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八 高高兴兴当兵去
共 2650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八 高高兴兴当兵去
共 2650 个阅读者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老小刘
人老了爱想过去的事情,而且越早的事情越是记得清楚。
前几年,由于退居二线,身心闲得难受,又不谙琴、棋、书、画、扑克、麻将,正好儿子上大学走了,电脑留在家里,凭着小学的汉语拼音底子,花了点时间,多看了几次别人的操作,也就摸索着上了电脑。这东西好是好,就是上网收费太高,因为我包月太迟,现在包的是60元钱120小时,每天只能上4小时。怎么办?总不能成天打游戏呀。这样,就想到把自己的一生用文字记下来,供后人参考,或许有用。
象我这样年龄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说解放前的事情没经历过,可解放后的事情差不多全都经过了。我就从自己家说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慢慢铺陈。
上集是之七 懵懂少年的苦乐年华(二) 下面请看
之八 高高兴兴当兵去
1972年 11 月初,我们大队被定为县征兵试点。作为适龄青年,我积极报名应征,家里人也很支持。经过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我都合格了。尽管有人认为我家是中农,可以往后放一放,应该优先考虑贫下中农的子弟。但是,接兵干部很干脆地说:中农也是团结对象,而且全大队 8 个合格兵员(魏遵礼、王玉祥、吴和平、江春华、胡和平、叶新华、李花子和我)中只有他这一个高中生,我们要定了。
12月 4 日一早,生产队就派人敲锣打鼓来到我家,披上红绸绶带,戴上大红花,我娘端着装花生瓜子的米篓儿,热情招待大家。全家人和来迎接的人一起,簇拥着我前往大队集中。在大队的欢送仪式上,我鼓足勇气,保持镇定,很流利地代表全大队的新兵作了发言,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表示感谢,并表示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在部队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为保卫国防贡献力量,争取早日立功受奖、入团、入党。接着,欢送的人们又把我们往公社送,在离开大队部行进在连接公路的机耕道上时,我偶然一转身,看见母亲满眼泪水,正依依不舍地望着我。我刹时从刚才的亢奋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过,但没有停下脚步,只向母亲挥了挥手,就不敢再看她了。我在心里喊着:娘!您多多保重,我一定在部队好好干,为您和家人争光!
到了公社,又举行了一个欢送仪式,西街大队的程启洪代表全公社的新兵做了发言。接着又一路送往县新兵集中地点——黟中(即向红中学,我们习惯叫原名)。集中时,县人武部与接兵部队办了交接手续,并把我们 109 个新兵编成连、排、班;然后,县征兵办公室发给每人一个可装半斤多米饭的搪瓷碗和一把调羹。
下午,先是理发,然后发被装,有:军被 1 床,垫单 1 块,包袱皮 1 张,罩衣、棉衣、绒衣各 1 套,衬衣 1 件,长、短衬裤各 1 条,胶底棉鞋和袜子各 1 双,挎包 1 个,洗漱缸 1 个,大小背包带各 1 根,棉帽 1 顶,白毛巾 2 条(分别作枕巾和洗脸擦身用),人造革裤带 1 根,还有一个针线包。被装领好了就统一带到北门桥头的澡堂洗澡。澡洗后按照要求从里到外一律穿上发的服装,并将换下来的衣服交给亲属带回家去;接下来,就到小操场跑步出操。
晚上,县里在影剧院召开“欢送新兵大会”,先是一个排一个排地拉到主席台前,由少先队员给戴上大红花,县“革委会”向每人赠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所有程序结束后,观看了电影《英雄儿女》。我们全部住在黟中食堂的大饭厅里,靠南、北墙各一排,中间两排头对头,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干稻草,大家按照排队顺序挨个睡,一床军被半铺半盖,大家都觉得蛮新鲜的。
5日开始,正儿八经过起了新兵生活,早上出操,上、下午进行入伍教育;午饭后,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全班同学在一起照了合影相,既作为毕业合影又是送新兵(程欣民、刘中林)留影;晚上由排长教打被包,直到每人都学会为止。可惜,那张合影照片据说是照坏了,没有加洗,到现在大家都还挺惋惜的。程欣民去了北京,成了总参通信总站的新兵, 1978 年退伍后安排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
6日上午,四个哥哥陪同母亲来送我,并在一起照了合影;母亲给我煮了二十个鸡蛋,非让我带上吃不可;她细细地端详我穿军装的模样,摸摸扣子,抻抻袖子,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几个哥哥也围着我,和母亲一起千叮咛万嘱咐,巴不得把他们所有的人生经验一下子全教给我,我就“哦、哦”不停地答应着。
我那时很单纯,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方方面面都能接受的人,并且一直到现在还是不得要领,因而当时对他们说的话并没有记住多少。集合预备哨响了,我赶快向母亲和哥哥们告别回到住的地方。谁知,这一走就是 5 年,直到 1977 年 8 月才第一次回家探亲。下午,进行了乘车教育,对摩托化行军和铁路输送的注意事项强调很严。晚上不到 9 点就熄灯睡觉了。
7日凌晨不到 3 点就起了床,七手八脚打好被包,收拾好挎包,急三火四地吃过饭,就一路浩浩荡荡开往汽车站。4点半车队准时发车,我们红旗公社近 20 个人加上排长,坐一辆解放牌带棚货车。就这样,满怀着对部队和外面世界的憧憬,随着汽车的晃悠与颠簸,我开始了 15 个年头的军旅生涯。
下午 4 点钟的样子,车队抵达芜湖火车站北站,整个安徽江南片的新兵统统集中在一起,总有四、五千人,成了个绿色海洋。这下可忙坏了军供站的职工了,他们送水送饭,热情无比。晚饭后,因离发车还有不少时间,就由一名懂文艺的新兵(1997 年五十军战友聚会时才知道是梁永胜战友)教大家学唱《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这首歌,歌词大意是: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鲜红领章两边挂,五星帽徽闪金光。红色江山我保卫,世界风云胸中装,忠于人民忠于党,誓死保卫党中央。学会后又一个连一个连地比赛,气氛相当热烈。从这天起,这首歌就一直伴随我们,如今我还能哼上几句。
