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九 艰苦而有趣的新兵连生活
共 300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九 艰苦而有趣的新兵连生活
共 3002 个阅读者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老小刘
人老了爱想过去的事情,而且越早的事情越是记得清楚。
前几年,由于退居二线,身心闲得难受,又不谙琴、棋、书、画、扑克、麻将,正好儿子上大学走了,电脑留在家里,凭着小学的汉语拼音底子,花了点时间,多看了几次别人的操作,也就摸索着上了电脑。这东西好是好,就是上网收费太高,因为我包月太迟,现在包的是60元钱120小时,每天只能上4小时。怎么办?总不能成天打游戏呀。这样,就想到把自己的一生用文字记下来,供后人参考,或许有用。
象我这样年龄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说解放前的事情没经历过,可解放后的事情差不多全都经过了。我就从自己家说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慢慢铺陈。
上集是之八 高高兴兴当兵去,下面请看
之九 艰苦而有趣的新兵连生活
12月 11 日早晨,列车到达峨眉火车站,我们又换乘敞棚汽车,在浓重的雾里行进。约 7 点钟的样子,到了鞠漕汽车13 队的驻地。这个汽车队是地方的,车子长期在外执行任务,房子都空着,我们团汽车连已经借住在这了,现在又增加了我们新兵一连。
进了停车场,我们集中在一起,先由接我们黟县兵的廖昌勤连长介绍干部和各班班长。然后逐排挨班地分兵,我被分到了 5 排 19 班。
我的班长叫刘满堂,是个广东人, 1970 年度的老兵,原是团警卫排的副班长;全班新兵共 9 个,有安徽的我、方社光、程启洪、胡志伟、吴禾苗、魏遵礼,上海的凌云,四川的毛开清和黄德祥。
我们住在与 13 队紧挨的粮库里。这个粮库除了瓦以外全是木结构,地板离地面将近 1 米高,是为了防潮。我们 5 排 41 个人,住在进大门左手这一间仓房。仓房里两头各安了两盏电灯,也就各住两个班。进房门右手为 17 班,对面为 18 班,左手为 20 班(全是冕宁彝族人),对面就是我们 19 班。
排长姓徐,四川人,原是团汽车连的排长。他和四个班长的铺位都紧靠门口,既便于外出又便于把门。这门是粮仓门,门口两边是槽,门板是一块一块、等长等宽的木板,还自下而上地编了号,关门时必须一块一块地顺着槽子从上往下拴,很不方便,干脆不用了,排长正好用来垫床。反正夜里不冷,即使有风也吹不进去,因为里面没有窗子,形不成空气对流。安顿好以后,班长带着我们熟悉周围环境。
鞠漕是个比较大的村子,离峨眉县城有 10 公里路程;峨(眉)龙(池)公路,自东北往西南从我们驻地大门口前通过;大门口右前方约 50 米,是通往团部所在地——九里的公路,它与峨龙公路相交于此;大门前公路北边是田地,种着青翠的牛皮菜、粉蓝的莲花白、嫩黄的大白菜和整块整块的油菜;再往前就是一条河流,当地人叫苏河坝,因时值枯水期,河床干涸,圆滚滚的大石头顺着河滩铺陈着,大的有房子那么大,小的比拳头还小,多数是一二百斤重肥猪那样大的;大门口左前方 200 米和右前方 250 米各有一座水磨坊,正在为老百姓碾着稻谷和玉米。
出大门往右顺着围墙、沿着公路走近 300 米,再向右 100 来米,就是我们团的弹药库,库前的平地是我们的第二操练场,从这里穿过一片菜地可以直接回到我们的住房。接着,我们从弹药库后边跨过铁丝网,沿着田埂继续围着村子转。这边全是老百姓的住房,几乎每家四周都植有凤尾竹和青冈栎树,房子大都是木板结构。靠近公路处有一座学校,看规模象是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上课。学校和公路之间有一所邮政代办处和一个小卖部,零七碎八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走出小卖部,我们穿过马路去看水磨坊。这里的水磨坊不象我们家乡的水碓,它的水车是躺在水面上的,而且直径不大,也就一两米的样子;其动力来自水的冲力,水是从水渠里放下来的,有闸门把着可调节出水量;水渠里的水又是从张河坝(苏河坝上游)引来的,一路上经过四五座水磨坊,提供动力为百姓出力。
磨房里的地面上铺着一座大碾盘,由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槽里凿有等距离等深的沟,碾轮上凿有齿,碾盘中央有轴,下连水车,上接一横杆,横杆的一头固定着碾轮,水车转动就带动碾轮顺着碾槽滚动,碾米磨面都可以,由生产队派专人负责。转回大院,右侧依次是茧站、大黄桷树、连部;正面是伙房和饭厅;左手是车棚;中间是我们的第一操练场,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穿过操场,走过家属区,就是我们的住房。
熟悉环境后,班长又教我们整理内务。被子在不打背包的平时,是要叠得四方四棱跟豆腐块一样的。先将被子纵向叠成三折,又从两头往中间各叠一折,中间要留二十来公分以作“豆腐块”的“后墙”,再叠一次就成了四折,“豆腐块”的雏形就有了,然后就是“精雕细刻”,直到四方四棱为止;枕头当然不是正规的,而是用包袱皮将叠好的换洗衣服包在一起而成的枕头;洗脸毛巾也要叠成小方块后,同牙膏牙刷一起放在漱口缸里,然后将漱口缸摆成一路,按照班里站队的顺序一个紧挨一个,而且缸把子一律朝向一边。就寝时,先将被子拉开铺好,然后各自将鞋子脚尖向外置于铺位的前边;裤子脱下来用裤腿包住被子的脚头;衣服最好是套在一起脱,不要一件一件地脱,免得穿起来耽误时间,脱下来后要盖在被头上;帽子和挎包要放在枕头的左边,大小背包带要放在枕头的右边。他边讲边演示,很快我们就都掌握了。他还说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紧急集合时相互之间不会穿错衣服和鞋子、抓错东西,二是能养成好习惯。
正如前面所说,四川是个大盆地,成都平原是盆底,峨眉山就是盆的西南边缘。从每年的 10 月到来年的 3 月底,基本上都是云遮雾罩的天气,我们在这里训练的三个多月仅仅见过一两次太阳,可把我们整惨了。
