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液压弹射的可行性与缺陷
共 1283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液压弹射的可行性与缺陷
共 1283 个阅读者
本人军盲,敬请口下留情
本人吧正好大学学的是液压气动专业,从事液压与气动专业10多年,这里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液压与气动传动的原理相近,但是又有区别,主要的区别是能量密度,压缩空气的压力普通只用到不足1MPa,就算是特种的高压锅炉,一般超过12MPa已经比较困难,而液压达到40MPa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所以说,如果想要达到蒸汽弹射的推力和功率,从理论上来说,其功率密度要高很多,所以其架构要纤细很多,但只是理论上来说,比如说要达到1000吨推力,油缸的直径要比气缸小很多,这一点估计没什么争论。看有人说采用油缸外加杠杆机构或连杆机构来解决油缸行程的问题,如此算来,貌似机构要比现在蒸汽气缸的还要复杂很多,其实也就失去了油缸所具有的能量密度优势,反而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所以说有杆的油缸并不适合弹射器。更有人说采用100米长的有杆油缸,估计更是没明白油缸的含义,100米油缸橫置,活塞杆的弯曲就是死结。
那是不是说油缸就一定不行呢,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还是可以有能够变通的办法,比如说无杆油缸。顾名思义,无杆油缸就是没有活塞杆的油缸,那么他的推力如何输出呢,其实很简单,通常两种结构(与无杆气缸相同),一个就是采用钢索替代活塞杆固定在活塞上,另一个就是缸体采用透磁材料比如不锈钢,而活塞上面固定强磁铁,油缸缸筒外面安装滑轨,另一套强磁铁固定在滑动的输出机构上,利用磁力推动。当然为了不影响周边的设备,一般会把滑动机构采用隔磁材料加以屏蔽。如此算来就不用考虑油缸缸体开槽以及密封的问题,当然此种结构同样适用于气缸。
从理论上来说,利用磁性来制造无杆油缸最是合适,但是限于磁铁强度以及所能传递的推力能力来说,确实无法完成的任务。
但是假如将普通强磁铁换成电磁铁,就能解决磁力不足的问题,其实只是在活塞上面加装电磁绕组,而滑动组件上安装另外一组电磁绕组。形成磁力耦合,有点类似于磁悬浮列车。就能解决掉大部分难题。当然这里面会有另外的问题,就是随动电缆的问题。比如说电缆需要随活塞移动,需要恒扭矩装置牵引电缆,还要考虑到电缆的耐磨程度,外壳要假装保护钢丝缠绕层。总之不容易。
另外,也可以将缸体设计成3中材料,整个外壳采用不锈钢,内部拉床来处花键槽,然后再键槽里面填充铜材等电力输送材料和环氧树脂绝缘材料,然后统一加工成精密异形缸筒,比如说拉床加工出6条花键槽,其中3条内部固定绝缘材料和铜板,形成输电回路,另外3条长槽作为防止活塞转动的轨道。将固定好铜板(假设输电材料为铜材)的缸体内表面加工成有3条开槽的标准圆孔,就可以保证活塞顺利密封并高速滑动,由现在的高铁技术可知,可以保证电源接入的可靠性。由此可以形成完美的大功率,大推力无杆油缸。这里面由于水的导电作用,不适合使用高压蒸汽,而液压油是不导电的。异形缸筒和异形活塞并不是太高的加工难度。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油缸弹射还是没有问题的,理论及工程上都可以实现。
这里面也还有个问题就是液压油的流速问题。毕竟70米每秒的速度,对液压油来说太高了,当然也不是不能接受,只不过要注意液压油的冷却。也有人认为液压系统没有弹性,不能弹射,这是对液压系统的无知。首先对于液压系统是可以缓冲的,有一种油缸叫做缓冲油缸。这是一种缓冲方式,还有一种东西叫做蓄能器,也可以作为缓冲来用,至于能量的瞬间爆发能力来说,蓄能器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多路蓄能器,不同压力等级,以及大功率大流量供油油泵机组,完全可以解决油缸的需求。
那么总结一下,利用电磁耦合的无杆油缸还是能够实现飞机弹射需求的,只不过工程上比较复杂其,复杂性并不比蒸汽弹射低太多。
