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朱可夫:人海战术下堆出来的常胜将军
共 3074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朱可夫:人海战术下堆出来的常胜将军
共 30742 个阅读者
”
俄国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人海战术去取得胜利外,很少有其他战术。如著名的朱可夫元帅,他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在兵力较敌军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俄国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如叶廖缅科元帅在点评“常胜将军”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的特点时称:他必须要有比敌人多 5 到 6 倍的兵力,否则就不会战斗。战争结束后俄国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比如在官方历史中几乎见不到“火星作战”的记载。因此很少有人知道,朱可夫军事生涯里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1942年春天,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发动代号“火星”的作战计划,进行战略反攻。参战部队两个方面军,总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 辆,战机1100架。“火星”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利用人数优势进行正面强攻。但最终“火星”作战以惨败告终:俄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 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俄军参战坦克的总和),大炮 1100门。而德军的伤亡在4万人左右。德军第9集团军12月15日的战报,算是对朱可夫“火星”作战的盖棺定论:敌军统帅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的防线。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不会随机应变。
俄军会打仗吗?
俄军会打仗吗?俄军与德军不成比例的人员伤亡数字除了解释为苏德双方极为悬殊的作战能力差距之外,几乎不可能存在其他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换言之,与训练有素的德军相比,俄军基本上不太会打仗,至少在苏德战争时期大体上是如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苏德战争爆发时交战双方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情况。根据索科洛夫的记载,在1941年6月前,仅坦克一项,红军的装备总量就达到了25000多辆,其中有约14000辆部署在面对德国势力范围的西部边境军区。同时,索科洛夫在其《二战秘密档案》的第二章“虽胜犹败: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中还提供了如下数据:
“俄国空军大约有作战飞机19000架,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几乎有11000架。有3719架新式飞机(其中主要是战斗机)性能至少与德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M-109不相上下。而6月22日前德国部署在东线的M-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俄国的总共也只有1830架作战飞机。300架芬兰飞机、400架罗马尼亚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炮兵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俄国一方——60000门大炮对付德军的43000门大炮。”
接着,索科洛夫进一步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数据:
“俄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1941年6月22日前夕,俄国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了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了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俄国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俄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要知道,当时俄军还向西部边境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到6月22日时,其中16个师已经到达西部边境军区,使得俄军人数扩大了202000人,大炮增加了2746门,坦克增加了1763辆——相应地,俄军总人数达到430万人,大炮迫击炮达59787门,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俄国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俄国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要知道德国人在东线只有不超过3650辆的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还包括230辆不带炮弹装置的指挥车。”
需要指出的是,在索科洛夫提供的数据中有关德军在东线的坦克数字中就还包括了突击火炮,也就是说,如果严格计算坦克的数量,则德军甚至还达不到3650辆的规模。英国著名战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和艾伯特·西顿提供的德军坦克数字,分别是3550辆和3300辆。因此,大致上可以肯定:1941年6月德军侵苏时投入的坦克总数量应在3300辆到3550辆之间。与俄军惊人的坦克规模相对应,平均每一辆越过俄国边界的德军坦克都要面对4到5辆敌军坦克的阻击。
现在读一读索科洛夫对于俄军战斗实力的评价吧:
“
不知为什么人们习惯上认为,俄军只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战斗素质较低,实际上,甚至在德军突然袭击的影响消失后,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
……
甚至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
[
也就是整个欧洲战事接近尾声
]
时,尽管俄军在人员数量和战斗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术优势,即善于作战的优势,仍属于德国。
……
我们直到战争最后几个星期也没能够学会作战。同时还总是忙忙碌碌的,巴望着胜利快些到来,不惜用俄军战士成千上万的尸体铺就胜利之路。
”
(
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索科洛夫列举了一些生动的战斗事例,这里不妨整理如下:
(1)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
在这场战斗中,俄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与其对阵的德军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只有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当战役结束时,德军共有5辆坦克被毁,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受损,而俄军竟然有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被毁,另有约400辆受伤。俄军与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的损失比例竟超过了12:1。
(2)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俄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进攻,结果,俄军营长在进攻中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和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最后那支原有700多人的俄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一个机枪手竟然已经疯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俄军尸体。
(3)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作战中,在1941年12月17日至19日期间,俄军西部方面军仅一个第323师的阵亡和失踪人数就达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565人。而在同年12月11日至31日间,整个德军东部集团军全部的所有150多个师平均每天的阵亡和失踪总人数也不过就是686人。索科洛夫为此感叹道:
“
这简直令人震惊,我们一个师的伤亡竟然相当于德国
150
个师的伤亡,
……
可见,我们的死亡人数有时是德军的
100
多倍
。”(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4)1942年,在向勒热夫登陆场里亚宾克村旁的一座高地发起进攻时,俄军在一次进攻中就牺牲了800人,而德军只损失了17人。
(5)1941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率第58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城下参与莫斯科保卫战,结果,这个师在战斗中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坦克和三分之一的人员,而这个师却几乎没有给德军造成什么损失。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还组织了第17和第44两个骑兵师向德军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
(6)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
“
开始冲锋了。
[
我们
]
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营长拼命地喊着:
‘
冲啊!
