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关于《太平洋战争》一个视角误区的解释
共 130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关于《太平洋战争》一个视角误区的解释
共 1302 个阅读者
《太平洋战争》号称经典HBO美剧,我爱不释手,经常重温
前不久看见一些关于此剧剧情的评论,认为剧中鬼子大量端着38大盖对美帝万岁冲锋,结果被美帝猎火鸡,是导演的一厢情愿,跟国内神剧里把鬼子弱智化一个道理,甚至推断此剧也属神剧
刚开始我还将信将疑,几天后回味了一下,觉得有此评论是历史知识缺乏和看剧不仔细造成的
《太平洋战争》依次表现了美军跳岛作战的经典战例,对战场残酷的写实不用说,但绝不纯在导演意淫一说。
日军武器劣于美军,在美军强大攻势下为什么屡次撞枪口,我认为不是导演傻、更不是日军瞎,鬼子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这个问题 要站在鬼子角度考虑,38枪无论从杀伤力、射速、火力都差美帝一大截,给美帝登陆部队造成最大伤害的唯一方法就是拼刺刀(38枪加上刺刀有近一米六,长度是其优势),所以我们看到美军进入岛内屡次遭到日军冲锋,而日军也只有冲到近距离才开火
当然战争前期出现美军马里亚纳猎火鸡这种情况也有日军轻敌的因素在内,主要是日军在中国战场打得太顺,以为美帝是国军一冲锋就跑,加上鬼子从小一直受国内丑化美帝宣传教育,认为美军都是纨绔子弟怕苦怕死
当然鬼子毕竟智商不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到了战争中后期很多一线将领总结领悟到了美军的作战特点,也相应改变了自己战术,不到万不得已不冲锋,依托暗堡工事抢眼隐蔽攻击美军特别是滩头部队、充分利用手里的重武器如战防炮、掷弹筒等,正如后来的冲绳岛、硫磺岛攻防战,剧中鬼子冲锋就极少,顽抗火力使得美军不得不用火焰喷射器依次清除火力点,美军伤亡也成几何上升
占位标签-勿删!!
日本不是缺乏优秀战略家,是根本就缺乏战略指导。
开战是政府被军部牵着鼻子走,军部则是被几个愤青少壮军官牵着鼻子走,自己要做什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都搞不清。
以77事变为例,天津军代理司令官桥本群(当时司令田代皖一郎已经垂危)不想扩大,但是下面如牟田口廉也要扩大,参谋本部(石原莞尔)希望“不扩大”,甚至主张的陆军省也只是希望打一场有限战争(所谓“三个月消灭中国”之说,源于陆军大臣杉山元的“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事实上这是陆军省军务局长矶谷廉介和土肥原贤二两人策划的----其本意是通过在江浙打仗3个月,导致国民政府财政破产,被迫和日本签约接受日本的政治和经济要求),结果淞沪战役结束后,军部下令在吴福线锡澄线停止进攻,前线军队居然抗命越过停战线,由此军部被迫追认前线部队的行为,导致“南京大屠杀”的出现。
1938年,中日事实上在香港秘密谈判(高陶事件),日本政府也不希望陷入和中国的长期战争,希望在获得“若干利益”后停战,当时双方协议,日军撤退到77事变前的位置,双方合作“反g”国民政府方面也同意,只是是否继续让蒋介石执政出现分歧,结果军部横插一杠子,宣布修改谈判条件为日军不撤出占领区,吓得高宗武和陶希圣都设法中止谈判逃回。后来日本学者分析,这次谈判破裂,使得日本最后一个和平结束侵华战争的机会都丧失了(从博弈角度,在己方获胜时签署的停战协议对自己最有利,此时对方能使用来谈判的筹码最少而自己的最多。因此政治上不能谋求彻底消灭对手,而应该在优势最大时设法停战,这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战略原则的具体实践)。
总之,整个二战,直到东条成为首相兼陆相实行法西斯专制以前,日本压根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执行战略。随着军队在大陆的节节胜利,政策上却一直是“顺坡滑冰”,走到哪里算哪里,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可言。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