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志愿军19兵团遇到的1件怪事(组图)
共 0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志愿军19兵团遇到的1件怪事(组图)
共 0 个阅读者
1951年2月16日傍晚,志愿军第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原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
次日拂晓,为了避免遭到敌军的轰炸,火车头将兵团机关乘坐的4节车厢推进了朝鲜定州南边的1处山洞里,准备傍晚时再出发。山洞里一片漆黑,同志们借助了车厢内几盏马灯发出的微弱亮光,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写家信,有的则在看地图,以熟悉朝鲜的地形地貌。
大家从白天一直待到傍晚,好不容易挨到出发的时候,这时,1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车厢突然动了起来,紧接着便开始缓缓驶出山洞!
车上的人员还以为是要出发了,1个个激动不已,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奔赴朝鲜前线,给朝鲜人民报仇雪恨了。
然而,司令员杨得志并不这么认为(1)!
占位标签-勿删!!
当时台湾作为美国的盟友,出兵是理所当然的。战争爆发之初,麦克阿瑟就秘访台湾,同急欲出兵的委员长达成“出兵”共识,只是杜鲁门妄自尊大,以为光靠驻日、驻韩的美军就可以打败北方,没让委员长出兵。麦克阿瑟之所以倒台,其中1个原因,94他与逝在是否让蒋介石出兵问题上一直意见相左。到了1952年,正在竞选连任的杜鲁门为了同风头强劲的艾森豪威尔一争高下,派国务卿访问韩国,同时让“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还是王宠惠秘密到汉城(那时还叫汉城)会面,双方举行了高度机密的会谈,达成“出兵”意向,台湾出兵20万,由联合国军一手装备、训练、使用,只是由于情报无意间被潜伏的朝鲜人民军间谍获悉,火速传回北方,北方及中国在报纸上予以揭露,此事最终胎死腹中、不了了之......见朝鲜电视连续剧《无名英雄》........
占位标签-勿删!!
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序列
志愿军司令部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
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邓华、陈赓;
副司令员:
宋时轮、洪学智、韩先楚;
参谋长:
解方;
副参谋长:
志愿军政治部;
主任:
杜平;
副主任: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
司令员:
洪学智兼
政治委员:
周纯全;
副司令员:
张明远;
副政治委员:
杜者蘅;
第1、2、3分部;
第4、5、7分部;
志愿军空军司令部
司令员:
刘震、聂凤智;
副司令员:
常乾坤;
第2师(歼击航空兵师);
第3师;
第4师;
第8师(轰炸航空兵师);
第10师;
志愿军海军司令部:
司令员:
邓华(兼政治委员);
装甲兵指挥所主任:
黄鹄显;
辖4个坦克团;
炮兵指挥所主任:
匡裕民;
辖炮兵第1、2、7、8、21、31、32师;
高炮第61、62、63、64师;
工兵指挥所主任:
陈正峰;
辖9个工兵团;
铁道兵团前方指挥所主任:
李寿轩;
辖铁道第1、2、3、4师;
第3兵团(12军、15军、60军);
第9兵团(20军、26军、27军,2次战役后为21军、23军、24军);
第19兵团(63军、64军、65军);
第20兵团(67军、68军)接替66军;
直属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后46军、47军替换42军);
后期增加第1军、16军、54军;
36军、37军担任朝鲜北部11个机场建筑任务(被美军轰炸未果);
总计25个军参战,2个军工程,已回国20军、26军、27军、42军、66军、36军、37军;
停战时有20个军;
1953年起分2批撤出:38军、39军、40军、46军、47军、50军、12军、15军、60军、63军、64军、65军、67军、68军共14个军;
1958年剩余分3批撤出:第1军、16军、54军、21军、23军、24军共6个军;
占位标签-勿删!!