……
去你妈的!冲啊!
……
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
’
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
……
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
‘
黑色的农村步兵
’
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
”
(7)一位俄军惩戒营的营长记载说,有两个俄国军营参加了一次十分钟的袭击战,结果,总数为306人的惩戒营最终只剩下了7人。
苏德战争中类似的战例当然远不仅是上面列举的这些,可用不胜枚举来形容。所以索科洛夫援引德国人的话说:
“
在俄国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就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俄国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俄国人被击毙。
”
(
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从这些生动的记述看,俄军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的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着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基本上都是战斗性质的,没有包括大的战役,有关重大战役中苏德的伤亡情况我想在另文中叙述。
索科洛夫在其著作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论点:
“
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的生命为代价去取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俄国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
。”(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对于俄军的高级统帅们的指挥才能,索科洛夫同样是大不以为然的,譬如对于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朱可夫元帅,他就引述了另一位
俄国元帅叶廖缅科(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 ,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 Еременко1892-1970
)对朱可夫的评价:
“
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
5
到
6
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
(
士兵
)
鲜血换来的。
”
(见《二战秘秘档案》第二章)
不仅如此,索科洛夫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多数俄军的指挥官都是象朱可夫那样去指挥战斗的。对于这样的认定,我想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反驳,因为事实是明摆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几乎无法找到俄军在没有数量优势的前提下战胜过德军的战例。而恰恰相反的是,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制造了为数众多的以少胜多、以弱势军力重创优势俄军的战役、战例。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它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倘若俄军的指挥员们普遍具有良好的战术战役指挥能力,则二战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不成比例、近似荒谬的伤亡数字就不可能产生。
除了指挥官的素质低下(这造成了部队战术能力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也是造成俄军巨大伤亡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楚江夕落 在第11楼的发言: 索科洛夫是人还是鬼? 朱可夫从士兵出生,当连长的时候100多人被2000哥萨克骑兵包围,他打退了敌人7次进攻,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莫斯科保卫战,他接手西方面军的时候,西方面军已经失败,只剩下9万人,德军180万人,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整个苏德战场,苏联军队的人数只有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才超过了德军,战前苏联军队确实很多,但是100万防御远东日本,200万军队防御土耳其,用在苏德战场的兵力就非常少了,还一次次打败德军。搞人海的是德军,而不是苏联,否则苏联发展那么多炮兵和火箭炮兵干嘛? |
是啊,连西方都对朱可夫推崇备至,胜利象征这个绰号可不是本国人民给起的,一看这种文章就是专业黑的
占位标签-勿删!!
