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说说单手换弹夹的事
共 4908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说说单手换弹夹的事
共 4908 个阅读者
最近看到94年田明建事件,看有些评论把当年田明建的战术动作特别是单手换弹夹吹的天上地上,狗血出来我军第一人,外军特种部队崇拜至今的话,感觉比较过了。我就说说我了解的单手换弹夹这事。
单手换弹夹这个动作在我们部队里应该是比较一般普遍的战术动作,好久开始传承,我不清楚,但绝不是94年田明建事件时,田发明的。我90年兵,14军的,当年为了参加集团军比武,各师、各团都组织优秀尖子参加集训,比武就有一个射击对抗比赛,实战性很强,大概200~300米距离吧(实在离开部队太久了,记不住具体的训练内容了),在同一起跑线,听到口令后,从卧倒姿态跃起,跃进奔跑50米卧倒射击前方第一个靶标,这时就要用到单手换弹夹了,在跃起腾空的瞬间,右手持枪(我们那时还是56式),左手从子弹带(子弹带里的弹夹还必须扣上)里掏出弹夹,当时的动作大概是左手掌部朝胸前弹带扣一搓(这个口子动作参赛前必须要作假,扣子不能全部扣上,稍微扣上,搭上边,不然取不出弹夹。检查时,当时比武裁判一般会认可),顺势取出弹夹,在空中完成换弹夹。就是用刚取出弹夹撞击枪上弹夹卡笋,弹夹掉落后,新弹夹顺势装上枪,人从空中落地成卧姿,立即瞄准射击。对抗射击,后面还有几个动作,好像总共是射击5发或10发子弹,最后以时间短、射击准确确定名次。因为当年训练确实很苦,又因个子较高,不太适合这个比赛,双手肘摔得血肉模糊,不得不被淘汰下来,没有完成全部训练,更没有参加上比赛,很遗憾。但是,至少可以证明,单手换弹夹这个战术动作,当时带我们的教官(最高上尉、和几个中士、上士老兵),全部都玩的溜熟,说明在我军里是早就有了,而且很普遍,我们退出集训后,回到连队也教给了爱好战术动作的其他战士,基本我们连队大部份兵都学会了,能不能连续做这个动作,就看自己平时训练了,主要看经得起摔不。
占位标签-勿删!!
你没练过单手换弹匣。
单手换弹匣损伤弹匣和枪械,并不是因为弹匣落地会损伤弹匣,而是用新弹匣推顶卡笋,弹匣输弹口的前缘部分多次撞击后容易变形,枪械卡笋容易变形损坏。
56冲和81杠的弹匣是钢板冲压而成,扔在地上并不会损坏弹匣。
……
单手换弹匣,再收回打空的弹匣,完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单手换弹夹,主要作用就是在交火时保持火力的持续,一个短点射也就零点几秒,再加上点射的间隙时间,只能给换弹匣留下一秒多,两秒不到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就没有单手换弹匣这个战术动作的实际意义。
如要收回弹匣,也就没有单手换弹匣的必要。从没听说还有什么慢速单手换弹匣的事。
占位标签-勿删!!
田明建那个单手换弹夹只是把两个步骤合并成一个步骤:掏新弹夹和取空弹夹再装新弹夹这三个动作,简化成了掏新弹夹为一个动作,然后用新弹夹撞击空弹夹的卡笋再装上为第二个动作!其实这个动作不是说有多高明,这是因为当时我军的制式步枪为81杠,弹夹为卡笋式的,所以换弹夹时会多出一个取空弹夹的动作,外军特别是美军和装备美制武器的北约军队,他们的制式步枪的弹夹和华约国家不一样,不是卡笋式的,M4的弹夹解除装置就在扳机前方,一个按钮,换弹夹时只需一个指头就能解除空弹夹,并不耽误左手取新弹夹!还能使士兵保持警戒的据枪姿势,便于换弹后快速瞄准,其实都是异曲同工,实战意义还是有的!
占位标签-勿删!!
