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从野炮打飞机到火箭炮跨海峡,访问解放军炮兵传奇 下
共 134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从野炮打飞机到火箭炮跨海峡,访问解放军炮兵传奇 下
共 1342 个阅读者
来源:观察者网
换装后,他们随同14团奉命加入10兵团建制,一路前往福建沿海,加入第29军、31军,参加了解放厦门之战,在此期间,他们配属于29军参加作战。进攻厦门是一次渡海作战,国民党军使用装载汽油的驳船作为障碍物,企图在解放军涉水时放出并点燃汽油造成杀伤和阻滞我军。
在这场战斗中,于休连长亲自指挥一门105毫米榴弹炮进行射击,首发命中,造成汽油船起火燃烧,之后又连发三炮命中目标,目标顿时沉入水底,为后续我军步兵进攻扫清了障碍。
此后在登陆战斗中,两人指挥的炮兵连发射了200多发炮弹支援登陆作战,有的炮身都已经发红。
这场解放厦门之后,两人迎来了一场对于我军相当惨痛的失利,就是登陆金门作战。
老人的回忆文章里没有涉及到这场战斗中他们的经历,但保句老人提到了一件小故事,就是在金门登陆之战的前夜,与他一起离开家乡参加革命的一位同乡,负责组织船工运载部队渡海,两人一起抽烟谈话,交流了近况。但当时他们都没想到,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相遇。
金门失利后,炮一连接到的任务是前往小嶝岛配合步兵设防。
此后的一段时间,经过后续的审查,发现了当时煽动哗变的骨干分子,在审讯期间,其中一人还跳海逃跑,后被我军侦察员抓回。
这次粉碎叛乱事件,也让于连长又一次荣立二等功。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件轶事,就是两人在审讯其中一名骨干分子时,将犯人吊起来用皮带抽,违反了纪律,·保句老人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团领导说:”吊打犯人是极其错误的,于休有错误,保句神威指导员支部书记,不阻止吊打还和连长同流合污……事后团党委决定吸取教训,免于处罚。“
今天看来,这段故事,就颇有点“李云龙”和指导员的味儿了……
空前残酷的朝鲜战争
接下来大家都知道,时间已经到了1950年——作为26军炮兵团的部队,于休和保句也来到了朝鲜。
据保句老人的回忆,在他们离开厦门时,已经知道要去朝鲜,部队配发了棉衣,但是却是按照南方的标准的棉衣。但在经过沈阳时,部分部队获得了正经的冬装,只有营以上的指挥员配发了狗皮大衣。
比较幸运的是,他们作为“宝贝疙瘩”的炮兵,获得了比较厚实的冬装。
而老人的这段回忆,也和我军军史关于9兵团入朝时冬衣配发情况互相映证——那是一个朝鲜半岛也罕见的寒冷冬季,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即将和美国的“军中之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迎头相撞。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26军作为九兵团的第二梯队部队,在第二次战役中,由于冻伤、美军空袭导致损失惨重,以及战役部署态势等因素,最后只在战役扫尾阶段,解体伤亡更严重的20军,对正拼命逃窜的美军进行了追击,最后攻入元山。
这或许也是两位老人都没有在回忆文章里多谈这次战役的主要原因。
在笔者询问保句老人朝鲜战场经历的时候,他表示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沉默许久,还是谈起了他们遭遇空袭的情况,“朝鲜战场的残酷是和国内战场根本不能比的,美国人的飞机贴着地皮飞。我们当时10匹马拖着的大炮没法隐蔽,被他们打中,马都死了,有的战士被弹片从肩膀这里劈成两半,太惨了。之后大炮虽然还完好,但是我们尝试用一个排去拖,还是拖不动,最后我们只能破坏了上面的关键部件,把大炮丢到路边了。”
在经过一路艰难行军后,失去了大炮的14团终于还是来到了这段艰难征程的终点,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望着被美军用炮击炸成一堆焦土的元山,我们现在只能想象,本文两位主角当时的心情了。