然而为什么我也不支持采用油缸弹射呢,主要是因为液压系统的高故障率和高保障要求,其实对军事系统来说不如气动方便。更何况电磁弹射的很多难点已经解决,离实用化已经很近。比如说直线电机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与磁悬浮列车技术相近,可以借鉴,而上海就有磁悬浮技术火车运行,经过这么多年,估计没什么大问题,而去年看到大功率电容蓄电池已经突破,电力供应问题看来也已经搞定,那么剩下的仅仅就是电源的问题,电磁干扰的问题等等。(当然本人不是学电机工程的,可能还有难题不好解决不懂,请懂行的科普一下。)最后就是工程实践的问题。故此我认为,未来的航母弹射器必是电磁弹射。不是因为蒸汽弹射和液压弹射搞不定,而是电磁弹射巨大优势,以及离实用化只差一步之遥。在没有迫切战争需求的前提下,搞定电磁弹射更适用,也更实际
上面的很多东西涉及到机加工方式问题,可能影响到大家的理解,本人没多余时间画图纸表达,表示歉意。
占位标签-勿删!!
楼主精神可嘉,值得钦佩!
但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得其解,就是液压系统如何解决飞机0-100公里的加速度问题!
我理解的航母的弹射系统,并不仅仅像千斤顶这样的东西推举大质量物体,液压毫无疑问可以同时把若干架飞机推动起来,推几百米也没问题。但需要把这个飞机以加速度的方式弹射出去,哪怕是只弹射一架,那也不是液压系统的优势。
我强调“弹射”,而不是“推举”,是提醒液压系统爱好者,液压并不具备蒸汽这样的爆发力,我相信液压能推起你想得到的物体,但要“弹”出去,假如不考虑舰载机自身动力的话,弹射器也应该能做到0-100公里的加速时间只需要3-4秒,液压系统能做到吗?
以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三种方式来看,蒸汽的爆发力远远大于液态,而水的流动性又远远大于油。所谓爆发力,前提是要被压缩,就压缩倍数而言,气态的压缩倍率最大,而油是最差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油的爆发力是最差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网友发明了自己所谓的液压弹射器。我觉得只要是液压,说推举那没问题,但跟“弹射”就沾不上边了,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误。
占位标签-勿删!!
显示当中,锅炉可以做得很大,而高压液压设备,呵呵,能有多大?如果液压设备做成和锅炉那么大,要达到40MPa又需要多少时间?消耗多少能量?
锅炉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燃烧燃料进行加热同时不停进行回水补水的循环过程,除了压力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就是能量巨大且持续释放,蒸汽释放可以通过阀门轻易且有效控制。
液压设备前期的储能准备时间太长了,能连续弹射飞机吗?
既然能直接从锅里里获取能量,为什么还要经过多级能量转换用液压弹射?
燃料化学能——锅炉蒸汽内能——汽轮机机械能——发电机电能——电机机械能——液压泵——弹射器,每经过一级能量转换,都会损失一部分能量,假设液压弹射器长度和弹射时候的速度与蒸汽弹射器一样,也就是功率和所做的功都一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液压弹射器需要消耗更多燃料,因为走的路比较长。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我指出你这个数据的问题在哪里好了。
第一,民用级电磁起重设备,你可以去炼钢厂看一下,它是什么样的东西。看完以后就就明白了,那是一个自重几吨,直径2米多的一个金属材质厚盘子,这玩意无论如何不可以拿去弹射的,光弹它都顶半架飞机,然后这货以200公里时速冲过去,那是神马概念。
第二,你没考虑到加速度,吸合力30吨是不足以拿去弹射飞机的,因为飞机加速是需要额外的力的,你总不能说,你这活塞上有90吨拉力拉飞机,但是只有30吨吸力就够吸住飞机吧。为了保证安全起见,你怎么也要提供个100多吨吸合力吧。
第三,光有这个不行啊,你还要有活动的线圈啥的,那也是重量嘛,这里外里加起来,你需要多弹射多少重量?