我们从来到这里起,一直到 1973 年的 1 月中旬,因为还有新兵没到齐,第二套服装还没发,就只能成天穿第一套军服和那唯一的一双胶底棉鞋。空气是湿漉漉的,地面是滑溜溜的,被褥是潮呼呼的,你倒是不用担心上火,却发愁那双棉鞋怎样弄干,好第二天再穿。最倒霉的是那些夜间紧急集合时背包散了的人,一路拖着弄得又湿又脏,真不知哪天才能干。走队列尤其是走正步的时候,那鞋又湿又重,还真能练脚劲呢,麻烦的是没法子把它弄干,便只好晚上睡觉时让它敞着。你想,几十双鞋子发出的气味混在一起,仓房里又不通气,真呛人呢。好在那时年轻,白天辛苦了,晚上熄灯后一会就睡着了,明天早晨出操时再去呼吸新鲜空气吧。
1月中旬, 45 天的身体复查期到了,部队对我们进行了体格复检,合格的才能继续当兵,不合格的就作了身体退兵处理。复检后没几天第二套服装终于发下来了,是春季服装,有解放胶鞋 1 双、的确良单衣 1 套、单军帽 1 顶、五星帽徽 1 枚、红领章 1 副、帆布腰带 1 根、袜子 1 双。嘿,穿上那订了红领章的绿军装,再戴上缀了红五星的单帽,可神气了。
连里体会新兵的心情,专程从青龙场请来了摄影师,新兵轮流去照相。我选在一块牛皮菜地里,用的是蹲姿,背景是凤尾竹,只可惜光线差了些,反差太小。相片洗出来后,觉得还凑合,就给家里人和几个好同学各寄了一张。也就是从此时起,我们才真正成了解放军的一员,此前只能算个预备军人。
新兵连里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夜间紧急集合。记得我们到鞠漕新兵连的头一天晚上,刚刚熄灯没一会,就响起了紧急集合哨声,我们迷迷糊糊地在班长的低声催促下,在没有一丝光线的房子里摸黑穿衣、叠被、打背包、找挎包、拿洗漱缸和牙具。因为人多地方小,弄得叮叮当当直响,还夹杂着有人找不到自己的衣服、鞋子的颤抖求助声。好在上午班长讲的我都记住了,就边回忆边摸索着操作,到院子里集合时我是班里第三个人。等到了连集合场时,连长正卡着秒表在看呢,我们班带到时已是 10 分钟了,但还不算落后。
全连到齐后,连长亲自整队,先叫大家整理着装,然后下达命令:接上级通报,有一小股敌人正从峨眉方向往我们这里扑来,要求我们连迅速赶往漫水桥拦截,现在出发。立正!向左转!右转弯跑步走!好家伙,200 多个人就顺着公路,忽忽拉拉的狂奔起来。
第一次这么搞,我们还以为是真的,又兴奋又害怕,心想这手无寸铁的怎么同敌人战斗?边想边跑,突然前面的队伍折回头来了,就又噼里啪啦的跟着往回跑。回到集合场时,电灯亮了,连长叫各排、班检查着装和人员。我四下里一看,嘿,可有意思了:有的帽子丢了;有的被子散了,用手挽在腰间,背包带子拖在地上;有的把裤子前头穿到了后头;有的把洗漱缸子弄丢了;……好在连里安排了收容组,在后面帮大家找回了丢失的东西。
回到宿舍,大家简简单单地整理了一下就又躺下了。谁知后来排里和班里又搞了两次,都是刚刚睡着就被叫起来了。哎呦,真要命诶,紧张加疲劳,把大家弄得精疲力尽。后来几天晚上就寝时,方社光和凌云等人干脆先把背包打好放着,任班长如何讲也不打开睡觉,还是排长来批评后才勉勉强强服从了。
新兵训练除了政治教育外,进行了三大条令的教育和训练。《内务条令》是用来规范军队内部关系和各级职责的;《纪律条令》是规定军人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以及能干的干出色了该得什么奖励,不能干的干了该得什么处分的;《队列条令》则是用来规范军人行为举止的,有单兵队列动作、班队列动作、排队列动作和连队列动作训练,其中单兵队列动作训练时间最长,因为这是班、排、连队列训练的基础。
我们从齐步学起,然后是正步和跑步。三种步伐起步动作截然不同,齐步是迈出去,正步是踢出去,跑步是跃出去,而且不论个子高低、腿长腿短,步幅是统一的,起步和正步必须是 75 厘米,跑步必须是 80 公分;每一分钟的步数也是统一的,齐步是 120 步,正步是 116 步,跑步是 180 步。道理很简单,就是行进起来后面的人不会踩到前面人的脚,前后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左右排面能保持一条线,看上去整齐划一,非常正规。当然,真正目的还是培养军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思想。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半自动步枪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我的成绩都是很好的。
占位标签-勿删!!
“对越反击战幸存者”的文章链接总汇
第一部
[原创:中越“王牌师”沙巴对决]之一 两支“王牌师”的前身今世
[原创]1979年云南前指让149师单挑316A师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 之五 摩托化行军,战争气氛越来越浓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一 前出时,第一次步炮协同不顺畅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二 途经代乃战场,第一次见到越军尸体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五 4号桥激战,新老师长亲临一线指挥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六 关键时刻,冒风险指挥炮火支援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七 第一次对活人开枪,两次险些“翘辫子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八 冲击1796 高地,差点被炸死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九 渴罪难熬,牛脚印里的水也得喝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 无名高地遇险,虽未硌坏却摔下悬崖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二 前往沙巴县城,捡了点纪念品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三 指挥所里闻噩耗,忠武老哥牺牲了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五 