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如果援助志愿军ak47就能减少志愿军的伤亡?
共 1268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如果援助志愿军ak47就能减少志愿军的伤亡?
共 1268 个阅读者
1950年10月,原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向中国移交了38架米格15,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我方122架米格-15。米格15是苏联49年才开始生产的。51年1月,中国空军MIG15获得“首杀”,所以,那些自以为是“战斗机飞行员要经过几年训练才能作战 ”的说法是无知的,当年,中国空军很弱小,也从未接触过喷气式战斗机,50年10月接收米格15,51年1月就取得了战果。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驾驶复杂程度和现代战斗机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战斗机飞行员确实要经过至少2年训练才能作战,而且学习前都具备相当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现代战斗机飞行员每一个都是工程师,而一代喷气式战斗机没那么神秘,有螺旋桨飞行经验的飞行员稍加训练就能上战场,中国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几乎就是一夜间,就从婴儿成长成为勇士,他们驾驶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和驾驶同样先进战斗机的美国空军在长空厮杀。
而AK47,苏联都要到53年以后才大批量装备,51年,即使给了志愿军,无论是数量还是弹药供应都是大有问题的,50年,苏联都还是莫辛纳甘加PPSH41/43而已,所以,中国获得的就是这些型号的枪械,连全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都给了,何况步枪?所以,不是不给,是没得给!
占位标签-勿删!!
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我们轻武器的弹药基本还是满足的,我也认为没问题,毕竟子弹补给要比其他补给都方便很多。
战时我们最缺的,我认为只有两样东西。
第一,粮食
第二,药品
非战斗减员是最可怕的,还有体力问题,没有良好的食品供应,人的耐力会逐渐丧失,体力也会下降,会导致降低战斗力。
在说严重点,头晕眼花,本来训练时候可以200米上靶的优秀士兵,如果过渡透支体力,会导致战时想打中80米的目标都得瞄准好长时间。
而且严重影响冲锋速度和战术动作,这才是导致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
剩下轻武器方面,其实差距并不大,也就重火力差一些
占位标签-勿删!!
假设当时有ak47的话,志愿军的伤亡啃定会少,战果会大这是必然的。因当时志愿军,主要是以轻武器为主[志愿军为了隐蔽和山区地型等因素,造成火炮不好携带]给敌人造成的伤害也是轻武器。至于有的网友说,ak会造成弹药消耗大。补给困难,其实这点大可不用担心,因为抗美援朝前期基本上,是在鸭绿江离我国不远的地方进行,从国内向前线补给,其实并不困难,而步枪弹药的运输要比火炮容易得多。
另外,像“美军有伽兰德,我们有波波莎”这类无脑说法,就不要再说了,因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建议这些人先去看看轻武器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兴趣看书,可以看一下昆明##站,警方在实战中轻武器使用情况. ]再过来讨论。
占位标签-勿删!!
根本没有好不好。
AK只能保证在150米内打中人,300米不要做梦,那是靠蒙的。这个玩意我们当年叫冲锋枪不是没理由的,它就只能在冲锋枪的射程里打中。
国产56冲,100米R50值6.9,实际上还达不到,也就是说在100米里,单发射击只能把一半的子弹打进半径7公分的圆里,那么150米,这个圆半径大概10-11公分,还是可以打中半身靶的,再远就没谱了,我军射击考核,56冲都不考150米以上距离,意义不大。
至于点射,那更是AK的弱项,100米距离你瞄靶心的话,只有第一发能上靶,后面两枪都打鸟。300米,你瞄靶子下面,也就打中1发,其他还是打鸟。
原苏联根本不满意AK47精度,所以它很快就换成了AK74,而我国拿到后也认为精度不足,不能替代步枪,一直将其当冲锋枪用,最后改出精度大幅度提高的81才彻底替换掉半自动。
占位标签-勿删!!