第四,如果你在气缸壁上装连续线圈,我直接了当的告诉你,这就是电磁弹射器!你在定子上加个钩,把液压缸去掉吧,那纯属画蛇添足。
占位标签-勿删!!
现今的中国人通常比较浮躁,要么中国所有地方都好,容不得别人说不好,要么就是什么都垃圾,什么都不好,而缺乏自己的判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武器装备的研发,如果中国做的与美国一样,就是山寨,肯定没有原版好,要是研发的东西与美国不同,就说人家美国都没这麽做,闭门造车,没价值,或者浪费时间。其实我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与人家不同,也并不一定与人家不同,只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设计自己的东西。再说,网友争论很多关于液压弹射的可行性,我只是从我专业的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液压弹射弹现代化战机的可行性。我是牺牲自己的赚钱时间和休息时间写这些东西。没有别的意思,无外乎兴趣。
占位标签-勿删!!
液压系统有自己成熟的冷却系统,这不用操心,另外我是把弹射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然只是近似。因为无论是液压还是蒸汽弹射,推力都是逐渐下降的。并不是恒推力。
占位标签-勿删!!
好吧,你说的是液压系统的问题,我总结一下,一个弹射器运行初期推力问题,而液压功率问题,三液压蓄能问题,我一个一个说
1.如果你是搞过机械设计的,那么设计液压系统之前,是否与气动设计方案比较过各自优势和缺点,还是人家怎么设计我就怎么设计?你是否研究过气缸内部运行初期的压力变化曲线?如果你研究过,那么是不是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对于同样开关气动时间,气缸的响应速度要低于油缸,这没有疑问吧。第二速度控制方面,恰恰是气体的弹性,所以气缸在大负载的时候,其运行速度的变化的随机性有时很是头疼。你比如当运行过程中,负载变化时,气缸的可控性非常差。所以说,对于弹射器运行初期的推力来说,恰恰是液压系统的优势
2.液压系统的功率问题,对不起我是在不能明白,因为你是哪民用油泵的排量往上套,肯定的是民用油泵没有排量是4000ccpr的,那是不是就是说军用不能定制?那你肯定没有设计过双泵工作系统。还有多泵同时供油行不行?现在民用油泵400ccpr不是问题吧。
3.液压蓄能器的问题,诚然,普通蓄能器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储备。那是不是说现在汽车加气站的天然气运输车的罐体如果不是一个,就不能运输了。我怎么看加气站的汽车是4罐体布置。而不是想油罐车那样的单罐体。
4.我再说一个关于液压油流速的问题,大家非得将进油口固定为一个,我就不能没10米设计一个?根据活塞的位置依次开启?
占位标签-勿删!!
一个是液压弹射和蒸汽弹射并不是瞬间弹射,这个过程大约3秒,对于液压系统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反而蒸汽弹射器的问题要高于液压弹射,你可以查一下气缸内部压力变化曲线,其弹射启动时间要比液压系统慢很多,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快。这其实很好理解,液压油在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看做是刚性流体,所以能量传递的速度要比弹性流体的气体要快很多。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弹射器运行初期,液压的响应速度要远高于蒸汽弹射器。至于后期,由于液压蓄能器和蒸汽储气罐相似的工作原理,理论响应速度相同,但是由于液压油的粘度问题,随着弹射器速度的提高,肯定影响到能量传导效率。其效率要低于蒸汽弹射。这个能量损失具体多大,根本就很难计算,一般是通过工程实践检验得出数据。根据我的经验来说,并没有严重到造成系统效率严重下降的地步。
而关于油缸减速的问题,其实我说过,油缸也有自己的缓冲设计,并且缓冲效果非常不错,我就设计过缓冲油缸,结构非常简单,甚至比气缸的缓冲设计更加简单,并且缓冲的调节线性比气缸好很多,同时在缓冲的终端,是完全可以借鉴蒸汽弹射的所谓释放。只不过是在一个封闭空间内释放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占位标签-勿删!!
