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义薄云天 气吞暴日 中国二战南京最高守将 - 萧山令!
共 14245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义薄云天 气吞暴日 中国二战南京最高守将 - 萧山令!
共 14245 个阅读者
义薄云天 气吞暴日 中国二战南京最高守将 - 萧山令!
.
.
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今年52岁的箫运春,从没见过这位“祖父将军”,他说着一口让人费解的湖南方言:“祖父是抗日英雄,死在南京。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凄厉警报响彻全城。
77年前今日,南京古城沦为血腥地狱,30万遇难同胞惨遭日军屠杀,尸山血海让这座城市的后人哀痛到无力。然而一个重大事实是,1937年的南京并非不战而陷,日军围城时,无数英烈用血肉之躯坚守到了最后一刻,这场被称为“南京保卫战”的战争持续13天,血染沙场,寸土必争。
而今,77年已逝,他们为这座城市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有谁还记得?
例如当时中国军队的最高长官——萧山令。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然而他的最初职务,只是一个宪兵副司令,其余职务,都是生死存亡之际被委以的重任。因为当所有人都开始撤离时,只有他一人还坚持着固守。
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死时,半截身子挺立滚滚江水……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包括他的后人。
凤凰江苏试图用寻访和珍稀资料,还原这位抗日将领的传奇人生。
将门子弟成为了庄稼汉
萧运春的家中,至今挂着祖父的遗像,照片是别人从网上找给他的,泛黄的背景中,祖父一身戎装,英姿勃发。两旁是一副对联:立大功于国家,树正气于民族。照片下,是一行小字:萧山令将军遗像。
萧运春的家中的祖父遗像。
萧山令的衣冠冢。
今年52岁的萧运春,从没见过这位“祖父将军”,他说着一口让人费解的湖南方言:“祖父是抗日英雄,死在南京。”
此外,再无印象。
湖南益阳,泉交河镇龙泉村,萧运春的家是一幢二层小楼,不远处的山上,一片青翠竹林中,便是祖父萧山令的衣冠冢——1937年萧山令战死南京,尸骨随江水而逝。
墓地由水泥构成,是1988年萧家后人修建。
据萧运春讲诉,祖父萧山令共四儿两女,大儿子萧雨三1949年去了台湾;两个女儿分别在湖北和江西,从事教育行业;其他两个儿子则音讯全无。萧运春的父亲,是萧山令最小的儿子,名叫萧时若。
1937年萧山令阵亡后,萧时若年仅7岁。
萧山令留给后代的,除了哀思,还有国民政府的“十万元抚恤金”,萧家用这笔钱回到家乡买田买地,靠种田维持家族生计,这也注定着将门子弟变为了庄稼汉。
这一转变,维持至今。
1949年后,萧家在益阳老家仅存萧时若一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萧山令的名字成为了“家族阴影”,萧时若甚至还为此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得以平反。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萧运春便成了家族历史最重要的守护者。
“之前家里人没人敢说祖父的名字,他的事情即使有人知道,也不敢说。”萧运春说。
直到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1984年,民政部追认了萧山令为革命烈士,不少媒体用史料介绍了萧山令将军以身殉国、血洒南京的爱国主义英雄业绩后,萧山令三字才被再度提及,成为萧家的“骄傲”——2009年,萧山令墓地被当地政府纳入文保名目;萧运春的儿子萧和还作为抗日名将后人,参军入伍。
而今,萧运春的愿望是建一个祖父的纪念馆,因为“很想知道他的故事,想把这些故事说给后代听,让他们知道,萧家还有一位打日本鬼子的英雄。”
萧山令
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
1892年6月11日,萧山令出生湖南益阳县的一个小山村。
在当地,萧家是书香门第,一家三代连中秀才,远近闻名。在他们家门口的对联曾写着当年的荣耀:秀才本微末功名,却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孙三代蝉联不绝;寒家无丰盛筵席,幸叨宗族乡邻亲朋戚友八回燕贺都来。
萧山令幼承庭训,知书达理,16岁毕业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当时正值晚清,列强争相瓜分国土,这让少年萧山令无比愤慨,决定投笔从戎报考湖南陆军小学。小小年纪的他还受曾国藩的影响,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萧山令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与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毕业后,他回到湖南,在湘军中出任排长,开始了戎马生涯。因为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为军功,一路升到团长,并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赏识,被委派至沅江,担任县知事。
此后他还参加过北伐战争,立下不少战功。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官职青云直上,1937年抗战前夕,他已提为少将,任全国宪兵副司令、参谋长。
然而资料上对萧山令记载不多,仅寥寥几句: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在南京破城前的最后一刻,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今年52岁的箫运春,从没见过这位“祖父将军”,他说着一口让人费解的湖南方言:“祖父是抗日英雄,死在南京。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3个月后,上海失守。日军随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民国首都危在旦夕。
危难中,11月中旬,蒋介石连开3次会议,研究南京战守问题。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决定坚守,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临走前,蒋介石还对紫金山阵地进行视察,认为“可固守两个月”。
11月20日,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宪兵司令谷正伦退往重庆,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留守南京,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
民国时期的首都宪兵司令部,位于瞻园路,萧山令在此任职。
部署完毕,战火很快到来,12月4日,南京外围阵地——句容,中日两军相接,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唐生智下令,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门的防守,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12月9日,日军一部冲进光华门内。军情紧急,萧山令率清凉门的宪兵第2团火速赶往光华门增援。其间,数次有流弹从他身边掠过,手下劝他回指挥部,他笑道:“众云将军难免阵前亡,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
死时,他的半截身子还在江水中立着
激战数日,中国军队还是抵挡不住日军炮火,12月11日,南京城陷在即。
当日中午,顾祝同在电话中向唐生智转达了蒋介石关于撤退的指示。当晚,蒋介石又发来电报:“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慨然言道:“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炮火凶猛,枪声不断,中国军队开始跟日军殊死巷战。血战之际,唐生智在卫士的护送下先行离开南京,群龙无首下,守城将领纷纷撤退,留到最后的萧山令则负担起重任。
