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电影里小鬼子拿竹刀冲锋!被打成肉泥!
首先我对《太平洋的奇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总给我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从片名我就感觉是歌颂日本军队的,果不其然,全片人物都活在所谓的“民族精神”中,一个个大义凌然,哪怕是个黑社会都突然间有了“爱国情操”,影片的基调,为天皇战死是一种骄傲,一种信念,通过“玉碎”战来体现武士道精神,即便战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还是要奋勇杀敌,尽自己所有力量,死而后已, 看似还原历史实际上是为军国主义歌功颂德,幸好他是参照“真人真事”要不然就算是在悲壮的日本军歌声中结束我都一点不感到奇怪!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在最后的冲锋中,衣衫褴褛的日本军人,疯狂且带着绝望,有的人拿着枪,有的人拿的是“竹刀”,最后,随着一个日本人拿着“武运长久”的旗帜倒下,标志这场“自杀”冲锋的结束。此时镜头特意放慢了一下,我不知道日语里面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不是和汉语的一样,这个镜头的寓意我理解为,一个通过一系列对外扩张攫取红利的国家就此覆灭--此路不通!战争不是儿戏,运气不会长久,战争终究还是要看实力,实力最终压倒了运气。要说这个镜头很悲壮吗?呵呵,有一点儿,但更多的是咎由自取!
再来说说影片,战争场面拍的不错,很是震撼啊,但后面的剧情发展.....呵呵,在我看来此片的编剧很是矛盾啊。影片的日语名字翻译过来是“外号狐狸的男子”,而我们看看他的实际战绩是什么,为了活命,为了所谓的“信念”在山中窜来窜去,东一枪西一炮杀死几个美军,要说保护百姓更是扯谈,要不是他们,不会死那么多平民!反过来要不是百姓们的“支援”,他们“玩完”的更快!如果不是他们阻碍,老百姓早被美军收容了。还有那女护士,既恨日军也恨美军,我开始以为她是一个“反战”代表,后来发现,她的出场明显就是为了制造“戏剧矛盾”而带动剧情发展。还有那个美军上尉,表现可以用“糟糕透顶”来形容,感情用事,指挥无方,判断失准,还要摆出一副“日本通”的样子来(那场枪战没打死他,真是“幸运”啊!距离那么近)。美军如果真用这种“二货”指挥打仗,我真怀疑二战史恐怕要改写了。
此片编剧真是煞费苦心啊!给人的感觉是连美军都“佩服”这群敌人,同情的色彩很是浓厚啊!其它配角,除了唐泽寿明扮演的“黑社会”是个亮点外,也都没好到哪里去,在他们“齐心合力”之下,使得整部片充满了“伪善”的色彩,一场在历史上极其残酷“塞班岛战役”硬是被描绘成了情意缠绵的传奇篇章!?这与我看到的反映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纪录片“相距甚远”!此片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我有机会一定要“拜读”一下原著!
我给这部影片的定义为“向军国主义致敬,给美国主子示好”片名应该改成《太平洋的“美日”奇迹》 影片拍成这样,编剧是既想描述自己人的英勇、顽强、不屈,同时又不想过分刺激美国人所致!于是乎我们通过电影看到了一群“互相欣赏”的“敌人”,在那个叫“塞班岛的地方”,因为”不可抗的原因“,打了一仗。有时候看看这样的影片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并时刻提醒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危险的邻居!最后,此文仅代表我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写得不好之处,还望各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