你说的确实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对于电磁铁的功率和吸合力的关系本人没有概念,但是肯定是和你说的直接挂到飞机上有区别的,至于功率怎么算和不知道,
只好根据市场上提供的民用产品电磁起重机的吸合能力来推测一下,电磁起重机是指钢铁厂或造船厂使用的起重设备,吸合对象是中厚板。现在我随便查了一下,一般来说,
电磁铁功率20KW时,就能可靠吸合32吨钢材。,没有你说的恐怖。更何况可以将活塞内外耦合都设计成电磁铁,吸合力更是强大。没错液压系统在超高速运行时,液压油的粘度所造成的功率损失肯定不小。其实开放一点设计思路,未必不能减少,关于历史上的的液压弹射器,根据网友提供的原理图,可以肯定是活塞杆双作用油缸,这种油缸在弹射器上是根本不适用的。毕竟超长的活塞杆的问题限制了油缸的行程,以及导向铜套(给活塞杆导向)的限制,精度控制都严重影响了油缸的运行速度。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塞杆的损耗。这才是液压弹射最大的问题。使用如网友提供的结构,甚至不如直接用液压马达驱动轮盘,带动钢丝绳来的更方便一些。
从液压系统本身来说,其巨大的油箱以及巨大的蓄能器,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航母在日本以北的高纬度地区使用时,蒸汽弹射就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而此时的液压系统则可以完全没有障碍。
再说,本人一直只是说液压弹射器是可行的,而不是比蒸汽弹射有多大的优势。在我看来,电磁弹射才是国产航母的选择,根本不是你我所说的蒸汽和液压之争。
占位标签-勿删!!
你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建议找些美国早年使用的液压弹射资料参考下
根据最基本的物理知识 压缩储能的动力 气体是最容易获得 然后是液体 然后是固体 液压推动和气压推动原理都差不多 都是依靠压缩储能 即介质由高压变成低压 释放能量 驱动机械.
在弹射过程中 为了保证安全 都是采用储备能源 而不是外加能源 (电磁弹射不在此例) 液体相比气体 要难压缩得多 如果使用液体做介质
弹射现代战斗机的话 储液罐的体积会大到难以接受的地步 而且 在战斗中 液压油的危险性远大于蒸汽 这里指的不是储液罐/储气罐 而是甲板下面的汽缸/油缸 一旦出事 损管基本很难控制事故.而且 液压的释放速度相对蒸汽要低很多 现代战斗机的速度和质量比2战时候要高出很多了.
事实上 液压弹射是一种早就被放弃的不合适的东西 现在再来讨论可行性 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电磁弹射 技术上是完全成熟的 磁浮铁路已经在中国运行了差不多20年吧?直线电机技术是现成的 难点就在能量储备上 这个 有几种方案 弹射时候靠别的电源供电是不允许的 必须是专用的单一电源 目前比较简单的是大容量电容电池 这玩意目前性能不稳定 美国有采用飞轮储能-专用发电机-线圈这样的方式 已经实验成功.
占位标签-勿删!!
诚然,单纯考虑推力,液压系统的推力是很大的,但弹射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推力问题,弹射器的根本问题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者有限的距离内)把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即解决短时功率问题。弹射器要的不是多大的最大推力,而是多大的爆发力。假设弹射距离s=100m,飞机最大起飞重量m=31t,起飞速度v=284Km/h=80m/s,假设弹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则由1/2vt=s可得t=2.5s,由at=v可得a=32m/s^2,弹射到末端时的最大力F0=ma=1000KN=1MN,去掉飞机发动机的自身推力100KN(10t),弹射器最大推力F=0.9MN,最大功率P=Fv=72Mw。呵呵,惊人吧,72Mw(我没算错吧?)的最大功率,90吨(900KN)的推力,你的液压系统能实现吗?当然,不可能是匀加速弹射,弹射的最后阶段推力肯定是减小的,功率不可能有这么大,但前期推力肯定要大幅提高,至少要数百吨的推力。一般的液压泵没有这个能力吧?考储能器行吗?液压储能器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大的功率,更何况液压传动的整体效率很低,功率损失很高了。
占位标签-勿删!!
