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原创]蒋校长:让你给中国挖坑,这下傻了吧,哈哈哈哈哈
共 1648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原创]蒋校长:让你给中国挖坑,这下傻了吧,哈哈哈哈哈
共 16482 个阅读者
上回文章《霉国,真够坏的》咱跟大伙聊了聊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在第三产业中的不同,有铁友说,这也就是划分产业不同,西方经济学其实也有“生产性服务业”,划入第三产业,你这就是叫个“第二产业+”罢了,不见新意。既然如此,那咱就再聊一下。
其实第三产业的划分法历史也并不久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英国人提出,二战后被应用于经济统计。
那么服务业的概念是什么?解释起来林林总总,概括为一句话:服务业提供的不是物资财富,是满足人们除物质之外的精神要求。比如产业资本提供实物商品,而仓库、物流不产生实物商品,只为实物商品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服务”;而姚明提供体育产品、王菲提供音乐产品等等,他们都是财富创造者。
不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实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它扩大为:其他产业的利润都是工业产业资本利润的让渡。由于工业产业资本效率的极大提高,可以支撑更多的人进入精神产品的生产,比如上面提到的姚明王菲。
可是这里不严谨的地方是,同是服务业,一部分产业是工业离不开的,也就是参与物质财富生产的,我们称作生产性服务业,或者产业服务业;另一部分只创造精神财富甚至只是为民众生活得更好的,比如姚明,他也创造了不少GDP。正是物质财富创造的效率越来越高,才能使更多的人脱离物质财富的创造,进入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们生活更舒适的服务,这是社会服务业。
政治上这种划分不过是减少了“工人”的数量,劳动者并未减少。资本家喜欢把他们称作“服务人员”而已,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称谓总有点过敏。下面说说为什么我把它称作第二产业+。
2006年一件事给了我深刻印象。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的GDP不准确。按照我当年的想法,是要指责我们“注水”。但是世界银行指出,中国第二产业数据详实,毕竟第二产业产品半数出口,还有13亿人消费,很好核实。但是与庞大的第二产业规模对比,第三产业显然缩水很大!也就是说,不但没有注水,反而是被“烘干”了,而且烘干的很厉害。
被人抓到“短处”,后来中国政府年年“上修”初始数据。
我被惊到了。当年也被西方经济学洗过脑,第三产业不就是些本地服务么?世界银行还能了解到具体数据?后来明白了,其实第三产业的主体,恰恰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国家都是走过这条道路的,他们明白,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水平时,产业的服务业必然跟着达到这一水平。而中国本着“韬光养晦” 的原则,压低了这一数据,被别人“稽核”出来了。
既然如此,都是创造物质性财富的,为什么不归入第二产业?有哪个制造业企业这么彪,敢说不用金融支持的;有哪个企业这么二,当企业做大时,拒不采用IT信息服务的?有哪个企业管理者这么憨,说不依赖物流可以实现产品价值的?现代企业还有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不依赖广告业的吗?……
这种产业划分其实包含着发达国家不愿说明的密码,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巴西,50年前算是一个“发达国家”,他有不俗的工业体系,而人均GDP也是力压韩国。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曾是波音、空客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商用飞机制造商,世界第一大支线飞机制造商。最高年出口200架飞机。比如E190系列,相当于中国的ARJ21支线客机。成龙的私人飞机就是巴西的巴航莱格赛650。
巴西甚至还成立了巴西航天研究中心,从国外高薪聘请了核心工程师。但是巴西航天之路磕磕碰碰,只完成了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一直未能实现卫星发射。2003年的一次发射,正应了金政委一句话,说中国人马马虎虎,其实印度和巴西那才真是马马虎虎。火箭发射时,11名顶级工程师居然就留在发射架旁的指挥塔里。随着一声爆炸,21名在指挥塔中的人员殉难!