担负交通调整哨,保胜路口两天一夜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六 工兵杰作,炸他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第三部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五 尽管学习拔尖也只录取公社农中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六 懵懂少年的苦乐年华(一)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七 懵懂少年的苦乐年华(二)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 凭十道数学题全对当上了计算兵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二 庙儿岗的由来与专业初训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三 营建做小工与“打半工”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四 第一次野营拉练,驻训西昌大营农场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五 拖木沟实弹射击,迫击炮炸死俩小彝胞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之十六 看守团弹药库,首次接受培训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之十七 第二次野营拉练,驻训德昌黄水塘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九 当了一回“师傅”和“设计师”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第三次拉练,首驻大桥下额瓦村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一 三星陨落,灾难频仍的一年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二 因与排长有过节差点蒙冤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四 再驻大营农场,拖木沟里炮声隆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五 深造于柏香坪 “军校”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八 对象看了一个排,最后定下一知青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九 凭出色成绩,考入炮兵最高学府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一)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一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二)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二 第一次登门就叫岳父母为爸爸妈妈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三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三)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四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四)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五 放弃留校还是回原部队吧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七 遵团长令,编写《苏军研究问答》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八 结婚蜜月,从成都站前旅馆开始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九创新训练方法,探索“侦察班训练”新路子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 大桥驻训,初次领略司令部实际工作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一 探亲途中,开水炉边待一路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二 婚姻调解,送人玫瑰手留香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三 升任股长,执掌政工干部军训队(一)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四 升任股长,执掌政工干部军训队(二)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五 战友重病,好军嫂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六 拖乌演习,担任反坦克预备队战术调理员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七 赴军集训,专题研究苏军战术原则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八“炮校”执教,推广“侦察班对抗训练法”
第四部
[原创]质疑walkinlife55 的 《也聊对越反击战中的我军侦察兵》
第五部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