诚然,单纯考虑推力,液压系统的推力是很大的,但弹射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推力问题,弹射器的根本问题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者有限的距离内)把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即解决短时功率问题。弹射器要的不是多大的最大推力,而是多大的爆发力。假设弹射距离s=100m,飞机最大起飞重量m=31t,起飞速度v=284Km/h=80m/s,假设弹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则由1/2vt=s可得t=2.5s,由at=v可得a=32m/s^2,弹射到末端时的最大力F0=ma=1000KN=1MN,去掉飞机发动机的自身推力100KN(10t),弹射器最大推力F=0.9MN,最大功率P=Fv=72Mw。呵呵,惊人吧,72Mw(我没算错吧?)的最大功率,90吨(900KN)的推力,你的液压系统能实现吗?当然,不可能是匀加速弹射,弹射的最后阶段推力肯定是减小的,功率不可能有这么大,但前期推力肯定要大幅提高,至少要数百吨的推力。一般的液压泵没有这个能力吧?考储能器行吗?液压储能器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大的功率,更何况液压传动的整体效率很低,功率损失很高了。
占位标签-勿删!!
那看来是遇到同行了,不错液压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在液压油流速太高,管损会很高。据我所知的不过到30米每秒。而250公里每小时大约70米每秒。提高一倍多。但是如果打开思路,不局限在标准民用油缸供油方式上,还是可以变通的。不过就是加工难度提高。比如说,我记得二战时期,德国设计过一门超级大炮,他的炮筒有多层开孔,用来引入多个药包燃气,从而多次推动弹体在炮管内移动。如果借鉴一下,将蓄能器分开多层布置,分别开启,就能降低液压油的流速。没有必要非得从进油流入。我可以在缸筒上开口设进油口。加长密封长度,避免串油。或者我直接将活塞两端的密封都设成双向密封,只要设计好泄油口避免形成困油就好。
占位标签-勿删!!
第一、所谓如此直接的驱动方式,事实上是非常不直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蒸汽弹射,你找不到比它更简洁的弹射系统,中间没有能量转化过程,没有多余驱动部件。
第二、液压系统总效率非常低,是目前最低效的能量传递系统之一,大概也就比皮带传动强,它的优势就是出力大而稳定,可以用小功率做出大出力来,前提是不要求工作速度的话。比如国产飞机牵引车就是液压传动。
第三、液压的容积率优势根本无法抵消液压油重量的劣势,这种长度数十米的弹射缸,需要泵动的液压油都几吨重,光这个代价都需要多付出很多功率,这还没提到液压油高速运动时因液体的粘性导致阻力比气体大很多很多倍。
其实蒸汽弹射你也可以算一下的,汽缸直径也就只有30公分左右,双汽缸,然后看一下同等推力,蒸汽弹射的理论输出功率是多少,然后实际输出功率又是多少,对比一下,你就明白液压的劣势是有多大。
占位标签-勿删!!
本人计算的数据是闭门造车,我说过了,我是假设弹射器推力80000kgf,液压系统的容积效率0.7。没有考虑系统的机械效率。如果要提高弹射效率,其实就是提高整个系统的功率,这不冲突,我计算的弹射等待时间是2分钟,如果时间太长,提高功率,就缩短周期,如果多台间隔弹射,其实是可以优化系统降低功率的。如果我假设的推力不变,容积效率不变,只要将功率提高到4mw就可以缩短至1分钟。当然就如上面回帖所述。其实只要1.6mw*2。不过3.2mw。至于机械效率,我是没办法准确估计的,一般来说,如此直接的驱动方式,机械效率不会低于0.8。还有就是,据我所知,液压系统的容积效率远高于气动系统。所以说,单台需要功率4/0.8,大约5mw,达到1分钟一次,误差不算大。除非我估计的800000kgf推力不足。
占位标签-勿删!!