毕竟,我军在长津湖的血战中,给了不可一世的美军迎头痛击,歼灭北极熊团,把陆战一师打得丢盔弃甲,但可惜由于伤亡过于惨重且几乎完全失去炮兵火力,几乎完全只有靠步兵轻武器作战,已经无力围歼美军。今天网上大家经常戏称我军有“火力不足恐惧症”,那么究其根源,可能就在于朝鲜战争这段鲜血凝成的沉重记忆。
前几年美国老兵协会拍摄了一部反映长津湖之战印象的动画,其中十来岁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黑暗的雪地森林里,面对着一群犹如黑暗中魔鬼和怪物一般的志愿军的进攻。在惊慌失措之际,他与一个“魔鬼”迎面相遇,火光闪过,黑暗中的魔鬼是一个面黄肌瘦,被寒冷和饥饿折磨得快要倒下的十几岁的年轻中国士兵,惊愕一下后,两人拔枪对射,画面又恢复了黑暗。
虽然美国人难免把自己美化一番,但影片中表现的美军的恐慌情绪还是真实的,黑夜中那些看不清面孔的血肉之躯,硬是冒着他们的猛烈火力,把他们一个个击毙在散兵坑里,打得他们惊慌逃窜——什么军中之军,什么永远忠诚,都灰飞烟灭,那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军队面前永远心存忌惮。
在了解志愿军和美军当时的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之后,相信没有人会觉得陆战队第一师史密斯师长那句:“我们不是撤退,我们只是向后进攻”是什么“豪言壮语”了。
尽管如此,对于亲历者而言,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保句老人最后只用“残酷”二字来形容这场战役了,或许这确实是对于这场战役,最好的形容词。
据保句老人回忆,之后一直到1951年,他们都在元山,负责海岸防守,但美军的轰炸封锁之下,真正能获得的兵员和物资补给非常有限,他们的火炮也相当长时间没有补充。
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保指导员终于病倒了,口吐鲜血,高烧三天三夜,被诊断为副伤寒合并回归热,卫生队表示这可能是美军的细菌战的结果,应该尽快送回后方医治。
然而当时的我军伤员后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火车沿途会遭到美军的追炸,只能夜间行驶,而更不用说,在上火车之前,还有一段需要由朝鲜担架队抬着后送的路程,这段路程比火车更不让于连长放心,毕竟这是和他亲如手足,合作多年的伙伴。
最后,他向上级请示,派自己的警卫员,携带武器护送指导员,一路回国。临行前,保句老人回忆中写道:“捧着自己的家庭相册、纪念册和家里的通信地址,交给于休,并说:‘若我出了问题,请你把这些东西寄到我家中。’,他接过东西,激动地握着我的首说:‘放心放心我一定照办’。”
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归途,保句回到国内,得到上海医疗队救治,花了半年时间才恢复健康。
而另一边,据于休老人的亲属回忆,在送走指导员后,于连长又继续参加作战并打过三八线,最后还在上甘岭进行了作战。
但可惜于休老人现在已经因为疾病原因,很难与我们对话了。不过据我们的查询,这应该是26军在第四次战役中的事情了。
1951年1月,朝鲜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在我军的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夺回汉城后,已经掌握我军“礼拜攻势”弱点的李奇微指挥美军主动反扑,由此开始了朝鲜战争的第四次战役。
1951年2月7日,二十六军奉命连续八个夜行军由永兴急进至议政府,抱川、涟川地区,当面之敌是美军第三、第二十五师、二十四师之第五团、空降兵一八七团、土耳其旅、英军第二十七旅两个营共3万余人。配置重炮400门,坦克300多辆。二十六军的任务是:在正面40公里,纵深55公里的地域内,阻击至3月底。最后坚守“三八”线以北之葛末面、高台山一线。依此,军指挥部决定构筑四层防御阵地。
1951年5月底,26军进至五圣山、平康、金化一线,坚守阵地近11个月,先后进行了鸡雄山防御战,西方山、斗流峰争夺战等大小战斗565次,毙伤俘敌20000多人。出色的完成了志司交给的任务。1952年4月,26军将阵地移交给前来接防的志愿军第15军,撤出战斗。6月,26军奉命回国。
也就是说,于休老人在朝鲜期间,确实是登上了上甘岭,也就是五圣山阵地。