唱歌后,稍事休息就上了火车。那是闷罐车,里面铺着芦席,掀起可见残余马屎和羊粪,原来是用来运牲口的。一节车厢挤两个排,各占一头,大家一个挨着一个,脚抵脚,或躺或坐自便。为防止我们在开车后摔下去,接兵干部一律睡车门两边,并将车门拉开一小半,用上车使的小木梯子抵住两边,再用粗麻绳拴住两边的门扣并绞紧;还一再告诉我们小便时一定要两脚站稳、用一只手抓紧绳子。我们都很认真地听着,不敢有半点疏漏。
车开了,大家都挤到车门口,一边看外面的夜景,一边用家乡话叽里呱啦地谈天说地,弄得接兵干部莫名其妙又很是担心,连忙命令大家回到各自铺上(也就是一屁股宽的地方)。大家经过几天的折腾,慢慢的陆续进入了梦乡。火车一路“咣铛、咣铛”摇晃着向前开着,就象摇篮一样,还挺舒服的。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出远门,此前走得最远也不过是到渔亭;也是第二次坐汽车,第一次是 1969 年 8 月发大水,石灰厂 2 个烧石灰的工兵被洪水冲走了,我们几个同学参加寻找遗体,站过部队的解放牌汽车;更是第一次坐火车,以前只在电影上见过它。
4夜 3 天的铁路输送过程中,火车走走停停,我们则吃了睡,睡了吃,倒也满舒服的,惟独那行进中大小便最麻烦。大便,只要不是拉泻肚屎,还是能憋一憋的,小便可没办法憋,只得到车门口去撒。
我第一次是在夜间撒的尿,外面是黑的,看不见人,就是风吹得直往里缩,好半天拉不出来;白天可就要命了,铁路两旁男女老少皆是,这边憋得受不了,那边又害羞,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得两眼一闭,拖出来撒吧,也不管是否撒在人家身上,真是没办法啊。人就这样,只要第一次闯过了难关,以后再遇上同样的难关就无所谓了。
下半夜,我们都睡着了,突然听到有人喊“南京长江大桥到了!”赶快爬起来看,咦,怎么门窗都关起来了?原来是为了大桥的安全才这样做的。我们中有胆大的,就悄悄地把车窗打开一条缝往外瞅,我也去瞄了一下,只见钢铁桥梁不停地往后闪,透过梁架的空隙可见江面辽阔,江水浑黄,有几艘轮船在航行,……只可惜没一会儿桥就过去了。
和平时期的军列不象战争时期那样一路绿灯,它属于临时加开的,必须在正常车次运行的空隙中行进。因此,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有时一停很长时间。每遇这种时候,我们可以下车活动活动。
记得在陕西一个小站停车时,正是上午 8 、 9 点钟的样子。我下车溜达了一圈,映入眼帘的全是土黄色。房子是土墙土平顶又矮又小,似乎一抬腿就能上房顶去;男人不论老少都一身黑棉衣,女人除了大姑娘穿花棉袄外,也都是黑的棉袄和棉裤;有的人棉衣上的扣子掉了,就用草绳或布带子拦腰一系;他们一群一群的站在铁路两旁的土坎上,或蹲或站,两只手却都袖着,有的人袖口上油光光的,就象剃头匠的擗刀布一样闪闪发亮;可能是风沙大又缺水的缘故,他们一个个都是灰仆仆的,让我这个曾受过穷的人都觉得比他们强多了;他们唧唧喳喳地说着土话,用下巴指指戳戳,间或嘻嘻哈哈的笑着,显得很惬意,似乎活得很自在。
人就这样,当他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活法时,他就很平衡,就满足于现实生活。这也许就是对现在的人想不通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为什么那样苦还能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好解释。
军列从安徽芜湖出发,经江苏、河南、陕西,跨长江,过黄河,钻秦岭,于 12 月 10 日黄昏时分,抵达四川成都南站。军供站提供的饭菜,让我们第一次尝到了麻辣味。那麻辣回锅肉里和漂在菜汤上的一颗颗黑红色的玩意,就是麻椒,四川人叫花椒,它能让你咬一口嘴里麻半天,嘴唇和舌头都木木的,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很舒服。不知是谁从汤桶底捞到了肉丝,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有人竟把棉帽掉进了汤桶,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几乎每样菜里都放了辣椒,而且很辣。大家吸哩哈啦的吃得满头大汗,觉得比我们家乡的辣椒辣多了。
从进入四川,特别是过了绵阳以后,就进入了成都平原,只见到处一片郁郁葱葱。
那高大挺拔、有点象东北白桦树的叫桉树;那长在田埂上、树干残破但枝叶茂盛、枝条上长满白花花东西的叫白蜡树。据说那桉树叶子能杀虫消毒;那白蜡树上白花花的东西叫白蜡虫,它们靠吸吮树汁成长,并分泌白色的物质附着在枝条上,将枝条裹着,象套子一样,到收获季节,农民将它们刮下来捏成团,卖给医药公司或化工厂,既能制药又能制成白蜡,据说还是很高级的化工原料呢。
田野里油菜已露出点点黄花,田埂上种的蚕豆(四川人叫胡豆)、豌豆也都在打花苞,看样子节气比我们家乡早许多。铁路两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它们掩映在绿树和一蓬蓬的凤尾竹中,氤氲的烟雾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天空是灰蒙蒙的,能见度也就顶多一千米。
后来我才知道,成都平原一年有半年是这样的天气。主要原因是该平原四周环山,北有秦岭山脉,南有峨眉山,东有大巴山,西有邛崃山,它们都很高大而且连绵,北方来的冷空气被秦岭挡着进不来,东、南、西三面山高林密,产生很多湿气,湿气比重大就往低处流,从而形成了多雾天气,浓的时候能见度只有几米,而且象下毛毛雨一样,可以打湿衣服。
占位标签-勿删!!
“对越反击战幸存者”的文章链接总汇
第一部
[原创:中越“王牌师”沙巴对决]之一 两支“王牌师”的前身今世
[原创]1979年云南前指让149师单挑316A师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 之五 摩托化行军,战争气氛越来越浓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一 前出时,第一次步炮协同不顺畅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二 途经代乃战场,第一次见到越军尸体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五 4号桥激战,新老师长亲临一线指挥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六 关键时刻,冒风险指挥炮火支援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七 第一次对活人开枪,两次险些“翘辫子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八 冲击1796 高地,差点被炸死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十九 渴罪难熬,牛脚印里的水也得喝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 无名高地遇险,虽未硌坏却摔下悬崖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二 前往沙巴县城,捡了点纪念品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三 指挥所里闻噩耗,忠武老哥牺牲了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五 担负交通调整哨,保胜路口两天一夜
