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甲午战争的失败究竟是谁的责任?
共 0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甲午战争的失败究竟是谁的责任?
共 0 个阅读者
鸦片战争究竟是谁的责任???
后世普遍的说法是慈禧的责任,因为她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为的是庆祝他的60大寿,修建颐和园。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就目前的历史考证,已经可以推翻这个毫无逻辑的论调。挪用海军军费的说法,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的,但要明确一点的是,这就是污蔑。人无完人,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帝党的绝对拥护者,这就使得他于后党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后来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等一起出逃海外,但是在政见上仍然十分活跃,积极宣传君主立宪制,支持光绪皇帝复政(不过就当时共和革命风起云涌之际,还推行君主制,明显是思想保守,是要严厉批判的)。梁启超支持光绪皇帝,必然会对慈禧大势诋毁,把中国衰败的一切责任都推向她,其中挪用海军军费就成为了污蔑之一。虽然中国的衰败与战败,慈禧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负责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就事论事,这挪用军费一说确实是无厘头的污蔑。
北洋海军的军费来源,清朝政府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每年调拨白银400万两作为筹备海军的军费,实际平均每年只有200万两,不过不要误认为这就是慈禧挪用军费的凭证(60大寿还早着呢),结合当时的财政情况,海军作为新兴军种,吞金恐怖,这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200万两的投入,已经占到全国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清朝政府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也才7000万两白银,洋务运动的变革也同样花费甚巨,清朝政府实际上是入不敷出,大量贷款,炒作金融也成了一种方式。
北洋海军的另外200两白银拨入其实也不少,不过不是朝廷直拨,而是地方筹备,当然采取的方式可能是清朝衰败的根源之一,就是捐税和卖官,这确实不是好事,只会让腐朽的社会更加腐败,大多数王朝的败亡都源于这个。再加上党争内斗,尔虞我诈,相互攻击诋毁。太平天国后,清朝皇室权威减弱,需要重树威信,打压地方新贵,地方新贵势力虽然崛起,但摄于皇威,不敢专行。这就出现一种非常微妙的现象,皇家需要新贵的能力,新贵需要皇家的支持,但又互相猜忌,担心芸芸。
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是回归主题,甲午战争的失败责任。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责任确实不能算在慈禧头上,说起来,在支持甲午反击方面,慈禧反而是有功的,慈禧从来没有挪用过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是地方督抚孝敬的份子钱,虽然不怎么光明正大,但是确实和海军军费无关。并且关键的是,慈禧在北洋海军建设方面是大力支持的,她本人还拿出自己的内孥300两白银支持北洋海军建设,这可是她的私房钱,300万两呀,谁有这么大的手笔,几乎相当于一年的海军军费投入有多了,都够再买两艘定远舰或十艘日本旗舰吉野舰了。
当然,除了皇家与地方新贵,还有第三方势力,也就是文官集团,开始他们的穿梭表演。文官作为士绅集团的官僚,从宋朝重文轻武开始,到明朝演化到极致,士绅可以不纳税,并借助特权大搞土地兼并,贪墨成风,以致公帑亏空,民不聊生,北境不安,关键是他们堂而皇之的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应该的,可以说明朝灭亡的主要根由就是文官误国。虽然清朝在这方面对文官有所打压,但天下一统后,打压武官,增强文官话语权的传统是不可避免的。文人天生就是不安生的主,不明事理又喜欢夸夸其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实际和他们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得不说,皇家与新贵的微妙关系,导致新贵在膨胀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为了躲避猜忌,有逃避责任的现实,这也就导致北洋海军的建设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就开始了减缓发展。这一下,出事了,朝廷每年拨下的银子不见少,可这些银子都不干正事了,其中意味想必大家都能猜出一二,不必详说。这种疏于武备的行为,导致库存炮弹数量非常有限,使得北洋海军一直不敢满弹出巡,甚至在宣战以后,还习惯性的不带足炮弹(尤其是更为昂贵但更实用的开花弹),完全就是个虚胖子,偏偏这些秘密小日本又都知道,自然就敢于挑战亚洲第一舰队。后面的结果大家想必也是知道,北洋海军吃了大亏,最终战败亏输,全军覆没。
