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为何广东的客家人广泛演唱秦腔?
共 0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为何广东的客家人广泛演唱秦腔?
共 0 个阅读者
明、清两代有西秦腔在中国国内流传,清乾隆时吴长元著《燕兰小谱》有“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的记载。据称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在陆丰县碣石镇北关帝庙戏台有“丙子顺泰源”戏班在该处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名字的墨迹。顺泰源班是海丰西秦戏三大老牌名班之一,所录演出剧目有《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相传道光年间海丰县举人黄汉东作《竹枝词》云:“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反映了西秦戏当时已有自己的成名演员。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众戏班勒石决议“西秦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是时潮州等地的群众把西秦戏视为大戏。清末,西秦戏的演出活动大多在惠东县以东的“福佬”话地区进行,为了与其他剧种进行竞争,发展了大批纯科白或以科白为主的提纲戏,如《秦琼倒铜旗》等均以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伴奏,气派雄壮,适合城乡广场演出,又迎合观众崇尚热闹的要求,故此大受欢迎。这时的西秦戏演出剧目分文戏、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戏”、“三十六本头”,武戏如“七十二提纲”等多取材演义小说,武打属南派武功。脚色、场面合称“五行十柱”,即打面行的红面、乌面、丑,打头行的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的老生、文生、公末,旗军行的乌军、红军,音乐行的文畔、武畔。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戏班曾到广州、香港谋生,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庆台春班等还远涉重洋赴东南亚演出。提纲戏的盛行虽然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演员,但粗制滥造的编演也导致不少传统文戏和表演、唱功艺术的失传。1925年,海、陆丰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两县艺人联合成立梨园工会,艺人翻身做主,踊跃投入革命风暴,后来革命失败,西秦戏艺人遭到严重的迫害摧残,戏班逐渐衰败。1941年和1945年日本侵略军的两度占领海、陆丰县,加上1943年发生的大饥荒,更使西秦戏几乎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灾祸连绵,西秦戏的职业戏班由最多时的三十多个(还有五十多个民间清唱曲班),锐减为仅剩新顺泰源、庆寿年和庆丰年三班,而且都濒临解体。新中国成立后,幸存在世的老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以及名演员罗汉标、孙俊德、唐托等,在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汇聚庆寿年班,曾于1950年和1951年到香港、广州演出。1956年老艺人记录整理了《仁贵回窑》、 《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徐棠打李风》等七十多个传统剧目,吸收了一批女学员随班学艺,对唱腔、表演、舞美等进行了改革和提高,同时将剧团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1961年,该团派出演员和音乐人员赴陕西省戏曲剧院学习交流,这些人员回来后推动了西秦戏的艺术革新,也为后来编演《货郎计》、《铁孙子》、《赤乡烈火》等新戏打下基础。正当西秦戏大步向前的时候,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8年重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西秦戏再获新生。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