1951年4月3日下午,美军两个步兵营……迂回到我们炮阵地左后方1500米左右的山坡上,向我方阵地发起攻击……我们炮阵地又分散,炮与炮之间(这里我猜测可能是他们之前破坏后一度放弃的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有一公里,……隐蔽在工事里无法向后射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副排长王永康说:“……不管敌人狂轰滥炸,把炮拉出来打!”,接着他下令将炮拉出工事,仅用8分钟完成射击准备,以直接瞄准向敌人最密集的人群开炮。这样连续向敌人发射炮弹18发,击毙敌人90余人,有力支援了步兵坚守阵地。
战后一连三炮被志愿军26军授予“首战光荣炮”光荣称号,副排长王永康被26军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从这一小段故事,也可以看出在三八线上的这段战斗是有多么的艰难。
从75野炮,到800毫米战术导弹
之后的事情呢,于营长回国后,保指导员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于营长,后来两人结为连理,而这两位老搭档也成了亲戚,并继续作为营长和教导员,一起搭档指挥已经演变为华东军区炮兵9师14团三营的部队。
回国后,两人分别到南京和沈阳的军事院校深造,毕业后,他们回到福建前线。
此时部队已经换装了苏制122毫米榴弹炮,也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国产54式122榴的原型M-30榴弹炮。
这年的9月10日,侦察发现,国民党军正在小金门上林西北树林后面的一个小山坡上,修筑炮兵工事,4门火炮。于是上级随即命令于营长挥的三营开火射击,经过数小时的猛烈射击,该营9连发射98发,消灭了蒋军这一个连,而其他部队也开炮数百发,压制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
这次痛快歼灭国民党军一个炮兵连的事迹也在当时登上了新华社的报道。
这场战斗,也是这两位老人回忆中战火纷飞岁月的尾声了。
1962年,保句授衔少校,于休授衔中校。
但不久,于休因为家庭出身原因,在当时的政治运动大环境之下,转业离开部队。
那么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当年的华东军区炮兵9师的后来发展,该部队几经改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今天成为我东部战区某远程火箭炮旅。
这支部队今天所使用的,就是在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的PHL-191模块化火箭炮系统。
这种新型火箭炮采用了模块化箱式发射器,可以使用300毫米、370毫米和新型的战术弹道导弹。
老英雄当年在金门的遗憾,今天我们英雄的炮兵部队将可以为他们弥补——300毫米远程火箭弹的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150公里以上,可以从福建沿海地区,覆盖台湾西部沿海部分区域,包括新竹空军基地。由于这种火箭弹采用精确制导技术,一个连的齐射就足以让这个驻扎有台军一个联队的空军基地陷入瘫痪,乃至溃灭的状态。而370毫米火箭弹的射程更大,在执行对台湾西部地区(其实只有东南一小块区域超出射程)目标打击任务的时候,可以部署在更靠后的区域,增加了安全性和灵活性。
而最新的战术导弹,采用了全程大气层内弹道飞行,光学末制导技术,命中精度和火箭军的东风导弹相当,射程更是可以覆盖台湾全岛。相当于让陆军集团军部队获得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小火箭军”,在登陆行动前火力准备和登陆后推进作战过程中,可以对敌各种关键节点,例如部队集结点,指挥通信设施,交通枢纽,军事基地,防空阵地……进行“点穴”式打击,直接拔除对部队威胁最大的点状关键目标。
好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从75毫米野炮打飞机,到800毫米导弹毁机场——一段解放军炮兵的传奇。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