再回头说文官集团对甲午战争的影响,当时的情况,是光绪刚刚亲政,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加强自己到底权威,战争是其中选项之一(如果没有战争,肯定是要杀几个前朝功臣来立威)。这个时候,朝鲜内乱,朝鲜王室请求中国帮助,朝鲜叛党请求日本介入,对于野心勃勃的小日本而言,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日双方自然迎来了对抗的焦点。本来作为新贵领袖的李鸿章,对当时北洋海军和淮军的战斗力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腐败,武备松弛,军人久不训练,军舰保养也不好,再加上皇室猜忌打压,李鸿章并不想扩大事态,主张和谈。当然这种逃避行为是要指责的,在战争面前,军人就应该斗志激昂,而不应唯唯诺诺。但话分两头,战争是军人的事,军人认为不能干的时候,往往是干不成事的,哪怕就是有这个实力,但没有气势,也是有败无赢。
这个时候,文官集团跳出来了,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文官们,极力怂恿光绪皇帝打这一仗,提升皇帝权威,来提升文官地位,不得不说,这是个好算盘,但文官不懂军事,又喜欢夸夸其谈,光绪皇帝亲政不久,经验不足又年轻好胜,自然受不得蛊惑,极力想表现一番,做一回英明圣主。慈禧本来和李鸿章意见相同,主张和为贵,但因为光绪亲政,自己才交权,冒然见提出反对,与理不通,肯定做不出来,也就不多言语。
结果战争的进程,失败是必然的,而且是跌入深渊地狱的惨败,中国后来为了偿还日本的巨额赔款,大举借债,并以海关做抵押,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势力进入中国内地,主权治权逐步丧失,中国半殖民化加剧,国际地位大幅降低,30年的洋务运动改革成果化为乌有,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痛惜,痛惜.......
占位标签-勿删!!
日本也是新生好不,只是没有换天皇而已,走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传统的武士贵族阶级被全面打破了,各地的大名也烟消云散。
日本的天然优势就是从来没有当过世界老大,只要对方比自己厉害,它们就可以低下那并不高贵的头颅,卑躬屈膝的学习,要知道曾经它们就是这样学习过我们中国。但是日本的贫瘠,也造成它们对外有着无限的野心,这和资本主义的财富掠夺积累不谋而合,这也就促进了它们的西化。
中国不一样,中国自古就是东方的宗主,文明的发祥地,享有至高无上的身份和地位,要中国没有彻底被打趴下之前,去学日本那样,这是不可能的。
占位标签-勿删!!
日本也是新生好不,只是没有换天皇而已,走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传统的武士贵族阶级被全面打破了,各地的大名也烟消云散。
日本的天然优势就是从来没有当过世界老大,只要对方比自己厉害,它们就可以低下那并不高贵的头颅,卑躬屈膝的学习,要知道曾经它们就是这样学习过我们中国。但是日本的贫瘠,也造成它们对外有着无限的野心,这和资本主义的财富掠夺积累不谋而合,这也就促进了它们的西化。
中国不一样,中国自古就是东方的宗主,文明的发祥地,享有至高无上的身份和地位,要中国没有彻底被打趴下之前,去学日本那样,这是不可能的。
占位标签-勿删!!
再接下来。
1、日本陆军在汉城偷袭清军,叶志超大败;日本海军在丰岛偷袭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大败。酿成巨祸的李鸿章开始无耻表演,在世界媒体和朝廷邸报宣传“汉城大捷”、“丰岛大捷”,叶志超、方伯谦加官进爵。中国朝野上下哗然:倭寇偷袭我天朝上国,但天朝王师英勇神武,不可战胜。那么载湉、翁同龢和老百姓当然按照天朝礼仪和国际公法:宣战、宣战、宣战!李鸿章居然在一旁装无辜,我呸!
2、之后的战况不用多述。日本虽然占有优势,但是毕竟是小国,之前在国际上筹措的战争公债已经耗尽,无论日本陆军还是日本海军,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靠缴获的中国军队物资维持,因此陆地上战线只能僵持在辽东,海军也无力在进攻其他中国港口。这个状况,中国其他官员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因此坚决主张坚持战争、不与日本谈判。可是李鸿章却竭力要求与日本和谈,而且他的外交团队,丝毫没有近现代外交人员的素质,被日本谍报人员窃听的清清楚楚。最后老妖婆舍弃所谓退休的身份,亲自下令载湉、翁同龢和众多主战官员,与李鸿章沆瀣一气,干起卖国勾当,甚至完全不顾俄国、美国、英国已经介入,急忙求和,让日本外交官大呼万幸。
可以说,老妖婆和李鸿章其实完全主宰中国政局,载湉、翁同龢完全不能做主。
占位标签-勿删!!