美军标准是45秒一架放飞。另有一个参考是美军航母全速放飞的时候,蒸汽消耗是全舰的三分之一,而尼米兹级的4台汽轮机总功率是194兆瓦,三分之一蒸汽折功率63兆瓦,4台弹射器分摊,每台功率15兆瓦。请注意人家弹射的还是较轻的F18,最大起飞重量28吨。之所以和你的计算有偏差,是因为你没考虑到效率问题,效率是不可能100%的。
福特级主机本来准备使用电驱动,就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电机可用,所以目前还是使用蒸汽轮机直接驱动,且前4艘都是这种设计,而福特级4轴输出功率也只有104兆瓦,可见大型电机难度如何。
总而言之,所谓的液压弹射设计,就是动力端要用天顶星科技造,中间加上脑残的白痴设计浪费掉一大半,然后拿去弹射飞机,倘若使用液压弹射,即便液压油没问题,其输入功率也是现有弹射器的2-3倍才能做同样的事情,液压系统的低效率不需要我多讲吧?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228你好,这里面的数据都是闭门造车,不过你强调的功率问题,其实还是值得商榷的,弹射器真正工作时间虽然只有3秒,但是弹射蓄能时间却有3分钟。也就是说,弹射所要的动力系统功率只有弹射时的1/50,只不过要将3分钟内储存的液压能3秒释放。还有就是那个电磁活塞的问题。无杆气缸的最大问题就是磁力不足,无法带动大负荷。而电磁活塞就能搞定。此处电磁活塞不过是一个超强磁铁而已。真正额动力还是液压系统
占位标签-勿删!!
228你好,这里面的数据都是闭门造车,不过你强调的功率问题,其实还是值得商榷的,弹射器真正工作时间虽然只有3秒,但是弹射蓄能时间却有3分钟。也就是说,弹射所要的动力系统功率只有弹射时的1/50,只不过要将3分钟内储存的液压能3秒释放。还有就是那个电磁活塞的问题。无杆气缸的最大问题就是磁力不足,无法带动大负荷。而电磁活塞就能搞定。此处电磁活塞不过是一个超强磁铁而已。真正额动力还是液压系统
占位标签-勿删!!
你对液压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液压油缸是可以做到非常快的,而且不比气缸慢。就以民用油缸和气缸来说,直径100mm的油缸,可以做到推力25吨时,运行速度30米/s 大约相当于推力25吨,速度108公里/小时。相当于弹射器40%的能力。如果将密封件改造成金属密封件,那么完全可以达到弹射要求。再说,J15的发动机推力不过25吨,如果弹射器可以提供80吨推力,同时运行速度达到250公里以上,刚才大概算了一下。油缸直径不过200mm,而柴油机输入功率不过是需要2000Kw,以上的计算结果前提条件是:
弹射器推力:80,000kgf.
油缸缸径:200mm
液压系统容积效率:0.7
弹射距离:100m
液压系统蓄能时间60s,也即是1分钟
计算结果:油压压力(系统工作压力):22--30MPa
假设系统内泄漏流量为10L/min,系统补偿蓄能器工作范围30--25MPa时,补充体积50L,此时可以维持5分钟以内柴油机处于怠速状态
设计弹射蓄能器(蓄能原件),工作压力范围22-25MPa,可用容积为3.5--4.0m³.
柴油机标准转速(最大功率转速)为1000rpm时,油泵排量为3500--4000ccpr
油泵采用压力补偿性轴向柱塞泵,弹簧调节为22MPa时为变量拐点。
所以,结果是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大约为2000Kw,相当于大约2台99式坦克的发动机功率。
当然以上计算为估算,没有精确。根本用不到你们所说的功率级别,同时还是将弹射器弹力定位80,000kgf大约是飞机6台发动机推力。
以上设计参数是闭门造车,没有核实。
油缸设计难点是电磁耦合能不能提供超过100吨推力的问题。
占位标签-勿删!!
