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我中将:3辆96A才抵1辆99系列坦克的价钱
共 7557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我中将:3辆96A才抵1辆99系列坦克的价钱
共 75572 个阅读者
坦克大赛上的表现与实战无关
王洪光
在俄罗斯的坦克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前方”传来的消息似乎显得中国坦克表现不尽如人意,让人沮丧。广大军迷则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这是让人高兴的好现象,说明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人多了。这次参赛的我军96A坦克,当时是在笔者的组织领导下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所以对此有些自己的看法。
96A型坦克有突出的长处,也有天生的缺陷。前者表现在火力和防护力,后者凸显的是动力问题。具体来看,信息化能力的优势令96A坦克具有比T-72系列坦克快得多、也精得多的火力打击能力。所以在这次坦克比赛中连中三发、无一脱靶,这一优点得到体现。
而机动力弱的缺陷是先天的,后天难以完全弥补,这个问题在此次比赛中很“显眼”。但笔者要指出的是,当前780马力功率已是这型发动机在材料、结构、传动件等方面的极限,若更换动力更大的发动机,车内动力仓空间要增大,而且挤占作战空间或加大外在体型,这是一个“大手术”。
那为什么不把所有高新技术都应用于某一型装备上呢?这就有一个作战需求和性价比问题。96系列坦克主要适用于中原和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城乡道路多,水网丘陵地多,对坦克的越野机动能力要求相对不高,所以“高机动性”不是必须的战技指标。此外,性价比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坦克,其价格也是惊人的。小数量坦克是形不成作战能力的,必须形成“集群”。96系列坦克正是突出“价廉物美”,3辆才抵1辆99系列坦克的价钱。
最后还要告诉军迷们,坦克大赛只是对坦克乘员驾驶技能和射击技能的比赛,可以部分反映坦克固有的机动力和火力水平,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即作战能力。而且,若不能完全反映坦克的防护能力、信息化能力、战场持续能力和可维修能力,火炮威力和弹丸侵彻力也反映不出来。这与战场上的坦克较量不是一回事,不必用作战要求来评定一场竞技比赛。这就是为什么参赛的多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主要装备苏联坦克的国家,以及为什么统一使用T-72系列坦克的原因所在。
我军参加比赛的坦克乘员来自笔者曾服役过的老部队。这是我军首批装备96A坦克的部队,笔者对他们的训练水平是高度认可的、充满信心的,他们平时也经常进行射击、驾驶、通信、维修等专业技能的比武竞赛,与世界同行和潜在对手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技高一筹。这次比赛提供了向外军学习的机会,我军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者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
占位标签-勿删!!
首先,你参加过几次实战,除了看一些别人希望让你看到的所谓战争视频以及好莱坞的影片,你真的认为你对实际的战争了解么?
坦克趴窝就有问题?文盲不是这么当的,MBT如果能永不趴窝,就不需要后勤维修的存在了.恰恰是在装备研发试验阶段就要总结大量的数据,包括平均趴窝行进的公里数等等.
看看高大上的美帝自己的情况,平均趴窝里程正常情况也就是200-300公里,和大陆机步旅在2014朱日和的数据如此接近,你意外没? 毛子冷战时期的技战术设定值也不会比这个更高!
另外,你一定没有关注报道的后续,装7旅战场机动阶段维修好了37.5%的损坏装备,在参战之前85%的损坏装备已经修好,也就是说在演习强度极大的情况下装7旅坦克仅有6辆因故障未参战.(装7共128辆,4X31+4的编制)
占位标签-勿删!!
呵呵,输了就是输了,狡辩有什么用?和平时期比赛就是战争!!参赛的指战员水平令人质疑。什么叫为了适应南方作战?去北方比赛,你不派合适的坦克去,有用这种方法迷惑对手的吗?你能想到的,对手也能想到!参赛官兵技术一流怎么还输了?参赛指战员必须要适应各种作战条件。
加倍努力实验研究,开发出领先世界的装备,培养优秀的作战部队才是硬道理。
占位标签-勿删!!
哥们儿....
-------
中国的人工成本确实现在不算低...但那要看跟谁比嘛!!
能够独立生产坦克的国家...现在也就是五大流氓外和德国...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工成本远比其它五个要低得多!!!
-----------
1600W人民币...2000年时也就200W美元....
1800W人民币...2010年时也就300W美元....