你不要混淆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历程。
1、甲午战争的战备阶段:
老妖婆挪用了海军军费,造成北洋水师1888年后军备完全没有更新(大型军购都是日常军费之外) ,日常海军军费400万两从未拨足。不要说什么老妖婆挪用的是“其他名目的费用”,不关海军军费。其他是面临日本日益巨大的威胁,海军军费从未拨足,老妖婆是第一责任人。
同样还有李鸿章,日常海军军费是用来海军日常训练,这是吞金大户,结果琅威理严格训练北洋水师,侵犯了李鸿章的权威和刘步蟾等的财路,李鸿章一手开除了实际上最顶尖的海军专家(日本对英国海军军官言听计从,甚至授予贵族头衔)。
北洋水师在建设和训练,就被老妖婆和李鸿章给毁了。
2、甲午战争的逐渐展开阶段:
李鸿章丝毫不懂近代外交,居然藩属国朝鲜,与日本签订外交条约,承认日本在朝鲜有同等地位,中国派军,日本同样有权利派军,为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扫清法律障碍。
朝鲜东学党起义,袁世凯苦劝李鸿章不要派兵,李鸿章执意派遣北洋水师运送淮军入朝鲜。结果,朝鲜底层百姓开始仇视中国,加上之前朝鲜高层也仇视中国,中国在朝鲜已失去根基。日本更是根据外交条约派军进入朝鲜,甲午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李鸿章酿成如此大祸,才开始向朝廷汇报,这时候载湉和翁同龢才开始介入,但已经无可挽回。也就是载湉和翁同龢其实是背锅侠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
光绪是主战派,居然会听信“帝师”不给军队拨款,那还主的什么战?银子留下干嘛?是帝师中饱了还是光绪挥霍了?
退一步说,户部拨款了,军舰武器都更新了,就能打赢吗?对手是什么人?首相伊藤博文是著名的明治维新派,李鸿章是啥子人?一个打“长毛”能手。再看日方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本是邓世昌的同学,学出海军被任命为舰队司令。而邓世昌只能做个舰长。司令是个没学过半点海军的“长毛”丁汝昌。这还不算最渣,渣的是陆军,把沿岸的要塞炮台全部丢了,让日寇从中国的土地上用岸炮射击清朝海军,这仗能打吗?
你说怪怨武器,而有一个提督叫聂士成,他就打了摩天岭大捷,可惜聂士成太少了。有一个海军管代,战争开打了,人不在船上,在窑子里,这仗能打吗?
啥都不怪,就怪人吧。
占位标签-勿删!!
说你两个错误,第一,卖国贼没错,汉奸肯定不是,定义汉奸罪名第一条是投敌,其次才是卖国,显然,投敌这一条他们怎么都轮不上。
第二,第一责任显然不是慈禧,虽然慈禧垂帘听政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但甲午战争的时候,她交权了,光绪亲政了,战争的所有命令都是光绪直接下达的,慈禧充其量这个时候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但并没有参与到其中,只是后来战败了,局面不可收拾的时候,她才出来插手。第二责任的李鸿章是被命令者,站在他那个位置,他的罪名顶多就是决心不够,用人不当。
个人觉得,责任最大的肯定是光绪皇帝,因为他是执行者。其次就是屁都不懂却喜欢扇阴风点鬼火的文官,是的,就是翁同龢这个帝师,帝师,光这个名头,就可以对皇帝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就是翁同龢,利用帝师名头,为了提升文官地位,极尽挑拨皇家与新贵矛盾,并肩带挑拨帝党后党矛盾,改革派与保守派矛盾,他怂恿光绪停止户部的北洋拨银,致使北洋武器得不到更新,新舰不得购买,附带工业体系也得不到升级,外派留学生也大幅裁减,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自私与无知。
占位标签-勿删!!
节选:
整个清朝,在李鸿章的“望和,待和,求和”中苟且偷生,整个中国毫无欲战之心,封疆大臣不能折敌之气,在廷大臣不能谋戕敌之策,使敌有以窥我之短长,无论如何曲从,终会是无可奈何出战。自古之道,敌我关系,不过和战二端,能和而不能战,则和不可恃,战败而遂求和,则国必不复振。
李鸿章惧战到底有多畸形呢?给大家举个小例子。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中日激战正酣,天津界抓获日本间谍七名,审结之后,群臣建议处死,李鸿章坚决不允,并且予以厚待,每人送一百银元路费返回日本。给事中洪良品极其愤怒,具奏惩处李中堂。李中堂是这样回复皇帝的:“杀了日本间谍,以后要赔钱的。”
经军三十余载,李鸿章为何还如此惧怕日本?
