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是科学训练的典范
共 646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是科学训练的典范
共 646 个阅读者
解放军在抗美援朝的时期,创造了以徒步运动的方式(外军是机械化运动方式) 时速5公里的强攻速度,美军当时的速度在3公里左右,其他外军的速度更低。研究抗美援朝的战例,就会悲喜交加的发现,解放军成军、师建制以徒步运动方式,将美军、其他外军以团、营部队成建制的包围。但是,当时由于解放军的火力强度、火力密度太低,让这些被包围的外军成功逃脱。(当时美军一个团的火力远超解放军当时一个军的火力)
由此可见:一个军队的军事训练以实战的需求为终极目标。
在机械化时代,解放军由于绝大部分武器装备都处于半机械化状态,由此必须要依靠人力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比如:依靠数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当时解放军一个营的火力密度可能与两个排的美军的火力密度相同。
(题外话: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解放军机械化建设严重不足,解放军必须保持足够数量的军事力量以维持必要的战斗力。所以就会出现,在中国几大战区汇集众多数量的解放军集团军。现在由于解放军的快速机动能力的飞跃式的发展,解放军由此就可以大量裁军。)
新世纪初期,解放军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作战能力,信息化作战需要更高强度、更快速度的高效率对抗。对于军人的心理、体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解放军必须有针对性的军事体育训练才能够完成信息化作战的需要。
对于体能训练,可能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肌肉的维度的厚薄代表力量的大小。
其实,肌肉的维度和精细度仅仅是力量训练的一个方面,肌肉粗壮的不一定力量是绝对大的。
典型的例子:李小龙和泰森,两个人肌肉维度基本上天地之别。但是,两个人的拳击力量(500——650公斤左右),泰森略好一点,李小龙的腿击力量(1000公斤以上),远超泰森。
我在公园健身的时候,遇到一个72岁的老人,精廋的那种身材,卧推100-110公斤。当时围观的很多年轻人,无论是年龄还是肌肉维度都远超这位老人,但是他们很多人仅仅是卧推60-80公斤左右。
所谓的白肌、红肌仅仅是典型的某型素质的代表,不是全部,而且每个人的肌肉不是单纯的某型肌肉类型。可能红肌多一些或白肌多一些。
衡量一个人肌肉力量的绝对数据是单位肌肉体积内的肌肉蕴含的力量。
如何理解这句话:纯数据举例,两个人,同样有一公斤的肌肉,对于A来说,其一公斤肌肉可能会蕴含100公斤的力量,对于B来说,其一公斤肌肉可能会蕴含60公斤的力量。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卧推不同的重量。
我的一个战友(我做排长的时候,他是副连长)身高175厘米、体重70公斤,卧推150公斤,非常轻松,深蹲硬拉都是200公斤以上。
他可以将100公斤重的沙袋。在其连续拳击的时候,打飞沙袋。(将沙袋由垂直打到水平位置)
为什么说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是科学训练 典范。
首先我们来看看解放军的军事体育科研力量
主要由:解放军特战学院、解放军陆军学院以及军事科学院校、军事医学院校、武警特警学院以及军队某野战医院担负的某型军事医学的课题研究。比如:陆军某某某医院研究跳伞对人体损伤的医学课题等等。
还有一些地方上的医学类大学、体育类大学针对军事体育的科研。著名的如:中国四大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等。
最典型的科研课题就是关于中国散打的科研。
以解放军特战学院为学科带头人牵头、汇集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警特警学院配合以及解放军军体体工大队、武警体工大队所属的专业运动员进行科学实验。并在几大著名的地方体育学院训练的专业运动员中开展。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举国体制搞体育的限制,当时的散打比赛,基本上都是当时军体队的专业运动员的参与,后来,地方上比较富裕的省份、体育学院组队参加,解放军军体队渐渐地退出比赛。
同时,解放军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汇集当时的军事体育训练的人才,提高科研水平。
比如:不同时期的世界、国家级别的各型比武冠军(主要是散打、跆拳道等)汇集到解放军的科研队伍,经过解放军的再次培育成为解放军的专职教官。我曾经遇到过一个75公斤级别的跆拳道世界冠军,担任某集团军格斗教官。
解放军的军事体育科研水平几乎与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军事体育科研研究水平持平甚至是在某些领域处于领跑位置。
解放军代表队参加过多次世界级别的军事体育比武,多次取得优胜成绩。
比赛成绩不可能完全代表一个军队的训练水平。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个军队的科研水平。
