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中印战争 印度竟认中国“背叛”
共 14914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中印战争 印度竟认中国“背叛”
共 14914 个阅读者
为什么印度一直对62年中印边境战争耿耿于怀?
1、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
传统种姓制度的心理暗示,印度理所当然应领导中国,中国理所应当成为印度的顺民。
二战后全世界被殖民地国家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印是两个最大、最典型的代表。同时,印度作为不结盟国家的领袖,同时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功之威,印度民族心理上认为:信仰印度教系的国家(包括佛教),都应该尊印度人为最高种姓和神的化身。同时,在尼赫鲁政府的意识中,印度是前英国统治者所享有的一切领土、特权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基于这两个理由,印度认为西藏、青海、云南、四川所有信奉藏传佛都的地域都理应是其国土,这就是印度的前进政策。
中国不接受这个结果,就是违逆领袖、违逆高种姓的统治,是蛮不讲理,是大逆不道,不能被印度民族心理接受。
2、印度视中印战争为中国单方面的“背叛”。
中印战争前,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最为艰难之时,新中国不被西方认可,同时又与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不和,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印度伸出了友谊之手,拉了中国一把,印度是中国的恩主,中国没有理由与印度开战,因此,印度把中印战争定位成中国对印度的“背叛”。时间也许能冲淡因利益而起的冲突战争的影响,但很难抚平“背叛”带来的创伤。
3、印度政府、媒体为推托战争责任而形成的默契宣传。
印度发起前进攻势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们特意挑选了古巴导弹危机之时,美苏无暇东顾;中苏反脸成仇,苏联不会帮助中国;中国内部天灾不断外加阶级斗争为纲,国力衰微,正是最困难的时期。印度方面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他们,前有满清政府为例,后有国民政府之软弱,以此类推料定中国最多逞口适之威,最终只能无奈接受大印度(包含西藏全部、青海、四川一部分)的结果,换句话说印度单方面认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就没有做好真正开战的准备。
然而,他们从未想过中国敢于以最强硬的态度,派出军队正面回击印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印度军队不堪一击,战局过程顺利的甚至出乎中方预料。印度政府、印度领导人、印度媒体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长达半个世纪的默契宣传开始了,62战争成了挑动印度百姓最敏感的神经,从而在普通印度百姓心中,那场战争成了“背叛”、“侵略”的代名词。
日本文化始终不肯承认战败而称之为“终战”,不肯承认对中国的侵略而称之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不肯承认慰安妇、731,总是变着法试图抹去历史的污点。
印度种姓制度文化传承下也是类似的心态,把责任推倭给对方,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
62年中印战争过去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人心中,这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只是5000年历史中微不足道的尘土,已经被很多人淡忘。然而,印度能承受英帝国对其殖民,却无法面对也不能承受它视为“小弟”的中国的“背叛”,尽管这个“背叛”是印度人自己杜撰出来的。
文化使然,没人能让印度承认他不愿意承认的错误,这个“结”百年难解!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103271_1.html占位标签-勿删!!
过去的一些伤痕文学,描述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革时期,一些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地主资本家背景的人被扫地出门,受尽各意想不到的迫害,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为此潸然泪下。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场急风暴雨,清除了在数千年来中国的等级观念,古代推崇君臣,父子,夫刚,社会等级制度深严,现在我们的社会相对来说是较为平等的。印度的民主制度并不彻底,人与人并不完全平等,种姓问题制约它的未来发展。我对印度不了解,不妄加评论,我相信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它的概率是多少呢?
占位标签-勿删!!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缴获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占位标签-勿删!!