军事层面的因素暂且不谈,所谓“老成持重”更不值一提,不妨聊聊他的家事。光绪二十二年二十一日,军机处收到朝臣密片,片称:李鸿章在英、法、德皆有商行,其在日本亦有洋行,有茶山,洋行经商自雇买人,中有倭伙,茶山则是与倭合伙,其个人占有资本六百万金,其子李经方前充出使日本,倭王之女拜伊为义父,情意甚密。道路纷纷传说,未必无因,其不欲战皆以资本在人手中之故。
以上密片,或为真,亦或为假,军机处并未在事后给出答复。
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件事,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江南御史张促炘奏称:中日海上有战事,米煤不准出口,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上海以米三千石售与倭人,由候补张鸿禄经手,绝不避讳,倭商另定开平煤三万吨,局员拟不供给,李鸿章得知后,声明供煤之约在开战之前,必须尽速交付,倭商悉满载而归。
占位标签-勿删!!
北洋哪有盈余?
户部扣的是海军衙门的钱不是李鸿章的钱
李鸿章有个有钱的哥哥叫李鸿藻,慈禧身边的红人
甲午海战以后李鸿藻和翁同龢主张一致的,还有曾纪泽,张之洞不是一路人来着
恭亲王用海关厘金是借的钱,和海防捐,还有商业出售股份债卷的钱,啥时候变样北洋的钱了?
全部都是入不敷出
翁同龢是崇湘抑淮,知道没钱才不给钱故意卡脖子的
并且和慈禧做了交易,用还政光绪作为条件的
去查查资料好不好?恭亲王为什么被慈禧搞掉?
最后慈禧让翁同龢去问责李鸿章,最后打官司打慈禧那,翁同龢不一样把责任扣在慈禧身上
然后海军账册烧掉,说李鸿章有钱?户部的钱紧张也是真的
海军衙门不是李鸿章的,是亲王的,北洋多少钱李鸿章说了也不算的
占位标签-勿删!!
李鸿章并不缺钱。
中日一宣战,李鸿章就急忙从外国银行中提出数百万两白银,试图购买军舰和弹药。这就是为什么翁同龢不肯从户部拨款给李鸿章的原因:历年的军费你都还有盈余,不肯投入到北洋水师,为什么我还要拨款(拿朝廷的钱粮,给你李鸿章养私军;然后北洋水师上下还不听朝廷调度)。
这一手段,进一步证明李鸿章是外交白痴:根据国际交战条约,各国禁止向交战中(宣战中)的任何一方提供军火和武器。于是李鸿章,还有老妖婆(她也赶紧才外国银行拿出数百万两扣下的军费),拿着钱却无法买到任何军舰和弹药,成为国际社会上一大笑柄。
这也正是为什么日军方面在甲午战争前提前发行国际战争公债,囤积军火的原因,也由此,甲午战争后期,日军几乎弹尽粮绝,因为国际社会同样不再向日本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
占位标签-勿删!!
就举几个例子
1,比如德商借款,为什么要海军衙门去借?
2,内务府所谓还款,还了多少呢?还是和户部一样协商拖着?
3,海军衙门借了钱,贡献给慈禧算谁的?
4,借款40万两,工部只收了8万两,所以8两足够了,那32万两还回去了?足够了?
借钱是要有抵押的,抵押物是海关厘金,海关厘金要出北洋水师的钱!
粤海关一时未能清解,恐失信外洋
比如汇丰银行的100多万两
钱不是怎么来的,而一共拿走了多少
比如颐和园和万寿山用的成本不等于总花销,拨款也不等于得到多少钱
最简单的逻辑,为什么建万寿山颐和园钱不和户部打招呼,一直和海军衙门扯个没完,能解释么?
拨款放到海军衙门符合逻辑么?借款让海军衙门去借合理么?
退一万步,挤压户部的钱,户部的钱也要拨给海军的,户部克扣海军不是因为修园子?因为是户部扣的所以就没有抢占了?
户部说还了借款,但是把该拨的扣了,有区别么?
占位标签-勿删!!
很多证据是可以互相印证的,梁启超如果是为了黑慈禧,请问太监黑他干嘛?
比如醇亲王的廷议,可以互相印证的
挪用海防资金证据充分的很,户部克扣同样证据充分好把
海军账册为什么要在慈禧面前烧掉?