理论上是。但是AK47。200米外连发也不是很准的家伙。
我们用婆婆啥那样的枪。都是100米内开火用。
200米外还是机枪打天下。志愿军再穷。一个班一轻机枪还是有的。要不然无法叫做轻步兵。
松骨峰。就靠着全团集中这个东西堵住了美军。
大渡河爬铁索桥。也是集中先锋团的就几十挺机枪掩护的。
徐海东的红29军。几千人独立长征。被围困。突围的时候上百听机枪开路。。。
新四军挺进纵队叶飞的主力。一个班富裕的时候3挺机枪。
陈毅都看不下去。抽掉了2次机枪给兄弟部队。那样还一个班保留一听呢。
看上甘岭。连长都亲自用轻重机枪作战。婆婆杀。呵呵了
占位标签-勿删!!
M1步枪弹不是我们造不了,而是因为需求量不大,没有必要专门去造。
各种子弹的制造原理和工艺是基本一样,区别主要在于子弹的口径、弹长和弹型的不同,因此,能够造中正式弹和三八弹,那么造美制M1使用的.30弹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装备的步枪主要是国造中正式和日造三八式,这两种枪口径分别是7.92和6.5,我军使用的轻机枪基本上也是使用7.92的捷克式ZB26,与M1使用的7.62弹口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口径的苏式莫辛纳甘也因为弹长不一样,而同样不能通用。
二战期间,美军使用.30弹的枪械主要是M1伽兰德、BAR自动步枪、M1919重机枪,以及少量M1903斯普林菲尔德狙击步枪,二战后期以及二战结束后,这些美军主力装备并没有给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中少数美械师装备使用的主要是美国一战后换装淘汰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因此,我军缴获并使用的美式枪械并不多,美制.30步枪弹也就属于比较小众的,需求量并不大,所以没必要专门制造。
占位标签-勿删!!
你才是胡扯,第九兵团不是直接从长江三角洲调往朝鲜战场的,是1950年7月日调往山东,3个军分别驻扎在兖州,济宁,泰安,兵团部驻扎是曲阜,换装了棉衣,1950年10月1日调往中朝边境,又增发了日本关东军的大衣,11月底开赴长津湖地区,结果营以下人员都没有带大衣,以为能靠缴获,没想到天降大雪,美军行动迟缓,比预计时间推迟了3天进入20军和27军的包围圈,26军部署在国内,只参加了后期的追击战,20军(4万多人)和27军(4万多人)包围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2.5万人和美军第七师1万多人,一共4万多人,另外还打退了美军第三师和韩国几个师的增援
占位标签-勿删!!
你才是胡扯,第九兵团不是直接从长江三角洲调往朝鲜战场的,是1950年7月日调往山东,3个军分别驻扎在兖州,济宁,泰安,兵团部驻扎是曲阜,换装了棉衣,1950年10月1日调往中朝边境,又增发了日本关东军的大衣,11月底开赴长津湖地区,结果营以下人员都没有带大衣,以为能靠缴获,没想到天降大雪,美军行动迟缓,比预计时间推迟了3天进入20军和27军的包围圈,26军部署在国内,只参加了后期的追击战,20军(4万多人)和27军(4万多人)包围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2.5万人和美军第七师1万多人,一共4万多人,另外还打退了美军第三师和韩国几个师的增援
占位标签-勿删!!
在当时缺少制空权的情况下,能不能保障弹药供应是个很大的问题。看过一些回忆文章,提到当时连缴获的美军M1伽兰德都不太敢用,主要是弹药消耗太快,怕供应不上。----------------------------------------------------------------------------------------------那是刚开始,不能保证子弹的供应,以后苏制武器到来时后勤已经可以供给充足 的子弹啦 ,因此还是可以说苏联人就是个叵测情怀,缴获的加兰德子弹不敢用?这说明此枪性能好,可以在关键时刻 起到定海神针作用,那当然不敢乱打啦 !
占位标签-勿删!!