同意楼上说法,简直就是断章取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那儿瞎说八道。
反驳你两点:
1.火星战役不是单纯的发动战略反击,而是因为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去白热化阶段,为了减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特别是62集团军(即后来的近卫第8集团军,直接负责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压力,防止德军从莫斯科近郊前线抽调部队前往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因此朱可夫不得不在准备不足且已被敌军得知进攻意图和方向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但却极大地减轻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压力,因此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2.1941年6月,苏联在边境线上和靠近边境线的地方部署了243万陆军(同期德军及其盟军有380万),但其兵员是紧急扩编而成;又因为大清洗的缘故使红军指挥员素质大幅度下降,因此苏军兵力对德军并不占优势。而且苏军编成内的坦克(多为T-26、T-28、T-35、BT-7坦克)、飞机(多为I-15、I-16、I-153)等技术兵器大多落后且不能使用,配给他们的汽车、拖拉机严重不足,使用者经验严重不足,对面的德军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已经实现了所有装备摩托化,这怎么能比啊!战线后方交通不畅、补给不利等更是影响了部队的训练、调动。
唉!谁敢说苏军垃圾,谁敢说苏军将领指挥素质低下!
占位标签-勿删!!
索科洛夫是人还是鬼?
朱可夫从士兵出生,当连长的时候100多人被2000哥萨克骑兵包围,他打退了敌人7次进攻,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莫斯科保卫战,他接手西方面军的时候,西方面军已经失败,只剩下9万人,德军180万人,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整个苏德战场,苏联军队的人数只有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才超过了德军,战前苏联军队确实很多,但是100万防御远东日本,200万军队防御土耳其,用在苏德战场的兵力就非常少了,还一次次打败德军。搞人海的是德军,而不是苏联,否则苏联发展那么多炮兵和火箭炮兵干嘛?
占位标签-勿删!!
是一个相对比较浅的人海战术的元帅,
例如提前进攻,开着探照灯,。。。。。聪明之举
就是硬碰硬的作战,都是个死拼,德国死的人少吗?怎么不提人海?
以下是引用阿德里安二世 在第1楼的发言: ” 俄国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人海战术去取得胜利外,很少有其他战术。如著名的朱可夫元帅,他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在兵力较敌军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俄国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如叶廖缅科元帅在点评“常胜将军”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的特点时称:他必须要有比敌人多 5 到 6 倍的兵力,否则就不会战斗。战争结束后俄国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比如在官方历史中几乎见不到“火星作战”的记载。因此...... |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一丁又一下 在第10楼的发言: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投入180万,为此苏军反击的兵力是900万以上?你当苏联人是英雄无敌里的鬼族,越杀越多?地里的韭菜,割掉一茬马上又能长出一茬来? |
苏联在1941年时有1.7亿人口,除掉沦陷在德国占领区以外的仍旧有1个亿以上的人口。而同时的德国(包括吞并的奥地利)只有8000万人口。你不要说那些被德国占领的捷克和法国之类的:这类的国家人口基本上是出工不出力的。至于意大利完全是欧洲战场上的病夫,不值得一提。
俄国人确实布置了兵力对付日本和土耳其,但两线作战的德国人分散兵力进行防御、作战和维持占领区秩序的却会比俄国更多。
德国常备军最高峰只有800万,真正用到东线与俄国作战的一直没有超过600万。反观俄国:最高峰时其作战部队有1200万投入到东线。所以在兵力总数上俄国人一直是德国人的2倍左右。
打个比方:如果德国阵亡了600万军人,那么其军队基本上不存在了;而俄国人阵亡了600万的,仍旧还有600万军队,这尚存的600万俄军仍旧是一支可观的军事力量。
由于苏联辽阔的国土和冬季寒冷的气候阻滞了德军闪电战的发挥,使得德军闪电战术如泥牛入海。
如果德无法用闪电战打败俄国人的话,那么两者只能拼后继的力量,而拼后继的力量对德国尤其不利:因为俄国的人力、物力与包括外交在内的国际环境远优于德国。所以德国只能在闪电战不能得手的情况之下与俄国人在长时间地拼内力,最后的结果德国只有力尽人亡。
占位标签-勿删!!