恰好,这时有1位略懂汉语的老者走了过来,他告诉杨得志一行人:这里的成年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去了,车站的工作大都是由妇女和儿童来承担,这位小男孩是跟他哥哥在这里当扳道工,还兼做车站警卫工作……众人听后,皆感动不已,政委李志民赶紧握着这个朝鲜男孩已被冻得红彤彤的手说:“谢谢你,小朋友!”
这是第19兵团入朝以来接触到的第1位朝鲜群众,他虽然只是1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的气质,他的勇敢、机智,却让当时在场的所有成年人肃然起敬。
随后,杨得志便叫警卫员给他拿来一些吃的东西,他也很爽快地收下了,接着便叽叽咕咕地说了几句话,老者翻译说:“他说,谢谢志愿军东木(同志)。”
到了晚上8点钟左右,火车头才拉着几节平板车追了上来。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车厢之所以会自滑,是因为车头在进洞拉车厢的时候没有及时挂上钩,反侧撞击了一下,便导致车厢震动发生位移,接着便顺着山势向下滑走了。
后来谈起此事,大家还有些后怕,不过一想到当时那样的紧张样儿,又觉得好笑。随后,喜欢吟诗作赋的政委李志民随口吟道:“想起此事头发懵,无头火车擅自行。出师未捷先遇险,一险引得百人惊。”
正当李志民苦思下面几句怎样对的时候,副司令员郑维山随即附和道:“扳道工人好机警,指点列车定州停。”
李志民一听,不由拍手称好,接着便对杨得志说:“老杨,你也来2句,这首诗就成了。”
杨得志想了一下,说道:“遇险非险凶化吉,战场协力建奇功。”
这首由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郑维山和政委李志民,即事生情创作的纪实打油诗就这样完成了!看完以后,是不是很佩服将军们这样豁达的性格呢(完)?
占位标签-勿删!!
但接下来,更危险的事情出现了!车厢在狂奔了10多分钟后,驶进了定州车站,这里地势平坦,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么车厢将会很快停下来。
1955年授衔后的杨得志上将和李志民中将
突然,大家发现车站内的轨道上迎面停放着1辆货车,此时,原本镇静下来的心又开始悬了起来,一旦车厢与货车相撞,必定是车毁人亡。但即便如此,杨得志的脸上还是写满了镇定,他似乎早就预料到将会有人及时赶到,帮他们化险为夷。
果然,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月台上突然冲出1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但动作却极为熟练利索,他迅速将道岔扳开,避免了车厢与货车相撞的危险。而车厢也马上减慢了速度,缓缓地停在了另外1条铁轨上,多少悬挂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杨得志和李志民赶紧下车,去向这位小男孩道谢。而当他们走到眼前一看,不禁愣住了,原来这个勇敢抢救列车的竟然是个看起来只有13、14岁的孩子,他身材瘦小,穿得破破烂烂,小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胸前还斜挂着1支比他矮不了多少的美式冲锋枪。虽然他只是1个孩子,但看起来就是1名成年人的面孔和姿态。
由于语言不通,大家只能用手语表达各自的意思(4)。
占位标签-勿删!!
因为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再说也还没有下开车的命令,这车怎么就自己动了起来呢?杨得志和李志民越想越不对劲,而在朦胧之中,杨得志感到车不是被车头拉着往前走,
而是在往后退!紧接着,车速越来越快,车向前倾斜,小桌子上的茶缸、水壶和其他物件开始往下滑,相互撞击,叮当乱响。而车上的人员则被颠得东倒西歪,坐也坐不稳。这时,兵团作战科副科长余震匆忙跑来向杨得志和李志民报告说:“糟了,我们的车厢没有车头了!”
杨得志和李志民不禁一惊,赶紧抓住左翼靠背探头往车窗外一探究竟。果然,车厢前后都没有车头,车厢正在顺着山势,由高向低,风驰电掣般地滑去。
这时,政委李志民赶紧喊道:“快拉制动,快拉制动。”但由于坡度太大,车速太快,制动闸已经无济于事,车厢仍然在高速地飞驰着,车窗外的树木、丘陵闪电般地向后退去……(2)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