本贴原是我发的一个回复贴,被网管单独设置成了主贴。
其实,发贴后我觉得, 单独用“背叛”还不足以形容之后印度民族的心态应该再加下“欺骗”。
即:印度视中印战争为中国单方面的“背叛”与“欺骗”。曾在网上找到过一篇西方人写的基本客观描述62年中印战争的文章(出处记不得了),文中曾详述了62年之前后中印之间存在的问题与误解:
1、印度把中国的忍让理解成软弱;
2、印度认为中国向印度做出了不会发生战争的保证(这是认为欺骗的来源);
3、印度甚至包括多数西方国家战前都认为其部队战力远比中国强大;
4、印度认为中国承认相互之间是“兄弟”关系,兄弟间是不应该打仗的,并且62年之前,印度始终认为自己在提携中国“小兄弟”,是在帮助中国,所以中印战争就意味着是中国的单方面背叛!
其实,自建国初期,直至现在,我国采取了一个默认的的妥协态度,即:中段基本不动,西段争议归中国,东段争议归印度。以此这个妥协来换取印度的认可。
从西段争议区域面积和富裕程度都比东段争议地区少得多、差得多。
但是东段争议地区在喜马接牙雅山脉南侧,对我们来说易攻但难守,并且墨脱地区海拔太高,当时条件下后勤压力非常大。最关键的是战略意义相对较弱。
西段争议地区其实紧靠印巴克什米尔(印方认为根本就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这段争议区域虽相对贫乏,但对我国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义:1、它是一条从新疆西部进藏公路的必经之地;2、从地图上看,阿克塞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正好卡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正中间,紧邻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和中心城市昌迪加尔。从军事角度看,进可以制服中亚各国,退可抵挡中亚各种势力的渗入,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而对印度形成了重大牵制(东段方向,即使我们克服后勤问题吃掉整个印度东北方,离新德里也还远着呢)。
上述妥协态度是在建国初期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国内媒体上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描述字样,也不允许正面承认这个妥协的存在。依据这个妥协,印度是占便宜的,但是印度不印不认可这个妥协,并且坚持“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蛮横态度(前进政策的核心意思),这个态度从尼赫鲁开始,直至现在。
已经被印度占领的,印度认为本来就是他们的,是应该的,尚未被他们占领的,也是他们的,中国不给就是天大的过错!这是最典型的印度式思维,这就导致了中印边界谈判根本就连启动的基本条件都没办法形成。
对方谈判的前提就是所有的都是他们的,我位还和他们谈什么?对方根本就不认为有谈判的必要,怎么谈?除非让我们直接认可他们的幻想,显然是不可能的。62年之后始终中印始终不能坐下来谈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印度对中国更是耿耿于怀了!
占位标签-勿删!!
传统种姓制度的心理暗示,印度理所当然应领导中国,中国理所应当成为印度的顺民。
二战后全世界被殖民地国家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印是两个最大、最典型的代表。同时,印度作为不结盟国家的领袖,同时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功之威,印度民族心理上认为:信仰印度教系的国家(包括佛教),都应该尊印度人为最高种姓和神的化身。同时,在尼赫鲁政府的意识中,印度是前英国统治者所享有的一切领土、特权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基于这两个理由,印度认为西藏、青海、云南、四川所有信奉藏传佛都的地域都理应是其国土,这就是印度的前进政策。
中国不接受这个结果,就是违逆领袖、违逆高种姓的统治,是蛮不讲理,是大逆不道,不能被印度民族心理接受。
占位标签-勿删!!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解放军打赢印度军队有什么奇怪?不就是承接了祖宗的荣耀和能力而已。印度人啊,想跟中国“人”敌对还是先走下神坛再说吧
占位标签-勿删!!
过去的一些伤痕文学,描述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革时期,一些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地主资本家背景的人被扫地出门,受尽各意想不到的迫害,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为此潸然泪下。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场急风暴雨,清除了在数千年来中国的等级观念,古代推崇君臣,父子,夫刚,社会等级制度深严,现在我们的社会相对来说是较为平等的。印度的民主制度并不彻底,人与人并不完全平等,种姓问题制约它的未来发展。我对印度不了解,不妄加评论,我相信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它的概率是多少呢?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