关于美国曾经使用液压弹射器的说法,本人不知道。液压与气动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对于蒸汽弹射器来说,难点也是不少,你比如说高压锅炉,淡水的补充。最致命的的是在高纬度地区,弹射器结冰的问题,估计结冰的缺陷是蒸汽弹射器的死穴。相比较而言,液压弹射器所拥有的优势是蒸汽弹射无法比拟的。你比如说,能源利用率,蒸汽弹射根本与液压弹射不是一个档次的,因为弹射间歇期,锅炉是很难降低功率的,功率提高的时间或者叫响应速度无法与液压使用的柴油机所比拟。柴油机可以在怠速状态下迅速提高到最大功率输出状态。而同时柴油机与电机的响应速度也是不能比拟的。第二个就是战备持久性,因为蒸汽弹射需要大量的淡水,所以每次作战后,必须补充淡水。而作战人员同样需要淡水。反而内燃机或柴油机可以与其他动力单元共用相同油品,减少后勤压力。第三,弹射器缸筒的可靠性,由于液压缸筒以及活塞一直处于液压油的浸泡中,所以摩擦热量的带走以及系统润滑明显处于优势。
关于为什么选择气动弹射而不是液压弹射,首先不知道当年美国人的设计方案。如果采用的是与蒸汽弹射相同的方案,那么蒸汽弹射与液压弹射相比,拥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首先,现在的开槽缸筒的密封问题,蒸汽弹射是允许蒸汽泄露的,毕竟蒸汽泄漏以后冷凝成淡水,在温度较高的时候,对飞行甲板的负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液压油则不同,对飞行甲板来说,很可能威胁到飞机安全,第二来说,液压系统比气动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量密度远高于气动系统。由于开槽密封的承压能力限制,很可能根本无从发挥液压的优势,综合以后反而将液压的劣势更加凸现出来。
如果选择我所构思的电磁无杆油缸。我到没有看出蒸汽弹射比液压弹射有多大的明显的优势。我是指性能上。而可维护性上,液压系统要比蒸汽系统复杂很多,可维护性要差不少。作战使用范围上,液压比蒸汽弹射高很多。对后勤人员的素质要求上,液压系统明显复杂很多。但是实际上,由于液压系统所有活动部件一直处于润滑状态,其可靠性反而要高一些。
关键在于电磁弹射比较机械弹射来说,无论适用范围,可靠性还是能源利用率来说,都有巨大优势,所以我说,如果在我国没有战争需求的情况下,宁肯慢一点,也要把电磁弹射搞定
占位标签-勿删!!
我没有说中国航母使用的是液压弹射器,而是认为现阶段,中国航母开发的弹射器应该是电磁弹射,而不应该在研发蒸汽弹射。主要是电磁弹射器优势太大。更何况很多关键技术已经突破。
再说液压弹射器,所谓弹射器。主要功能是给飞机一个额外的推力,使得飞机能够从0加速到250公里以上的速度,加速时间为3秒左右。只要能够在战机和人员能够承受的加速度的前提下,实现该功能就是实现弹射器的功能。至于工作介质是不是弹性介质并不重要。这一点对不对?
液压弹射器你的理解错误可能与你对液压比了解有关,类比一下,好比是汽车。我在汽车静止的时候,踩离合挂一档。同时猛踩油门,咱忽略掉轮胎打滑,和发动机功率的变化,比如说发动机输入100KW功率,汽车加速初始,其实离合器是在原地打滑,只有部分功率用于推动汽车的前进,而随着汽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输出功率更多用于汽车推进,而不是打滑消耗。是不是正好提供汽车运行速度动力。
液压系统类似,系统初期,采用变量泵系统的前提下,柴油机带动油泵,柴油机输出功率输送给油泵,油泵给液压油增压,给蓄能器提供高压油,当飞机固定的推进系统处于刹车状态静止时,蓄能器开始积蓄高压油,当积蓄到设定压力时,我可以通过一个阀关闭蓄能器的供油,此时变量油泵开始发生变化,提供的压力增加而液压油的流量变少。直到液压系统的系统压力达到溢流阀设定压力,此时油泵提供的液压油从溢流阀流回到油箱。所有的输入功率转化为液压油的热量,加热液压油。这也就是液压系统油温升高的主要热量来源。如果为了节省功率,可以通过增加另外一个蓄能器,当系统压力足够高,达到设定压力时,开启电磁溢流阀,让油泵输出的液压油不经过溢流阀直接流回到油箱,而系统内部液压油泄露所造成的压力损失由蓄能器提供补偿。就可以有效控制油温,此时油泵提供的液压压力非常小,所以消耗能量非常少。