蒙哥马利在北非击败隆美尔倒是人海战术的优势 作祟
二战中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战例 都是法西斯国家军队创造的 例如德军在北非进行的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后期的阿登反击 日军太平洋战争初期 在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以少量兵力消灭 多余自己兵力三分之一的美英军队
诺曼底登陆 盟军在兵力 武器 飞机 坦克 火炮对比 上 数倍 数十倍 甚至上百倍由于德军 尤其是空中力量 盟军有上万架飞机 德军只有100架 100倍的差距哦
苏联库尔斯克会战 苏军军力处于劣势 但是因为情报工作做得好 苏军可以集中兵力 在德军发起进攻前 提前对德军发起进攻 打破德军作战计划 且数次得手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贫嘴夫 在第16楼的发言:
朱可夫只是斯大林的 消防救火员而已 等到起没有用后 就兔死狗烹了 |
能得善终,比起十大元帅算是不错了。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三星巴顿 在第3楼的发言: 同意楼上说法,简直就是断章取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那儿瞎说八道。 反驳你两点: 1.火星战役不是单纯的发动战略反击,而是因为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去白热化阶段,为了减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特别是62集团军(即后来的近卫第8集团军,直接负责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压力,防止德军从莫斯科近郊前线抽调部队前往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因此朱可夫不得不在准备不足且已被敌军得知进攻意图和方向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但却极大地减轻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压力,因此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2.1941年6...... |
朱可夫只是斯大林的 消防救火员而已 等到起没有用后 就兔死狗烹了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楚江夕落 在第11楼的发言: 索科洛夫是人还是鬼? 朱可夫从士兵出生,当连长的时候100多人被2000哥萨克骑兵包围,他打退了敌人7次进攻,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莫斯科保卫战,他接手西方面军的时候,西方面军已经失败,只剩下9万人,德军180万人,你认为谁在人海战术? 整个苏德战场,苏联军队的人数只有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才超过了德军,战前苏联军队确实很多,但是100万防御远东日本,200万军队防御土耳其,用在苏德战场的兵力就非常少了,还一次次打败德军。搞人海的是德军,而不是苏联,否则苏联发展那么多炮兵和火箭炮兵干嘛? |
是啊,连西方都对朱可夫推崇备至,胜利象征这个绰号可不是本国人民给起的,一看这种文章就是专业黑的
占位标签-勿删!!
以下是引用三星巴顿 在第3楼的发言: 同意楼上说法,简直就是断章取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那儿瞎说八道。 反驳你两点: 1.火星战役不是单纯的发动战略反击,而是因为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去白热化阶段,为了减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特别是62集团军(即后来的近卫第8集团军,直接负责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压力,防止德军从莫斯科近郊前线抽调部队前往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因此朱可夫不得不在准备不足且已被敌军得知进攻意图和方向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但却极大地减轻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压力,因此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2.1941年6...... |
觉得楼主纯粹吃饱了撑得来秀自己的无知的哥们,让我看看你们有多少
占位标签-勿删!!
同意楼上说法,简直就是断章取义。不了解实际情况,在那儿瞎说八道。
反驳你两点:
1.火星战役不是单纯的发动战略反击,而是因为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进去白热化阶段,为了减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特别是62集团军(即后来的近卫第8集团军,直接负责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压力,防止德军从莫斯科近郊前线抽调部队前往支援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因此朱可夫不得不在准备不足且已被敌军得知进攻意图和方向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但却极大地减轻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压力,因此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2.1941年6月,苏联在边境线上和靠近边境线的地方部署了243万陆军(同期德军及其盟军有380万),但其兵员是紧急扩编而成;又因为大清洗的缘故使红军指挥员素质大幅度下降,因此苏军兵力对德军并不占优势。而且苏军编成内的坦克(多为T-26、T-28、T-35、BT-7坦克)、飞机(多为I-15、I-16、I-153)等技术兵器大多落后且不能使用,配给他们的汽车、拖拉机严重不足,使用者经验严重不足,对面的德军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已经实现了所有装备摩托化,这怎么能比啊!战线后方交通不畅、补给不利等更是影响了部队的训练、调动。
唉!谁敢说苏军垃圾,谁敢说苏军将领指挥素质低下!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