巴西为了实现他的航天梦,只能用俄罗斯的飞船送上巴西第一个宇航员,用中国的火箭送上巴西第一颗卫星。
巴西当年比中国发达多了,他有一艘航母“圣保罗号”。当年中国为了学习航母经验,也是派出工程师和飞行员前往考察的。
但是巴西还是落入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又名“拉美陷阱”。那又是为什么?真的有这个陷阱么?
这是美国的宣传而已。巴西的工业化是美国支持的,大量美国资本进入巴西,帮助了巴西的工业化,美国资本也挣到大钱。在巴西工业化中期,自然发生了贫富分化等现象,造成社会动荡不稳。资本最在意社会稳定,否则怎么挣钱?同时不排除美国资本不希望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掌握高新技术,于是资本纷纷撤离,给巴西留下一个烂摊子。
用我的理论分析,那就是巴西没有注意建立一个支撑第二产业的第二产业+,把这部分交给了外国资本。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总是“教导”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工业之后,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才能吸收最多的劳动力。当你形成三产一个比一个创造的财富多的时候,你就发达了。那么看看下面这张图。
第一图是农业国家结构,这里是尼泊尔。农业占GDP主要比例;第二图是巴西,第三图是德国。光看第三产业占比,巴西比德国还要“发达”。这只是表明,巴西被忽悠了。要知道,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必然要求第二产业大发展才能跟随发展,否则它为谁服务?而产业服务业只需要不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巴西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德国,他的工业发展主要靠外资,高端工程师也是聘请国外人员,因此第二产业+肯定发展不足,主要发展的就是社会服务业。
有人以为,能创造GDP不就结了?那是不一样的,同是GDP,那含金量差的大了去了。美国的“第三产业”看起来发达,但是中国留学生在那里觉得很不方便:看病是要预约的(医疗人员不足),一般的小毛病到了预约时间早就自愈了。理个发有时要开车跑几十公里,小饭馆也不多。美国人多数是自己洗车的,车子有了小毛病也是自己动手修理的。有人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人工贵,像理发修车这类小事情就自己干吧。
难道美国政府不应该支持这类服务企业的发展么?
反过来问一下,那美国的“第三产业”干些什么?这就问到点子上了。发达国家鼓励发展中国家搞“第三产业”,都是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基本是本国人赚本国人的工时费,严格说不创造财富。美国人主要搞金融业,IT服务业,换一个说法,利用知识差异、能力差异、资本差异赚世界的钱,那可是创造大财富的。至于社会服务业那点小钱,美国资本还真没看得上。
巴西的遭遇不是孤例。想想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忽略金融漏洞,一心搞实体,借了大量外债求发展。金融大鳄索罗斯把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的财富席卷而空,末了还“优雅”的说,我是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可是他们那么多咨询企业收了发展中国家的钱,指出过这个毛病了么?
发展中国家这才明白,原来他们叫我们发展的第三产业和他们自己发展的第三产业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搞的是满世界赚大钱的“第三产业”,叫我们搞的是自己人赚自己人钱的第三产业!美国自己的社会服务业并不发达,倒是鼓励其他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业,就是想把生产服务业给自己保留下来。他们好去赚全世界的钱,而那些仅仅发展了社会服务业的国家是自己人赚了自己人的钱,这就是区别。
所以把它们混叫第三产业有很大的迷惑性,而把和第二产业相关的部分剔出来称之为“第二产业+”应该更合理。换句话,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处理,那就是分为参与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叫第二产业+;而只是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服务人们的日常需要的产业才应被称作第三产业。
这种称呼同时显示出产业服务在技术要求上确实高于一般制造业,需要更高的能力,所以要这个“+”号。
