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转)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重?历史终究会记住“唐生智”其名
共 834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转)南京保卫战,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重?历史终究会记住“唐生智”其名
共 834 个阅读者
私房大历史
南京保卫战输得那么惨,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叫唐生智。
时至今日,抗战前期的南京保卫战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想起时心都会隐隐作痛。它是一场悲剧,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军人是有血性的,他们抗击日寇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值得歌颂。
但当时的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在淞沪战役中的国军惨败之后,不得不承认,近在咫尺的南京被日军占领只是个时间问题。
淞沪战役国军全部精锐都压上了,但还是被打得溃不成军,残酷的现实表明,只靠爱国热情无法取胜,武器和人心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凭当时国军的装备,派拿破仑和麦克阿瑟过来也无法守住南京,至于人心,刚从淞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军队,人心崩散,更是一溃千里。
所以说,南京就不该死守。
到底是50万南京市民的生命重要,还是国民政府的面子重要,这是个人性的问题,更是个大是大非问题。
1937年11月,委员长连续三天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守卫问题。说实话,委员长也知道南京守不住,是守是丢他心里也在打鼓。
1937年11月17日,委员长在日记中写道:"本日为南京固守与放弃问题踌躇再四"。
但他是一国元首,是死要面子的,国际观瞻至为重要,人民生命、士兵性命是相对次要的,他觉得自己手下的将领也会顺从自己的心思,主张死守南京,哪怕血战后再放弃。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绝大多数国军将领建议主动放弃南京。
其实历史早已证明,南京是个绝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北面又有长江,连退路都没有。
李宗仁就坚决主张放弃南京,他的理由是淞沪战役刚结束不久,国军士气极度低落,又没有充足的战略物资,死守只是做无谓牺牲,主动放弃相比战败放弃,更没面子,更打击士气。
其他国军将领的立场跟李宗仁大体一致。
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的态度是和稀泥,既照顾委员长面子,又保存国军实力:"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 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就在委员长犹豫不决的时候,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警卫执行部主任唐生智突然站起来慷慨陈词: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委员长听了喜出望外,立即任命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唐生智也大义也发出豪言壮语:"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当一个口头上的鹰派容易,当一个审时度势,为整体利益考虑的鸽派却非常难,崇祯末年的教训至今令人痛惜。
鹰派就算是误国误民,往往也能流芳百世;鸽派就是拯救众生,有利社稷,下场也非常凄惨,就是人人唾骂的投降派。
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因为爱国者唐生智的出现上演了。
那么唐生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如何?
首先,力排众议、挺身而出要死守南京的唐生智并不是力挽狂澜的大将,人品和个人能力都乏善可陈。
唐生智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但他本人却反复无常,也是一个投机者。
1926年到1929年间,唐生智多次倒戈,从吴佩孚到汪精卫,再到蒋氏,后来担任第5路军总指挥。
1929年12月,拿到蒋氏120万元巨款,还被任命为代理陆海空军总司令的唐生智,又联合汪精卫、阎锡山、石友三等再次倒戈反蒋。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将军,在此刻出面,发誓要死守南京,国民党将领们都心知肚明,大家都并不看好他,李宗仁更是当面讥讽。
退一万步讲,即使唐生智迷途知返,要为国效忠,个人能力也不容高估。
唐生智长期从1931年就等于退居二线,担任虚职,没有在军队中工作过,不熟悉战场形势,更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
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描写唐生智:
"如此严重之守城工作,其体力似不胜任。予今日两次用电话与商南京市民救济事宜,彼均在就寝(睡觉),从可想见。"
工作时间钻被窝,唐生智怎么能在危难之处显身手?
白崇禧则回忆说:
"唐生智自告奋勇担任南京防守之重责,委员长令我协助唐侦察南京城内外之地形。时值冬令,白雪飘飞,唐率领参谋人员,我亦与唐同坐汽车先至城外汤山、栖霞、乌龙炮台、秣陵等地视察阵地;翌日继续巡视城内之蒋山、雨花台、天堡城等地。两天之视察,我发现唐之身体衰弱不堪,身着重裘,至平地,犹可下车看看;爬高山,便托我代为侦察。寒风白雪之中,我见他虚弱之身体,不禁为南京防守之担心,为他自己担心。"
果然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后。唐生智还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运筹帷幄于被窝之中,根本就不上前线视察。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程奎朗看到,"唐生智在围城战斗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从身背大温水瓶,手捧小茶壶和三炮台随侍左右,每几分钟用热毛巾敷脸,品香茗,香烟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样子颇为镇定安祥。"
与唐生智的"悠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城外的战士们,在跟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但大量中国伤兵却得不到救治。
美国记者德丁在南京发出的报道描述南京的惨象:
"自从日军攻城,南京就呈现出可怕的景象。中国方面收治伤兵的设施悲剧性地不足,早在一周之前在大街上就经常见到伤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乞求得到医治。"
而唐生智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是装聋作哑,躲在家里抽烟、喝茶。
军人是勇敢的,15万国军将士们在南京城外浴血奋战付出惨重伤亡后。
12月9日,日军大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从下午4 时暂停对南京的攻击,这是唐生智唯一的一次机会,当时唐生智硬抗住了。
唐生智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
唐生智还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命令各部队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收缴,并命令部分军队负责把守江岸挹江门,堵死了大家的退路,发誓要将与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将军怎么办,莫非他也要"共亡"?
答案是:不会。
唐生智在下达拼死守卫南京命令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私下的紧急命令,不过这道命令是不可告人的,那就是命令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周斓,在南京长江边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货轮,以备不时之需。
在唐生智看来,自己是司令官,共存亡的应该是下属,哪有将与军共存亡的道理,自己能活命就行,至于十几万国军,和50万南京百姓的死活,对不起了。
12月12日,在宣布撤退命令之后,守卫南京的最高统帅唐生智身先士卒,北渡长江逃命去了。
唐生智下令撤退,很多部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包括负责守卫南京浦口的第1军,和守卫挹江门的第36师。他们就是督战队,对撤退者格杀勿论。
于是,奇葩一幕发生了。大批撤退的国军部队与守卫江门的国军,开始一场血战。
幸存者回忆说:"人人争渡,任意鸣枪。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因争夺船只,互相开枪毙伤者有之;将船击毁者亦有之","遥闻隔江嚎恸之惨,惟有相向唏嘘,默然泪下也。"
南京保卫战,守城的国军是悲壮的,他们的壮举永垂史册。
可是,谁该为这一幕人间惨剧负责?
答案的其中之一,是“唐生智”这个名字。
此新闻由一点资讯提供
占位标签-勿删!!
我觉得这个应该分开评论
毕竟我们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我们只能推断
首先,保卫南京,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是当时是首都,是一个国家的脸面,而且还有某祖坟在,不抵抗是不可能的。
其次,知道打不过,所以只能是象征性的抵抗一下最好,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大规模进行抵抗,因为南京的位置就造就了他根本不适合作为对抗日本的主战场
而且最重要一点,必须先撤离老百姓,最后留一些主动要求抵抗的部队,和日军战到最后一兵一卒
这样成全了这些英雄,也成全了中国的脸面。
最重要的是,也让日本人知道我们抵抗的决心和凝聚力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