟越南山岳丛林地作战的组织与指挥;2月下旬就开拔到云南前线去了。我的参战经历也发在本网站,就是http://lzl540328.i.tiexue.net/Threads_1.html,有几十集。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