----
2014年芬兰向荷兰购买的100辆2手豹2A6总价为1.999亿欧元(约合为2.71亿美元)~~~~这是最新的价格...
豹2A6现在的价格就算是全新的价格也是在340W---380W之间!!!
99A再怎么贵也不可能和豹2A6一个价,以中国装备部的眼光来看,汉斯货的良心价都已经足够坑爹了!99A的价格如果超过2000W人民币,装备部绝对不会接受!!
占位标签-勿删!!
首先你要看是哪一款,采购时间,影响一种武器装备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造成价格上涨,有些则利于价格下降,所以这是一门学问,不是随口说说.比如当一种装备的采购量足够大时,你的研发成本就可能被分摊;你的子系统采购足够多时,你的制造工业会更成熟,你的成本也会下降;当另一方面,你可能要求系统升级,甚至更换新系统,这些可能导致成本上升.
另外很多因素都在随着时间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中国制造为例,过去中国人力成本低廉,人民币对主要货币贬值(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达到超过8:1),但那是过去,现在中国人力成本已不再便宜,而且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也出现了,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些因素造成像衣服,鞋袜这些产业链短的产业的一部分出现了对外转移的趋势,表现为国内那些纯粹作代工的制衣厂等破产/外迁,这些都是确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现实发生的变化,你需要考虑一个动态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世界,没有哪种优势会永久存在
占位标签-勿删!!
一辆坦克从配件生产到总装...各种零配件的生产涉及到上百个厂子~~~!!这里面普通的工人也许不算多,但是各种技工和高工却要得非常多~~~
这些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国外同行!!!...因为我们军工大部份是属于国企单位,待遇和福利很好,但工资不会太高!!!而国外的这些工人和工程师却是合同雇佣制,非得高薪招揽和保留不可!!!
因此,同类产品相比,国外坦克比我国坦克贵的地方就是在于人工成本的差距....
当然,你要说购买零件自已组装....那贵是应该诉,谁让你自已不能造呢,或者说你自已造比买的还要贵!!
占位标签-勿删!!
那就更跟劳动成本无关了,坦克这种产品,工人工资在整个成本里占的比重微不足道,这根本就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坦克的成本体现在哪,以曾经全球最贵身价的日本90式坦克为例,为什么贵呀,因为他的火炮是买的德国的,装甲买的英国的,光电设备买的美国的,主要几大件,大半以上是靠进口,能不贵吗?全球能卖火炮给他的也就是德国人,德国人不宰他宰谁?
中国的85式 88式 96式等中型坦克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基本都是国产的,即便是部分技术引进自国外,比如引进德国MTU发动机,那也是完全国产化后才用在量产坦克上的,所以这些坦克中国有自主定价权, 而且可以直接人民币结算,不需要换算成美元,这就是完整产业链的优势。
目前这个世界,能说自己拥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的,估计也就五大流氓了,其中英国还是依靠美国的,只能算半个。
占位标签-勿删!!
现役步兵师(共23个):
沈阳军区:摩步第46师(16军)、机步 第116师(39军);
北京军区:机步第112师(38军)、轻型机步第113师(38军)、警卫第1师(北京)、 警卫第3师(北京);
兰州军区:摩步第4师(新疆)、机步第6师(新疆)、摩步第8师(新疆)、摩步第11师(新疆)、摩步第61师(21军);
济南军区:轻型机步第127师(54军)、摩步快反第162师(54军) 南京军区:两栖机步第1师(1军)、摩步第86师(31军)、摩步第91师(31军)、海防12师(福建)、海防13师(福建);
广州军区:机步第123师(41军)、两栖机步第124师(42军);摩步163师
成都军区:摩步第37师(13军)、摩步第149师(13军);
现役步兵旅(共56个):
沈阳军区:轻机步第48旅(16军)、机步第204旅(16军)、机步第68旅(16军)、摩步第69旅(16军)、特战旅(16军)、轻机步第118旅(40军)、摩步第119旅(40军)、摩步第191旅(40军)、步兵第115旅(39军)、机步第190旅(39军)、机步第202旅(39军)、摩步第203旅(39军);