如果能够通过自动系统控制柴油机供油量,就能够有效节约燃油。当准备弹射工作做好,首先增加柴油机供油量提高柴油机输出功率,关闭电磁溢流阀,让油泵工作至高压状态。然后开启油缸动作阀门,此时液压泵和补偿蓄能器同时给油缸供油,当然是高压液压油。此时液压油一部分用于推动液压油缸向前运动需要的高压油,一部分通过溢流阀流回到油箱,随着油缸运行速度的提高油泵通过溢流阀流回到油箱的液压油逐渐减少到0,此时关闭补偿蓄能器,同时开启蓄能蓄能器。这是液压泵和蓄能蓄能器同时给油缸供油,此时系统压力低于溢流阀开启压力,所以此时通过溢流阀流回到油箱的液压油是0.全部能量用于提供液压油缸的推进用油。当然随着油缸运行速度的加快,系统内蓄能器能够输出的压力会有所下降,但是只要设计好,能够满足系统用油量和提供足够压力。最终提供250公里时速同时推力达到设定要求。
说起来比较复杂,如果你有液压工程经验的话就能明白我说的话,看来还是的画点图纸才能清楚,看有没有时间。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既然与速度无关,因此我觉得“液压弹射”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液压不能弹射,弹射不靠液压。
我相信液压的推举力,文物古迹那些需要整体平移的建筑,都能被液压举起来,只要系统够大。但是你想弹射,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性。作为航母而言,舰载机的起飞除了自身的动力外,还要依靠具有弹射爆发力的蒸汽弹射系统或者电磁弹射系统协同舰载机自身动力一起作用于飞机起飞。
当然,航母上肯定有不少液压系统。例如航母旁边的机库升降机,有可能就是液压系统的。
我说有可能是液压,就是因为是不是液压系统都还不一定,因为液压没有速度(尤其是油压,油的流动性本来就不如水,速度更慢),作战时需要在最短时间里把飞机从机库升到起飞加班,电动卷扬机比液压也来得快。
占位标签-勿删!!
油缸作为推力装置,其推力的输出与运行速度没有关系,只有当供油系统的供油量不足时,才会出现油缸运行时与静止时推力大幅度变化。也就是说,我可以实现推力1000吨恒推力输出,那与速度没关系。只要蓄能器和油泵机组的输送能力足够是没有问题的。当油泵采用定量系统时,活塞运行速度较低时,多余的液压油会通过溢流阀流回到油箱,并保持系统压力,只不过此时的泵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液压油的热量而已。所以要注意油温问题。假如采用变量泵,那么会随着液压油流量的降低(油缸速度低)时,会提高系统压力,当然是在溢流阀设定压力以下
占位标签-勿删!!
楼主精神可嘉,值得钦佩!
但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得其解,就是液压系统如何解决飞机0-100公里的加速度问题!
我理解的航母的弹射系统,并不仅仅像千斤顶这样的东西推举大质量物体,液压毫无疑问可以同时把若干架飞机推动起来,推几百米也没问题。但需要把这个飞机以加速度的方式弹射出去,哪怕是只弹射一架,那也不是液压系统的优势。
我强调“弹射”,而不是“推举”,是提醒液压系统爱好者,液压并不具备蒸汽这样的爆发力,我相信液压能推起你想得到的物体,但要“弹”出去,假如不考虑舰载机自身动力的话,弹射器也应该能做到0-100公里的加速时间只需要3-4秒,液压系统能做到吗?
以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三种方式来看,蒸汽的爆发力远远大于液态,而水的流动性又远远大于油。所谓爆发力,前提是要被压缩,就压缩倍数而言,气态的压缩倍率最大,而油是最差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油的爆发力是最差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网友发明了自己所谓的液压弹射器。我觉得只要是液压,说推举那没问题,但跟“弹射”就沾不上边了,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误。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