[原创:凯旋正值春意盎]之二十六 工兵杰作,炸他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第三部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五 尽管学习拔尖也只录取公社农中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六 懵懂少年的苦乐年华(一)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七 懵懂少年的苦乐年华(二)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 凭十道数学题全对当上了计算兵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二 庙儿岗的由来与专业初训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三 营建做小工与“打半工”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四 第一次野营拉练,驻训西昌大营农场
[原创] 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五 拖木沟实弹射击,迫击炮炸死俩小彝胞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之十六 看守团弹药库,首次接受培训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之十七 第二次野营拉练,驻训德昌黄水塘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十九 当了一回“师傅”和“设计师”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第三次拉练,首驻大桥下额瓦村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一 三星陨落,灾难频仍的一年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二 因与排长有过节差点蒙冤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四 再驻大营农场,拖木沟里炮声隆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五 深造于柏香坪 “军校”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八 对象看了一个排,最后定下一知青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二十九 凭出色成绩,考入炮兵最高学府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一)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一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二)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二 第一次登门就叫岳父母为爸爸妈妈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三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三)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四 紧张而有趣的学员生活(四)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五 放弃留校还是回原部队吧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七 遵团长令,编写《苏军研究问答》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八 结婚蜜月,从成都站前旅馆开始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三十九创新训练方法,探索“侦察班训练”新路子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 大桥驻训,初次领略司令部实际工作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一 探亲途中,开水炉边待一路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二 婚姻调解,送人玫瑰手留香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三 升任股长,执掌政工干部军训队(一)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四 升任股长,执掌政工干部军训队(二)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五 战友重病,好军嫂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六 拖乌演习,担任反坦克预备队战术调理员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七 赴军集训,专题研究苏军战术原则
[原创]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 之四十八“炮校”执教,推广“侦察班对抗训练法”
第四部
[原创]质疑walkinlife55 的 《也聊对越反击战中的我军侦察兵》
第五部
占位标签-勿删!!