北京军区:摩步第70旅(65军)、轻机步第193旅(65军)、步兵第194旅(65军)、机步第195旅(65军)、摩步第196旅(65军)、摩步第80旅(27军)、摩步第82旅(27军)、机步第188旅(27军)、机步第235旅(27军);
兰州军区:机步第62旅(21军)、摩步第55旅(47军)、摩步第56旅(47军)、机步第139旅(47军)、特战旅;
济南军区:轻型机步第58旅(20军)、轻机步第60旅(20军)、摩步第77旅(26军)、摩步第138旅(26军)、摩步第199旅(26军)、机步第200旅(26军)、机步第160旅(54军)、特战旅;
南京军区:机步第178旅(1军)、机步第34旅(12军)、机步第35旅(12军)、特战第36旅(12军)、摩步第92旅(31军)、摩步第179旅(12军)、海防11旅(福建)、海防1旅(上海警备区)、海防2旅(上海警备区)、摩步第3旅(1军);
广州军区:丛林山地步兵第121旅(41军)、机步第122旅(41军)、摩步132旅(海南);驻港步兵旅(香港)
成都军区:机步第31旅(14军)、步兵第X旅(14军)、丛林山地步兵第40旅(14军)、机步第42旅(14军)、山地步兵第52旅(西藏)、山地步兵第53旅(西藏)、机步第54旅(西藏)
现役装甲旅(共17个):
沈阳军区:装甲第4旅(16军)、装甲第5旅(40军)、装甲第3旅(39军)
北京军区:装甲第1旅(65军)、装甲第7旅(27军) 兰州军区:装甲第12旅(21军)、装甲第9旅(47军)
济南军区:装甲第13旅(20军)、装甲第11旅(54军)、装甲第8旅(26军)
南京军区:装甲第10旅(1军)、装甲第2旅(12军)、装甲第14旅(31军)
广州军区:装甲第15旅(41军)、装甲第16旅(42军)
成都军区:装甲第17旅(13军)、装甲第18旅(14军)
现役装甲师 (共1个):
北京军区: 装甲6师(38军)
---------------------------------
这是目前从公开信息(官方的八股)得到的最全的大陆陆军编制信息的总结(别人总结的,世界上总是有这么多油菜的人)
占位标签-勿删!!
训练也好比赛也罢这与真实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天然的属性无法改变!比赛是在人为的规则框架正进行的自然不能是最本质的表现,而战争中无论是武器和人的能动性就没有比赛场上的那种人为规则,一切都是根据战情实时需要临场处置与发挥,只要人员方法得当武器用对了地方,那么,武器原有的优势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人的技术潜力也会得到极致的发挥,人和武器得到最佳配合战斗力自然就要远远超越比赛场上的表现!所以,我们不必要太过纠结一次比赛的成绩,如若这次比赛我们得到的是确实成绩(不是被黒后的成绩),那到是要客观地总结一下教训与不足,并加以认真改进就行了,我相信通过这次比赛一定会对我们有很多正面的启发与帮助,所以,成绩晢时落后也是个好事,为我们的下步改进指明了方向,因此,不必过于自责与沮丧!
占位标签-勿删!!
跑到位了,结果完好率极低,大部分都趴窝,这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前苏联实际制定的摩托小时数,机动里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这就是考虑到过高速度导致系统磨损消耗,给维修后勤造成极大的压力,造成mbt的妥善率极低(武器性能,火炮打击精度都会下降,而且下降的很厉害),必须在实战中折中. 说到这就可以看出什么叫实战?什么叫飚车,这两个词还是很不一样的.
二战时,德军闪击波兰,进入腹地每天的推进距离就是50公里
非要比速度,那换轮式就行了,58旅轮式机动,昼夜行军千里(580公里)的八股又不是没有. 实在觉得不爽,直接空投更快
多说几句有关毛子的大纵深战役学说(也就是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理论),基本设定包括方面军战役纵深能力是1000km,集团军战役纵深能力是500km,战役时间设定在10~15日.平均下来每天也就100公里还不到(当然实际情况不能按平均算). 大陆的2014朱日和的对抗演习就是再现了这个理论的能力,演习说明的是战役突击能力基本和巅峰时期的毛子接近,具备对周边小国的实质战略威慑(有兴趣的可以在地图上画线自己看看),意味着如果大陆真的动手,这些国家还没有时间来得及兵力集结
占位标签-勿删!!
但我们也要说句实在话,不光是坦克,中国制造,目前,根本不是因为人工成本低而价格便宜的,纵观全世界,人工成本比我们低的国家多了去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年欧洲跟我们国家打官司,说我们低价向欧洲市场倾销光伏产品,售价只有欧洲产品的十分之一。你知道为什么中国的产品之有欧洲的十分之一价格吗?
