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项羽为何死得这般惨烈?
共 1278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项羽为何死得这般惨烈?
共 1278 个阅读者
历史,因时间悠久,难免“以假传假”,失去本来面目。
然而,生于公元前145年的司马迁,因与卒于公元前202年的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卒时年仅30岁),时间相隔并不太远,甚至可以说,这两人几乎生于同一时代;因此,关于项羽的一切,司马迁的记述,加之当时有相互印证的事例,较为真实,令之可信。
在由司马迁编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将项羽死之惨烈,描述得清清楚楚:“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战后,刘邦兑现了诺言,分别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这也印证了司马迁叙述项羽事件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项羽死后的坟墓,只不过是一座“衣冠冢”而已;墓中并无项羽遗体,有的只是其曾经穿用过的衣冠等物品,“江东父老”只得立其衣冠冢,以示纪念。
一代“霸王”,这个曾多次以少数胜多数的“战神”,落得如此惨烈下场,令人吁叹不已。须知,巨鹿之战,项羽以3万人击溃素有虎狼之师称号的20多万(号称50万)秦军精锐,彭城之战,项羽又是以3万人围歼了刘邦50多万汉军。
实际上,处于项羽这个位置,也只能“胜王败寇”;生于其前的秦二世胡亥,在赵高逼他死之前,胡亥苦苦哀求,我不当皇帝当一个州长行不?不行;当一个市长行不?也不行;当一个县长行不?哪怕当一个乡长也行;都不行,只有死。生于其后的孙权,下属都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当时直指要害:我们都可以投降,且可以谋得个“一官半职”,唯独“主公”您不行。
可惜的是,一代“霸王”项羽至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怪“天”要亡他;事实上,亡项羽者,非刘邦也,实为项羽自己也。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项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现代人如此评价项羽,有失“公义”;但是,早在项羽覆灭之前,甚至是在项羽“如日中天”之时,曾为项羽下属的韩信,就对当时被项羽追得如“丧家之犬”的刘邦分析过,预言过。
在刘邦被项羽“逼到”其封国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不久,离队出走的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后,刘邦立即找韩信谈话,这个后来给刘邦打下三分之二江山的韩信,开门见山地对刘邦说,我以前在项羽手下干过,很了解项羽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第一,项羽性格暴躁,如烈火一般,动不动就像雷电一样爆炸,咆哮怒吼,成千上万的人都会胆战心惊,害怕得要命;
第二,他作战勇敢,却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从不知道任用和选拔有才能的人,所以事实上他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第三,他对人恭敬慈祥,言语亲切,属下犯有疾病,他有时候还会为属下流眼泪,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可是,当属下建立了大功,要封地要奖赏时,他自己平时拿着已经刻好的印章和信符,把印章四边的角都摸旧了,还舍不得颁发给在前线为他效命的将领,项羽的表现只不过是妇人之仁义罢了,不是大义;
第四,项羽虽然当时称霸天下,统领着各方诸侯国,可是他不在关中险要之地建立首都,却在无险可守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建立首都;
第五,项羽违背义帝的约定,驱逐原来的君王,却用他自己的亲信当各国国王,又强迫义帝远迁到长江以南,使天下人感到愤愤不平;
第六,项羽率领的部队经过的地方,全部都被摧毁,没有一块完整的瓦片,大家心里都很不服气,现在看起来好像没有出篓子,只不过大家只是现在一时半会儿还对他恐惧而已;
第七,故秦地三个封王,如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醫,原来都是秦王朝的高级将领,率领秦国的子弟在外作战多年,死伤无数,最后却反过来胁逼他们向敌人投降,快到家门口又被项羽坑杀了二十余万,只剩下他们三个人,因此,关中父老兄弟们对这三人,那都是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抽了他们的筋,怨恨之深,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现在项羽强行封他们当王,故秦国遗民,不会,也不可能会支持他们三个人的工作。”
事实发展到最后,证明韩信的分析、预言和眼光,无比正确。
最终,“人马越来越少”的项羽,只落得“自刎”之后,头与四肢被割,躯体被剁成肉泥的惨烈下场。一千三百年后,也只有一位“人比黄花瘦”的女诗人李清照叹息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死亦为鬼雄”,多么痛的领悟。
占位标签-勿删!!
嗯!类似,但有差异!
我觉得,项羽虽然藐视刘邦,但却是肯定刘邦的身份的。
项羽一些不靠谱的行为,应该类似一种贵族间的潜规则现象。
就类似于西方贵族之间发生战争,贵族可以在战争中战死,但被俘后一般不会被处死,甚至还会给予一定的待遇,等待其被赎回。
而获胜方也会认为,处死俘获贵族,或是索取离谱的赎金都是对自己名誉的污损,便是真的想让对方死,也会给对方一个体面的死法!
实际上在我国其实也有类似规则!
就比如在春秋时期宋襄公,实际上他的作战方式,仍然还遵守着周礼。
战国时期虽然礼乐崩坏了,但是仍然有一些潜规则是被继承了下来。
就比如六国亡国之君,要么死自杀,要么是被俘后再找理由杀死,只有魏王假是同国灭的(实际上是当场处死,可归于战死)。
由此可见,便是敌对,高位者也是享有一定待遇的。
刘邦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灭秦后功劳在哪摆着呢。
从刘邦进入项羽大营那一刻,其主动权,就不再项羽手中了!
项羽想杀刘邦,就只能在战场上解决。
占位标签-勿删!!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一个社会影响力与时间节点的问题。
杀宋义时,怀王还是楚国的诸侯王,包括刘邦,项羽,宋义在内实际上都是诸侯王的手下。
虽然宋义与项羽很有实力,但是社会地位与诸侯王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这时候杀死宋义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毕竟宋义只是一方贵族将领,而不是诸侯后裔。杀死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屠灭赢氏后裔,项羽只是图灭了皇室,却把秦地一分为三分封出去。其实这点很重要,它表明项羽仍然支持诸侯共天下的政治架构。
把怀王封为义帝,实际上是想让怀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但尴尬的是项羽怀王共用一个楚地,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况且,这时项羽已经被封为诸侯。政治架构趋于稳定。项羽实质上是在向诸侯霸主的方向努力。
而鸿门宴时,刚好是个节点。
刘邦项羽基军功,已构成为诸侯,却还没有被封候。实际上是项羽最爱惜羽毛的时候。
占位标签-勿删!!
我与飞火的看法相近。
作为楚国的旧贵族,项羽的确遗留下很多春秋战国时期旧贵族习气。
而当时反抗暴秦的领导者也多为战国时期的旧贵族。
所以说当时很多人根本就跳不出,战国时的社会潜规则。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毛遂,蔺相如等以溅某些人一脸血作为威胁条件,以达成目的的事件。
可见旧贵族之间还是很在乎自己名声的。
实际上项羽仍然没有跳出战国时贵族圈子的那套思维模式。
在他看来杀一个刘邦其实很简单。
但是项羽会认为,杀了刘邦会坏了他在各国贵族中的名声,这样以后就没法混了。
这是项羽与刘邦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项羽推翻暴秦后,是想恢复那种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样的社会秩序。
而刘邦想的却是,取秦始皇而代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