你无知啊,看看第九兵团人员的回忆录,他们是1950年月1日从长三角调往山东,3个军分别驻扎这兖州,泰安,济宁,兵团部驻扎在曲阜,补充山东的棉衣,10月1日调往中朝边境,又补充了日本关东军的大衣,结果出国作战的部队营以下人员都没有带大衣,以为战斗2天后开打,能靠缴获,结果天降大雪,根本不存在穿薄棉衣进入朝鲜作战的事,而且根本不是10万的人围住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实际上当时26军部署在国内,是20军和27军8万多人围住了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2.6万人加上美军陆军第七师1万多人,一共是4万多人,另外美军救援的有每陆军第三师和韩国几个师,双方总兵力应该是差不多
占位标签-勿删!!
当时志愿军急需武器,苏联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36个师轻武器紧急补充给中国,当然都是比较老的型号。中国当时是50年11月7日向苏联提出清单,苏联51年1月就照单提供了这批武器,36个师的武器就算苏联也没可能给你2个月造出来,况且苏联当时早已打完二战,不再是战时体制了。
按照彭德怀的原话,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装备实现了彻底换新,而志愿军可远远不止36个师,光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就是6个军18个师,而志愿军总共是3、9、13、19、20、23六个军团,3、9、19军团都是各三个军27个师,20和23军团是各2个军共8个师,志愿军按编制算有71个师,这还没算执行后方警戒任务的公安1师和18师。换句话说,这36个师之后,苏联必然还继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但是具体数量从未公布。只能说,上甘岭的15军当时就已经是全苏械了,而15军并非主力,是乙类部队,而且是第四批入朝部队,前面已经去了13、3、9兵团共36个师了。这些武器都没有任何给钱的记载,是白给的。
而到了51年,中国提出的是要继续追加采购60个师,此时五次战役都已经结束,估计苏联此时也不肯继续白给了,所以我们要求买。51年实际苏联只交付了4个师的装备,52年交付了16个师。由于到货较晚,志愿军估计也就在51年换了3个师,拆了1个师去学校当教具,后面的都装备在国内了。而51年后给的60个师装备,就不是苏军抽调,而是新生产的。而苏联陆军师说装备领先中国10年也是不对的,苏联二战后新型武器大多定型在46年前后,50-51年苏军依然在逐步换装,而在抗美援朝后大概54年,就将大量新型武器图纸转让给中国,形成了56式,可以说在当时,换装苏械志愿军的装备是并不落后的,对面美军用的也依然是加兰德和1919这些二战货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
当时志愿军急需武器,苏联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36个师轻武器紧急补充给中国,当然都是比较老的型号。中国当时是50年11月7日向苏联提出清单,苏联51年1月就照单提供了这批武器,36个师的武器就算苏联也没可能给你2个月造出来,况且苏联当时早已打完二战,不再是战时体制了。
按照彭德怀的原话,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装备实现了彻底换新,而志愿军可远远不止36个师,光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就是6个军18个师,而志愿军总共是3、9、13、19、20、23六个军团,3、9、19军团都是各三个军27个师,20和23军团是各2个军共8个师,志愿军按编制算有71个师,这还没算执行后方警戒任务的公安1师和18师。换句话说,这36个师之后,苏联必然还继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但是具体数量从未公布。只能说,上甘岭的15军当时就已经是全苏械了,而15军并非主力,是乙类部队,而且是第四批入朝部队,前面已经去了13、3、9兵团共36个师了。这些武器都没有任何给钱的记载,是白给的。