因为欧洲的光伏产品是设计师在一个国家,原料采购又在另一个国家,工厂设在亚洲,但销售部门在欧洲,配套的设备又不知道外包给了哪个国家的企业,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要经过几个国家的企业层层转达,才能在终端产品上实现,一件产品,可能他已经在大海上来回漂了好几次了,能不贵吗。
而中国呢,国家设立一个光伏产业园,投资一笔钱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对外招商,所有跟光伏产品有的的上下游企业都进来,从设计到最后的产品出口,都不用出这个产业园,你家生产的配件,直接运到隔壁就可以组装,组装好以后,另外一家企业就发过来客户订单了,这个效率要比欧洲的那种产业模式高数倍,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欧洲企业要花重金到中国来重新建他们的工业基地的根本原因, 不是什么工人工资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效率。而效率,就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有时候一个订单,欧洲企业说他们要3个月完成,中国企业则告诉客户,1个星期出货。这就是差距。
占位标签-勿删!!
实际上,在冷战时期,各国对主战坦克的可靠性要求更低,基本上战斗越野条件下,能全速前进3公里不趴窝的就是好坦克,因为在坦克会战中,从攻击发起线到最后肉搏,也就3公里左右的距离,而当时很多著名的主战坦克,甚至都达不到这个指标。
后来冷战结束,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坦克战的可能性很低了,这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设计指标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款就是以色列研发的梅卡瓦系列,当年都被西方媒体吹上天了。其实各项指标就不怎么样,就一万金油,但这种坦克的确是适合以色列使用。
而这次比赛用的T72坦克,实实在在的就是冷战思维下设计出来的产物,对机动性要求极高,牺牲了很多方面的性能,尽管后期型号有所改进,但依然摆脱不了原来的框架,而这次的比赛主要考核目标就是比坦克的机动性能,说实话,恐怕西方国家哪个也不愿意来参加这个比赛,谁来都是输,70吨级的跟40吨级的比赛越野,就算你单位功率超过T72,也未必能跑赢他。更别说大部分主战坦克的单位功率都不如T72了。
中国的96A,说到底还是源于T72,有所改进,火控系统较先进,但单位功率低,机动性能略差些。那中国为什么大量装备96A呢,原因很简单,纵观全世界,还有可能爆发大规模坦克战的几个国家,都跟中国接壤,所以中国必须要保留这种廉价高效的主战坦克,以经得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即便是美国这样远离战区,也不缺钱的主,也不是全部装备的M1A2呀,低成本高机动的坦克他也保留了不少。
当然这种突击型的坦克也看什么人用,当年苏联人手上的T54T72,让整个欧洲都颤抖,因为人家有战争体系支撑,大纵深的突击,优秀的机动性能可以忽略掉一些其他性能的差距。可是换到伊拉克,他没有那种实施大纵深突击的实力,把T72埋到沙子里当固定炮塔跟美国人对射,那只能是找死了。
占位标签-勿删!!
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猎-杀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先进坦克火力控制技术水平,填补了空白。创造性解决了适应车载恶劣环境宽频带瞄准稳定系统关键技术和大惯量、变负载火炮/炮塔伺服稳定系统的核心技术,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攻克了炮塔/武器速率稳定、全电力固态功率驱动和大导程滚柱丝杠直线传动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坦克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使我国坦克火力控制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坦克火力控制技术发展的路线,统一了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标准,开创了上反稳像式坦克火力控制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已成功移植到近10个新型车载火力控制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这篇介绍可以判断是96A的上反火控,造价是过1000万 rmb的,这也算是信息化改造的一部分,旧有装备升级也是很花钱的
占位标签-勿删!!