同时提示发展中国家,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必须毫不动摇的继续提升,发展高技术的第二产业+,为第二产业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那么中国掉坑里了吗?没有。中共的作为正符合那句新民谚“土鳖不土,战斗力五”。作为一个正牌信奉工业党的领导核心,中共一直把做大工业作为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当然也常常在韬光养晦方针的指导下,做出一些“悲情陈述”,比如“制作8000万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之类。
有着5000年文化底蕴的中国领导人,不但识破西方的忽悠,而且将计就计,在前些年的宣传中,没有说自己在大国重器方面的发展,而是突出宣传自己的三来一补产业,重点强调与西方的产业差距。只是在成长为大象,无法再躲在老鼠背后时,才开始宣传中国在大国重器上的崛起,才使人民有了“厉害了,我的国”的感受和兴奋。
在评估国家实力时,三大产业的划分方式不如对物质财富创造产业的划分方式,也就是评价国家实力时,不应看三大产业各自的比例,是否第三产业占GDP的大头,因为靠社会服务业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并不值得自豪。只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加总超过GDP的半数才是健康的经济构成。
看看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40%在金融产业,仅仅国际金融的收入就占了国民经济的一大半。有人说按照美国的统计金融业只贡献了8%,可是美国金融业其实是世界金融业,美国的投行参与了中国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仅农行未参与),赚得盆满钵满,计入美国的GDP了吗?去年的中石化期货爆仓,对赌方就是高盛。
当工业发展的强大时,第三产业也会发展的“强大”。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那么属于第三产业的教育和科研必定强大,看看美国的高端教育和科研就知道了。甚至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也要靠现代工业的强大。到美国旅游的人们除了自然风光,另一个印象就是工业。你到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地提供几十架直升机带你在空中俯瞰;你到洛杉矶国际影城,里面的各项特技项目背后都是高科技的支撑,其他国家还真难学来。而好莱坞的大片离开了现代科技的支撑也就不那么炫目。
最后再次重申,中国的发展用西方经济学是解释不了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中国的时代!
更多深度好文,尽在老蒋的微信公众号:jiangxiaozhang666,欢迎各位老铁来撩!
占位标签-勿删!!
我不懂得产业划分,也不懂得GDP。我只是见过一个小文章,里面用卖烧饼来做例子,给我了启发,现在我很相信这一点,我来把原文改一下,试着理解一下:
两个人在路边推个自行车卖货,一个卖鸡蛋,一个卖烧饼,都是一元钱一个。每天中午他们互相买对方的一个鸡蛋和烧饼来做午饭。 流通是:卖鸡蛋的花了一元钱买了一个烧饼,卖烧饼的花了一元钱买了一个鸡蛋!GDP怎么算?这种日子有点无聊,所以他们这天忽发奇想,说咱们把东西都按美元卖吧,鸡蛋和烧饼都一美元一个!互相买完谁也没占便宜没吃亏,这时GDP怎么算?后来一高兴涨到100元一个,GDP怎么算呢?再后来,俩人都上市了,各自在股市上都吵到值1万元了,烧饼和鸡蛋自然也就1万元了!这时GDP怎么算?
要我说,这些都是虚的,他们的GDP就是一个鸡蛋,一个烧饼!!!他们的价值或者说实力就是你一天能做多少烧饼和你一天能下几个蛋?!!!
占位标签-勿删!!
马克思主义大力地批判批判当局,治大国如GB烹小鲜!
正文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力地批判批判当局,治大国如GB烹小鲜!
第一集《我的人生感受》https://v.qq.com/x/page/t0825dtsuwe.html第二集《对与错之先进思想电击落后思想封闭僵化》https://v.qq.com/x/page/k0832uakdmt.html
第三集《论证》https://v.qq.com/x/page/q0849da3ybk.html
第四集《觉醒的无产阶级》https://v.qq.com/x/page/h0880as4lj8.html
第五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https://v.qq.com/x/page/n0888m41l2v.html
占位标签-勿删!!
你告诉我中国谁没有纳税?