财政收入不等于清廷全部收入,比如内库大量的黄金去哪里了?慈禧一死,到了宣统年,收入每年有1亿两之多,这些白银是空气出来?层层抽水层层克扣出来的不是一个大项,不会体现在财政上的
比如预算和实际拨付
比如预算给北洋的钱,然后被进献给慈禧是谁的钱?比如那260万两,算是海防的钱,但是是慈禧万寿山专款
财政收入,是各各贵族抽水之后的数量,而不是全部,比如胭脂沟的黄金,慈禧直接抽走的
占位标签-勿删!!
李鸿章哪里不想着扩大冲突啊。
1、是他首先错误与本子签订外交条约,外交白痴的他居然同意日本与中国同等地位,“清军派兵”,那么日本也可以同样派兵。
2、东学党起义,袁世凯力谏李鸿章不要派兵,结果李鸿章一意孤行派遣淮军,结果亲日的朝鲜上层仇视中国,现在底层朝鲜百姓也仇视中国,更重要的是“日本开始大规模派兵进入朝鲜”,甲午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
3、接下来叶志超在汉城惨败,方伯谦在丰岛被偷袭惨败,无知无畏的李鸿章居然在朝野和媒体上吹嘘“汉城大捷”、“丰岛大捷”,更叶志超、方伯谦加官进爵。这下好了,日本进入中国宗藩,偷袭神勇无敌的大清王师,却反而惨败。伟大的中国是不能被欺辱的,更何况王师无敌,懵懂无知的载湉、翁同龢和朝野百姓,宣战、宣战、宣战。
可以说,甲午战争就是李鸿章一己私利而一手炮制的,居然还有脸说“李鸿章一直试图避免”!
占位标签-勿删!!
是奕訢的责任。他是咸丰的弟弟,咸丰翘后,同治年幼,奕訢应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然而,他却脑子少根筋,居然听命于慈禧。慈禧何许人也?其族叶赫氏,其祖叶赫部被满洲灭,酋长临终嘱咐:“叶赫就是只剩一个女人,也要报仇”。这不应了吗?
奕訢,道光六子,幼时就表现出超过他哥咸丰的才智,精通洋务,被人称为“鬼子六”,是洋务派最高职务、最显贵的身份。二鸦没有他,洋人还要往下打。咸丰一家子逃出首都,实际上他已经掌握了清廷的政权。他本应该联合同为洋务派的八大臣一起,搞掉慈禧这个野心家,却作死和慈禧搞死八大臣,害了自己也害了“大清”。
还有那个李鸿章,本是打“长毛”历练出来的货,懂什么海军?再就是那个丁汝昌,本身就是个“长毛”,这一群乌七八糟男女,“大清”想不翘都难。
占位标签-勿删!!
请看看这一段-----------不得不说,皇家与新贵的微妙关系,导致新贵在膨胀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为了躲避猜忌,有逃避责任的现实,这也就导致北洋海军的建设初步形成规模的时候,就开始了减缓发展。这一下,出事了,朝廷每年拨下的银子不见少,可这些银子都不干正事了,其中意味想必大家都能猜出一二,不必详说。
还有这一段----------清朝政府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也才7000万两白银,洋务运动的变革也同样花费甚巨,清朝政府实际上是入不敷出,大量贷款,炒作金融也成了一种方式。-------炒作金融也是一种方式,据查证,甲午战败后,北洋在外国洋行的存款债券高达800多万两。另外洋务运动,引进技术,开矿修路,大练钢铁,兴办实业,花费也大得难以想象。你可以想象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当时面临的财政窘境。
唉,七七八八太多说不清,也没法说清。但挪用海军军费一说,纯属于胡扯造谣。
占位标签-勿删!!
怎么算出来平均每年200万两的?请不要平均,大部分钱是前期买船,和建设经费,后期实际也就每年100万两,还不是继续有的
其俸饷并后路天津水师学堂及军械、支应各局经费,岁一百七十六万八千余量两
包括这些学堂合经费的,实际户部拨付从来都没有足额过好不好?
至于地方筹款,那是借款,譞奕两次上疏、廷辩都为了那点钱,最后筹款借款全部拿去修园子了
万寿山用款不敷,醇亲王一句话就260万两不见了好么?海军账册被烧的理由很充分好把
太监王世和言,海军各堂司仅为贪污中饱而“谋修清漪园,动款3000余万”
“群臣竞奏请练海军,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梁启超
这两个可以印证的好不好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