发展军事技术是一回事,是否大规模使用某种军事技术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引领发展,后者是要花真金白银的。
美帝在试验场上研发了一大把的新技术,包括动能直接杀伤弹头击穿mbt,但实际中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因为用不上,能力过剩。大陆也一样,周边国家很多还在使用2代坦克,3代缩水型mbt,这种情况下列装一种全优的mbt属于钱多没处花的境界,至少现实大陆陆军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除了研发技术,旧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野战要地防空/野战伴随防空装备的采购,各种保障力量的建设都很花钱(在陆军装备中,最花钱的不是mbt,野战防空装备是很贵的!)陆航建设。。。。。。
大陆目前已经列装的地面装备,最好的是112机步旅,配属99A主战坦克、09式105突击车、04A步兵战车、09式步兵战车、05式155榴弹炮、07式122榴弹炮、09式122榴弹炮、07式35自高
占位标签-勿删!!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的
首先,大国有战略纵深,而小国就尴尬了。
大国与大国作战,根据现有装备和科技发展实际情况,不可能简简单单完事。攻城略地,来回的兵推始终要靠陆军(陆军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但是大国与小国作战,前期小国遭受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战略纵深,地面设置基本全瘫痪,剩下潜入地下的陆军也只有等着两军在本土的交火(但是这种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掌握战争的主动性)。
小国与小国的作战,就完全是大国与大国作战的微缩版了。
其次,什么战争都需要足够的后勤支撑,经济、物资、人力都不可缺少。
同样的资金投入,小国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有限的钱办大事。而大国却得海陆空都发展,都不能落下。
目前距离坦克退出历史舞台还早,除非新型陆军兵器诞生。
占位标签-勿删!!
“飞豹”的机体、气动、火控系统均为我国自行研制。但其发动机涡扇-9则是进口货,十几年过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彻底实现国产化,成为了歼轰-7的一大瓶颈。
在研制过程中,发动机一直是困扰整个进程的一个瓶颈。因为各种原因,斯贝发动机在“飞豹”研制之初极可能阻碍飞机批生产,影响部队装备。我方人员在1991年5月去英国罗罗公司探讨超-7飞机动力选项之一RB-199发动机时,有关人员介绍了英国空军退役的F- 4H飞机装的斯贝发动机的有关事宜,表示通过检修分别给出300、500、700d'时剩余寿命,我方认为可以考虑引进这些发动机。后这一计划被搁置,一度出现原已进口的斯贝发动机全部用尽,新生产的“飞豹”已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1994年初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建议:先装前苏联米格-29飞机的RD-33发动机,以后再换装由624所研制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该建议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同意,后来因海军和工业部门都认为行不通,由总参装备部于1994年7月25日_27日在南苑空军后勤部招待所开专家会讨论“飞豹”飞机改装中推发动机问题。
会上海军、军科院、国防大学的教授专家们都一至认为:“飞豹”飞机总重量吨位适当,双人、双发、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布局很好,作为能对地、对海、对空作战,载弹量大,功能多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很适合未来实战要求;要求尽快、尽早、尽量多生产这种装备可靠性高、低空胜能好的斯贝发动机的飞机。重新研制的中推周期可能要很长,所以实在行不通,此事也就作罢。关于过渡用前苏联米格-29的RD-33发动机问题,会上也说一下,主要是推力小不能保证飞机的性能,且改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后的试验工作也很多,需要重新进行定型试飞,仅此也就无法再多论证了。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海军和工业部门主管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最终领导上同意采购上述尚有剩余寿命的斯贝发动机,飞豹“换发”的风波就算平息了。
“飞豹”装稳定、可靠性好的斯贝发动机,保证了9年1600架次定型试飞,以及后来到部队试用并承担“9910”任务都证明是成功的;坚持不换发的大方向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是对的。总之,没有成熟的发动机是不能换的。由于大方向定了,在飞机研制、生产不断发展,急需更多发动机的时候,还是下决心购买了英国退役的“堪用”、“堪修”的斯贝发动机近80台,实际能使用的发动机55台,以应国产涡扇-9没出来前的急需。 国产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
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该发动机。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通过报告上签字。至此红旗厂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步,用英国毛料成功试制出涡扇-9发动机。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
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时,推重比5.0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使得歼轰-7的航程得到了保证。从弹程指数(载弹量与作战半径乘积),“飞豹”的弹程指数为3150t·km,”狂风“为3120t·km ,F/A-18为2960t·km。 但真正实现全面的国产化还未能实现,外电报道为此解放军被迫从英国引进了一批早已封存多年的“斯贝”涡扇发动机。在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于是乎,涡扇-9发动机经过近30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在其他方面,歼轰-7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后逐一获得解决。例如试飞中原型机整个方向舵飞掉了,试飞员竟然将方向控制能力接近零的飞机飞了回来。为此修改了垂尾设计,又用回了米格机的垂尾尖顶设计。由于垂尾改变,一些天线也要重新布置。下图为歼轰-7原型机起飞。请留意再下面的图片,这就是《现代军事》上“轰-7”的广告画。可以清楚的看到歼轰-7原型和批量型号的垂尾的区别。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