最基本的吃饭,你就在源源不断的纳税。从粮食粮食种植开始,种子、化肥、燃料、加工、运输、销售,这些环节哪个不需要纳税?谁买单?当然是最终消费的你买单。
租房没有税?土地税、增值税购房时房东一次性在购房款中缴纳过了,将来还有房产税和50或70年再缴纳一次土地使用费(这t m也是税啊!),分成N个月转嫁给租房的人。
在中国免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主动或被动纳税的问题。
即 使 死 人 都 还 得 家 人 继 续 替 其 纳 税!刑 法 有 侮 辱 尸 体 罪,你 不 能 把 尸 体 一 丢 了 之。就 算 挫 骨 扬 灰 也 得 先 去 火 花,国 家 给得 补 助 不 足 以 支 付 全 部 费 用,你 得 自 己 掏 一 部 分 钱,其 中 部 分 就 有 税 款。你 要 建 坟 墓么?墓 地、材 料、施 工 其 中 的 税 款 当 然 你 买 单,公 墓 只 有 3 0 年 使 用 权,家 人 不 忍 心 3 0 年 后 尸 骨 无 存 的 话,到 期 再 掏 一 笔 里 面 还 是 有 税 款。
所 以 请 不 要 再 无 知 的 说 中 国 有 人 不 纳 税。
占位标签-勿删!!
这话不完全对,没有第一第二产业的话人都无法生存,还谈什么第三产业?!可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话这个社会将一潭死水,这也就是社会大分工在某个发展阶段商业单独分离出来的原因。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虽然这个说法并不严谨,但是也朴素地阐释了一个哲理 —— 产业分工的重要性。封建社会中外各国普遍看不起商人,认为他们奸诈贪婪,可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话工农业产品该如何实现其价值、如何提升人们的满足感呢?但从商业和物流业来讲,如果某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卖不出去、流通不了,则剩余产能无法消化,就只能自给自足搞小农经济,既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也享受不到其他地区的任何成果。
占位标签-勿删!!
有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下,西方经济学是对应于社会主义(马克思)经济学的,两者都属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国人经历过那个年代之后对“政治”非常敏感,其实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经济学是独立于政治而存在的,所以经济学的规范名称就是“政治经济学”,国外也是如此。我国在恢复高考之初设立了政治经济学专业,后来为了避免误会遂改名为“宏观经济学”,也有干脆直呼“经济学”的,但是其研修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名称的误会还真的存在,一些单位把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划归到了政工系列,评职称的时候好说歹说才走了经济系列,很令人郁闷。
占位标签-勿删!!
不要小看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往往是社会财富的 再分配,而且带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当然第三产业本身也是有利润的,比如旅游业!收入也不低,而且当年赚外汇还就靠它呢!现在美国产业空心化,失业率高,就是他们过分追求高端产业,将产业人员成本推高!低端产业和服务也就在高成本下,没法发展,而高端产业的就业容量非常小,低端产业和服务业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所以美国的就业率才没办法提高!一旦高端产业的方向出现问题,嘿嘿!就是现在的美国了,一旦前沿科技被人家赶上了,就会急赤白脸,像疯狗一样了!因为他就这么一个金饭碗了,你抢了他再没别的可以选择!
占位标签-勿删!!
我不懂得产业划分,也不懂得GDP。我只是见过一个小文章,里面用卖烧饼来做例子,给我了启发,现在我很相信这一点,我来把原文改一下,试着理解一下:
两个人在路边推个自行车卖货,一个卖鸡蛋,一个卖烧饼,都是一元钱一个。每天中午他们互相买对方的一个鸡蛋和烧饼来做午饭。 流通是:卖鸡蛋的花了一元钱买了一个烧饼,卖烧饼的花了一元钱买了一个鸡蛋!GDP怎么算?这种日子有点无聊,所以他们这天忽发奇想,说咱们把东西都按美元卖吧,鸡蛋和烧饼都一美元一个!互相买完谁也没占便宜没吃亏,这时GDP怎么算?后来一高兴涨到100元一个,GDP怎么算呢?再后来,俩人都上市了,各自在股市上都吵到值1万元了,烧饼和鸡蛋自然也就1万元了!这时GDP怎么算?
要我说,这些都是虚的,他们的GDP就是一个鸡蛋,一个烧饼!!!他们的价值或者说实力就是你一天能做多少烧饼和你一天能下几个蛋?!!!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