{军列从安徽芜湖出发,经江苏、河南、陕西,跨长江,过黄河,钻秦岭,于 12 月 10 日黄昏时分,抵达四川成都南站。军供站提供的饭菜,让我们第一次尝到了麻辣味。那麻辣回锅肉里和漂在菜汤上的一颗颗黑红色的玩意,就是麻椒,四川人叫花椒,它能让你咬一口嘴里麻半天,嘴唇和舌头都木木的,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很舒服。不知是谁从汤桶底捞到了肉丝,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有人竟把棉帽掉进了汤桶,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几乎每样菜里都放了辣椒,而且很辣。大家吸哩哈啦的吃得满头大汗,觉得比我们家乡的辣椒辣多了。}
82年11月10日我们都坐硬座火车三天两夜到广西桂林 。发放的被服品种也差不多一样,送兵都由大队送公社,公社集中后送武装部,在武装部由接兵干部叫名字分开,20人一队由接兵干部带走一边,教你打背包并在衣服里写上部队番号我们是54041部队,如果在兵站走丢了报上番号也能到部队,晚上在工人文化宫开欢送会,新兵代表上台发言表决心,看电影《钢铁长城》,睡在文化宫地板,早上4点30分起床打好背包300多人从文化宫到莞城码头坐船到广州黄埔坐火车。当兵苦与乐只有当兵的人才知道!
占位标签-勿删!!
下半夜,我们都睡着了,突然听到有人喊“南京长江大桥到了!”赶快爬起来看,咦,怎么门窗都关起来了?原来是为了大桥的安全才这样做的。我们中有胆大的,就悄悄地把车窗打开一条缝往外瞅,我也去瞄了一下,只见钢铁桥梁不停地往后闪,透过梁架的空隙可见江面辽阔,江水浑黄,有几艘轮船在航行,……只可惜没一会儿桥就过去了。 楼主,感觉这一段有点问题:1、前面提到是闷罐车,因此是没有车窗的。这种车,我在老家曾经坐过。因此,估计这段是你77年回家或返回部队时的印象。较有可能性,当然也可能是更后来;2、此时为后半夜,因...... |
老哥呀,闷罐车也有窗子的,就是小些而已,每节都有四个的,门是提闸式的;当时明显看到,在桥下灯光的映照下,江水是浑黄的,有轮船通过。
后来往返大桥,基本上都是白天。再说,以前见过了,也就不再稀罕。
占位标签-勿删!!
下半夜,我们都睡着了,突然听到有人喊“南京长江大桥到了!”赶快爬起来看,咦,怎么门窗都关起来了?原来是为了大桥的安全才这样做的。我们中有胆大的,就悄悄地把车窗打开一条缝往外瞅,我也去瞄了一下,只见钢铁桥梁不停地往后闪,透过梁架的空隙可见江面辽阔,江水浑黄,有几艘轮船在航行,……只可惜没一会儿桥就过去了。
楼主,感觉这一段有点问题:1、前面提到是闷罐车,因此是没有车窗的。这种车,我在老家曾经坐过。因此,估计这段是你77年回家或返回部队时的印象。较有可能性,当然也可能是更后来;2、此时为后半夜,因此,天还是暗的,应该看不清江面的,更加看不清江水的清浊;3、七十年代,长江水虽然不算清澈,但也并不非常的混浊。我在77年曾随父母由狄港乘小木船过江,记得江水还是挺清澈的。90年代初中期,再过长江时,江水已经混浊得不能比较了。特别是长江三峡开工建设之后,混浊度就日渐为盛。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