可能会有人质疑比赛的档次低、军事强国不参加等等以此来贬低解放军的训练水平。
其实,单纯看看美军、俄军、英军等等特种部队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明白,所谓的这些军事强国的所谓的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成绩,可能略好于解放军陆军常规部队的训练成绩。
单纯按照军事体育对于人体机能的要求,可以划分为:速度、力量、技巧、柔韧性、耐力、灵活性等等素质。按照这些素质的训练需求,设置训练科目,由此可以参考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的训练科目,就可以明白解放军的课程设置是当时所处时期最先进的。
解放军可以通过最简单、快速、高效的训练方式,以及在对训练器材的依赖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取得非常好的训练效果。
比如:按照最低要求测试一个格斗运动员,其标准可能有:单杠引体向上完成18个、卧推80公斤。十公里五十分钟完成。
按照此测试标准,如果是在地方上,对于地方运动员的训练来说,可能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教官以及高昂的经费保障。
此测试标准,对于解放军来说,就非常简单,可能使用简单的器械如:单双杠、沙袋、弹药箱就可以保障并实现上述测试标准。
比如:解放军对于军人的训练成绩考核标准是:双杠臂屈伸一次完成18个、单杠引体向上一次完成18个。可能会有人会质疑:卧推80公斤,与双杠臂屈伸训练有什么关系,对于一个体重70公斤的军人来说,其双杠臂屈伸,其完成一次动作的力量,由于杠杆的原理,至少会超过其体重的重量,甚至可能会超过卧推80公斤的重量。
(本人服役的时候,侦察系统的武侦排的侦察兵们最低是完成30个,有很多侦察兵可以完成在100个以上。)我已年近五十,依旧可以完成12——18个一次。
搬运弹药箱、搬运冲锋舟、攀登十米软绳、攀登十米直梯(钢管)等等,通过简陋的训练器材完全可以达到国外高昂训练器材的训练效果。
限于保密,解放军的训练课程是无法透露的。
但是,绝对不是影视剧甚至是一些狗血导演编排的所谓的特种部队的训练那种训练场景的。
训练不科学、会死人的。
对于是否存在训练伤痛的问题,我接触的军人以及我本人的训练经历,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的训练伤痛甚至是后遗症!
对于解放军来说,出现训练伤痛特别是出现后遗症(残疾等)是严重的训练事故!
负责训练的军官、士官以及执行教官的上几级的军官以及组织机构都要受到严肃处理的。
训练伤痛与训练艰苦是有本质区别的!
许多退役的军人会回家对亲朋诉苦,说部队训练太苦。我们一定要注意——训练太苦与训练伤痛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一个新兵来说,可能五公里跑步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老兵来说,五公里跑步也许就是一种悠闲。
我曾经在服役的时候,我所在的团篮球队经常会组织与对方上的篮球队进行比赛。我们篮球队的队员,为了能够给与我们打篮球的地方球队朋友们一个面子,我们经常是在比赛前,先去跑步10公里,在50分钟完成。然后,再陪地方篮球队的朋友们打篮球。否则,对于满场飞的我们,就算地方篮球队拼命的换人,依旧在体力和技术上无法与我们对抗。再比如:跑步训练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解放军在训练的时候,教官都是在参训的军人,其身体能够吃得消的前提下的进行训练的。不是来一个新兵,通过两三个月的训练就可以达到五公里18分钟的成绩的。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而且对于组织训练、参与训练的骨干来说,他们都是从新兵过来的,他们都知道其训练过程的艰辛和科学施训的。
军队基础组织也会对于每一个新兵进行科学测试的。
这种医学测试和体能测试可能没有公开或者是通过某些专项训练科目进行的。
比如:跳伞训练、在新兵入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心脏、血管等等方面的医学检查,在部队展开跳伞训练之后,也会通过专项体检,只有通过测试的军人,才能够参与后续的跳伞训练的。
还有一些测试,可能不是医学测试,但是,其测试效果与医学测试效果是一样的。比如:间歇性训练,就是测试心肺功能的一个非常科学的训练科目。只不过,可能没有人告诉你这个训练的目的是什么的。
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
对于一个新兵来说,可能体能非常差,甚至是特别差的那种。如果,一个新兵100米跑步无法完成的情况下。组织训练的军官是不可能让这个新兵去参加跑五公里训练的。也许会让这个新兵经常跑步,从400——1200米不等。慢慢地体力上来了,就会加量。
外军对于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是由衷的赞叹的。
美军等其他外军也会参观解放军的某些部队,也会对解放军的训练课程进行研究。他们也会由衷的赞叹,解放军的训练是科学的典范!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