56冲简便射击,食指搭于钣机护圈上,遭遇敌人时左手向右下劈枪,右手同时击发一个长点射,从隐显靶的左上角扫到右下角。25米隐显靶只要命中一发即为合格。
当年我们在搜索前进时,头部左右转向180度左右来回搜索目标,往往眼角扫到一丝动静,身体微转同时手中的56冲己劈枪射击。练习时两人为一组,前一人劈枪,后一人检查枪的瞄准线。
欧美国家称为抵近射击,但他们有一个抬枪并枪口指向目标的反应时间,反应和击发肯定不如解放军的56冲劈枪抵腰射击快。所以要两人一组互相配合才能搜索180度角内的目标,所以欧美军人在丛林作战时,单兵或班组往往打不过华约军人。
巷战和丛林遭遇战,要先敌击发,如果卧倒或扑入隐蔽物后面再射击,肯定是遭遇战中失败的一方。
还击战时,侦察兵发现敌踪,往往是一个长点射,甚至有紧张时打光一个弹匣的战例。
……
这跟步枪四练习没有关系。
占位标签-勿删!!
那个小朋友告诉你‘遭遇战基本上是“群P”’的?
一群人在一起作战,能称为遭遇战。在你眼中的遭遇战估计也就是非洲大叔的水平。
单兵战术到连、排、班战术的遭遇战基本是单对单,或是单对一个战斗组,在目视可见第一个敌人或是听到敌方动静后快速开枪射击。不懂的小朋友,所有军事知识都来自电影和各种电视神剧。
很简单来讲,步兵班搜索队形,步兵班前方有一名尖兵,目视距离后为班的第一个战斗组——班长指挥位置——第二个战斗组——副班长——第三个战斗组。
尖兵一般由老兵轮流担任,遭遇敌人或遭敌伏击后才有班战斗队形反应的时间。
占位标签-勿删!!
回复没显示,看个人中心才知道回复内容。
我刚才在家里自己动手试了一下,回忆当年的动作。左手大拇指是有要紧扣并分开一定角度这个动作。
不是大拇指拉机柄,而是合拢的四指的小指、无名指位置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弯曲位置拉机柄向后。你可以试一试手部的动作,大拇指拉机柄拉不到。
我们当年单手换弹匣都是从战场上刚下来的老兵教的动作,要求右手持握小握把,枪身向前保持短点射的射击动作,左手接取弹匣。这样的作用是保持射击的持续,不会因为换弹匣造成射击中断,防止敌人反击。
真正战场上救命的动作,我更推崇简便射击动作。
也叫(劈枪)抵腰射击动作。
简便射击的步兵,会比欧美军人反应快一点,当年的解放军和解放军的徒弟越南军人都是用这个战术动作在丛林中打击敌人。在遭遇战时可以先敌开火,训练时打25米隐显靶。
还有跃进—前扑时开火,这个战术动作暂时没想起应怎么称呼。
还有跃进—前扑时,身体转向射击,这个动作可以让军人在跃进时前扑入隐蔽物后,身体180度或90度转向并做射击动作。
占位标签-勿删!!
这是侦察兵们和老步兵们都训练过的战术动作,起码是七十年代就有,79年和八十年代的两山轮战时己很普遍使用的战术动作。
楼主当兵时我己是机关里的参谋,对我而言己是三十多年前的训练。
我还没提干当兵时,营连里的干部多是参战的功臣,班长、老兵中有部分参加过两山轮战。单手换弹匣,训练有素的士兵大约在两秒内完成。有几个注意的要点:
1、弹匣向右,这样左手抽取弹匣时方向不会出错。
2、换弹匣时,枪面稍向右,在第9个到第10个点射间隙抽取弹匣,这样才能确保射击不间断。
3、推顶卡笋,旧弹匣自然落地,顺势换上新弹匣后,左手要稍回收一点,确保弹匣就位。如弹匣不到位会发生卡壳现象。
4、这一点就是老兵和新兵蛋子的区别:左手四指合拢,从枪身上方回拉机柄。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或是后来入伍的新兵蛋,才会别扭的从下方越过弹匣伸手到枪身右侧拉机柄。这种画蛇添足的动作,起码会把单手换弹匣的时间延长一秒以上。
缺点是这种训练很伤弹匣,不是侦察兵和参加集训的步兵,一般没这么多弹匣让你们浪费。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