而到了51年,中国提出的是要继续追加采购60个师,此时五次战役都已经结束,估计苏联此时也不肯继续白给了,所以我们要求买。51年实际苏联只交付了4个师的装备,52年交付了16个师。由于到货较晚,志愿军估计也就在51年换了3个师,拆了1个师去学校当教具,后面的都装备在国内了。而51年后给的60个师装备,就不是苏军抽调,而是新生产的。而苏联陆军师说装备领先中国10年也是不对的,苏联二战后新型武器大多定型在46年前后,50-51年苏军依然在逐步换装,而在抗美援朝后大概54年,就将大量新型武器图纸转让给中国,形成了56式,可以说在当时,换装苏械志愿军的装备是并不落后的,对面美军用的也依然是加兰德和1919这些二战货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
当时志愿军急需武器,苏联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36个师轻武器紧急补充给中国,当然都是比较老的型号。中国当时是50年11月7日向苏联提出清单,苏联51年1月就照单提供了这批武器,36个师的武器就算苏联也没可能给你2个月造出来,况且苏联当时早已打完二战,不再是战时体制了。
按照彭德怀的原话,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装备实现了彻底换新,而志愿军可远远不止36个师,光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就是6个军18个师,而志愿军总共是3、9、13、19、20、23六个军团,3、9、19军团都是各三个军27个师,20和23军团是各2个军共8个师,志愿军按编制算有71个师,这还没算执行后方警戒任务的公安1师和18师。换句话说,这36个师之后,苏联必然还继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但是具体数量从未公布。只能说,上甘岭的15军当时就已经是全苏械了,而15军并非主力,是乙类部队,而且是第四批入朝部队,前面已经去了13、3、9兵团共36个师了。这些武器都没有任何给钱的记载,是白给的。
而到了51年,中国提出的是要继续追加采购60个师,此时五次战役都已经结束,估计苏联此时也不肯继续白给了,所以我们要求买。51年实际苏联只交付了4个师的装备,52年交付了16个师。由于到货较晚,志愿军估计也就在51年换了3个师,拆了1个师去学校当教具,后面的都装备在国内了。而51年后给的60个师装备,就不是苏军抽调,而是新生产的。而苏联陆军师说装备领先中国10年也是不对的,苏联二战后新型武器大多定型在46年前后,50-51年苏军依然在逐步换装,而在抗美援朝后大概54年,就将大量新型武器图纸转让给中国,形成了56式,可以说在当时,换装苏械志愿军的装备是并不落后的,对面美军用的也依然是加兰德和1919这些二战货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
当时志愿军急需武器,苏联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36个师轻武器紧急补充给中国,当然都是比较老的型号。中国当时是50年11月7日向苏联提出清单,苏联51年1月就照单提供了这批武器,36个师的武器就算苏联也没可能给你2个月造出来,况且苏联当时早已打完二战,不再是战时体制了。
按照彭德怀的原话,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装备实现了彻底换新,而志愿军可远远不止36个师,光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就是6个军18个师,而志愿军总共是3、9、13、19、20、23六个军团,3、9、19军团都是各三个军27个师,20和23军团是各2个军共8个师,志愿军按编制算有71个师,这还没算执行后方警戒任务的公安1师和18师。换句话说,这36个师之后,苏联必然还继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但是具体数量从未公布。只能说,上甘岭的15军当时就已经是全苏械了,而15军并非主力,是乙类部队,而且是第四批入朝部队,前面已经去了13、3、9兵团共36个师了。这些武器都没有任何给钱的记载,是白给的。
而到了51年,中国提出的是要继续追加采购60个师,此时五次战役都已经结束,估计苏联此时也不肯继续白给了,所以我们要求买。51年实际苏联只交付了4个师的装备,52年交付了16个师。由于到货较晚,志愿军估计也就在51年换了3个师,拆了1个师去学校当教具,后面的都装备在国内了。而51年后给的60个师装备,就不是苏军抽调,而是新生产的。而苏联陆军师说装备领先中国10年也是不对的,苏联二战后新型武器大多定型在46年前后,50-51年苏军依然在逐步换装,而在抗美援朝后大概54年,就将大量新型武器图纸转让给中国,形成了56式,可以说在当时,换装苏械志愿军的装备是并不落后的,对面美军用的也依然是加兰德和1919这些二战货而已。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