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摩斯电码可以按如下方式改进
都说摩斯电码不安全,现在军事单位只把摩尔电码作为战时应急手段,除此以外基本上不再使用了。但是摩尔电码难道真的沦落为业余爱好者的玩意儿了吗?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各位看看是否现实。
处在空间的电波谁都能收到,这是很多人的看法。发收报文双方秘密的约定一个频率和时间,完成报文通讯。截获和破译则表现为,第三方在搜索不同频段的颠簸,最终在发送方发报文的时候找到这个频率并以此确定这个频率,然后天天守候截获报文并破译,这个套路大家没有问题吧!有问题的请再看一遍梁朝伟演的《听风者》。
在这个套路里面,约定的频率和时间尽管是发送接收双方秘密的约定,但还是可以被第三方找到的。很简单,因为发报文需要时间,第三方只要一个频道一个频道不断的扫描和筛选分析,今天找不到明天总能找到发送方的频率。频率找到了,约定的时间自然就能确定,剩下的就是第三方记录电码后如何破译的问题了。
但是有没有可能让第三方找不到和收不到发送方的频率和电码呢?
我的答案是有!
这个方案倒不是通过什么高科技开辟一个新的频率让第三方找不到,而是在发射机制上做文章。
例如,我们把一段普通需要10分钟时间才能发送完的报文,发送前先编码再通过一个设备压缩到只需要一瞬间,例如压缩到两秒钟甚至一秒钟,然后通过机器发送。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只要双方约定一个时间和频率(时间和频率一开始就是保密的),由于报文被压缩了,发报时间极短,第三方根本就没有机会扫描,自然也无法截获,更谈不上破译了。而接收方因为约定,自然可以在约定的频率和时间上收到报文,然后通过相同的设备解压缩。
实现这一压缩以今天的技术应该不困难,摩斯电码的原理就是滴短答长,三短一长就是滴滴滴答,两长两短就是滴滴答答,由此给文字编码。人工发报时,滴一般保持在半秒,答一般在一秒,这样四码的时间,一个文字或字母就需要好几秒中,一段报文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
压缩电码的原理在于,只区别滴短答长这一区别,如果传统摩尔电码滴一下需要半秒,哒一下需要一秒,那么压缩后则滴一下只需要10ms(毫秒),哒一下只需要20ms,有了这个区别一样可以识别报文。
电报的滴答声音,实际上就是电路的开合状态,因此实现毫秒级的通电开合在现在的科技中丝毫没有压力。
而作为接收方,实际上就是收听,将获得的报文通过声波示波器上波长波短的滴答电码就一目了然了,回报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这个原理。
压缩报文发和收,其目的在于按约定的时间和频率几乎不给第三者搜索和截获的机会。而且,这种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广播电台进行传送。当然,广播电台是固定频率,第三方如果24小时录制该频率依然可以得到发送方的报文,但筛选是需要时间的。紧急关头是可以使用电台来发送。
当然,这种方式依然需加密手段,尽管压缩报文电码时间可以大大减少第三方扫描的概率,但近似为零并不代表就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