早在国民政府撤离时,首都警察厅长一职亦交由萧山令担任。此后战局紧张,他又被命为首都警卫军副司令、警备司令部防空司令。南京市长马俊超临危逃逸,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市长。唐生智的提前撤离,他又不得不当上了渡江总指挥,负责各军团的撤离和突围。
萧山令以一身而兼如此多的重要职务,也是战争史上的奇闻了。
撤退令下达后,无数军民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逃难,乱成一团。浩瀚长江,波涛滚滚,背后火光冲天,枪鸣炮轰,江面上还有日军快艇,对人群肆意屠杀。
12月13日晨,江边仍是人山人海的军民。此时,日军已经追了上来,一部骑兵逼近江边,对军民大肆屠杀。枪炮声中,萧山令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惟有枪弹不许丢。
宪兵们子弹渐尽,萧山令振臂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随后率领官兵们与敌人白刃格斗。宪兵们如潮水般冲向日军,血战5个小时后,最终弹尽援绝,全部血染长江。
日军越围越多,在江水中指挥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死时,他的半截身子还在江水中立着。
萧山令战死在江水中,死时,他的半截身子挺立。
得知消息后,12月中旬,重庆《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中将”的命令。蒋介石训导手下军官时,常称“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副司令为巨擘”。解放后,萧山令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位英雄的一生,正如其遗照上所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
那些在南京牺牲的中国高级将领:
77年前的南京,血腥而又悲壮。1937年12月1日,日寇围城,中国数十万军民死守孤城,血战直至城陷。这场被称为“南京保卫战”的战争持续13天,无数英烈用血肉之躯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他们,永远是这个国家的英雄!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保卫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战斗。
该战役由唐生智上将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号称15万的国军(14个师国军实际上只有8.1万人,其中还有3万人是临时拉的壮丁),抵抗20万日军生力军的进攻,战况惨烈。国军在战役中共阵亡5万人,日军战死1.2万人。12月13日,南京陷落,五万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六个星期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有30万人以上。
在这场惨烈的首都保卫战战中共有十八位国军将领壮烈殉国。
追赠陆军中将三名:
一、萧山令。湖南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生于1892年6月。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后从军20年,由排长升至少将。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任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数职,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负责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阵地。
12月12日上午,萧山令率部与日军激战,杀伤当日大部进攻日军,准备同日军巷战时,接上级命令撤退。13日上午7时,他率领掩护撤退的部队抵达江边,看到国军遭到水陆夹击,军民死伤遍地,悲愤无名,疾声呼喊:“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遂率部与日军冲锋、肉搏,血战5个小时。国军弹尽援绝,江边官兵多数战死,血流成河。将军为日军汽艇机枪扫射中弹受伤,义不受辱,拔枪以最后一弹自杀殉国,时年45岁。
南京保卫战是宪兵成军以来牺牲最惨烈的战役,是役参战宪兵六千四百多人,除数百人生还外,其余自萧山令以下官兵,皆为国捐躯。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萧山令为陆军中将。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萧山令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萧山令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二、高致嵩。生于1898年,广西岑溪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
1937年8月,所部参加淞沪会战,因战功升任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与二六二旅朱赤部协同防守雨花台阵地,连日顽强抗击日军进攻,毙敌数千。友军阵地被突破后,三面受敌,仍率部坚守阵地。12日晨,日军在上百架飞机的支援下,分三路对雨花台守军发动进攻。密集炮火之下的工事几成废墟。随着朱赤所率的二六二旅阵亡殆尽,高致嵩的二六四旅独木难支,坚守更加艰难。日军又一轮进攻开始了,高致嵩率领为数不多的官兵进行最后冲杀,反复肉搏。混战持续到12日下午,枪声和喊杀声逐渐停息。在日军多次增援下,高致嵩所率的二六四旅弹尽援绝,全旅官兵壮烈殉国。将军时年39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高致嵩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高致嵩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三、罗策群。生于1893年,广东兴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科毕业,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
照片为罗策群将军一家四口人的合影,左侧为罗策群,右侧为其夫人张泉英,右二为其长子罗兆桐,左二为其次子罗兆强。
抗战爆发时任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五旅旅长,参加淞沪会战。9月在刘行与日军血战9昼夜。又于杨木桥击溃日军劲旅久留米师团,因功升任一五九师副师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因师长谭邃有病先期过江,代行一五九师师长之职。12日夜,来自广东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集合部队出太平门,沿京杭公路向皖南方向突围。罗策群率一五九师奉命打前锋,在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遇敌阻击。数次冲击不果,罗策群高呼“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不要做孬种)”,亲自率队向敌人冲锋,不幸中弹殉国,时年44岁,全师两千将士同时壮烈殉国。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罗策群为陆军中将。2014年9月1日,罗策群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少将八名:
四、朱赤。生于1900年(另有一说为1903年),江西修水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少将旅长。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朱赤任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三团团长,屡次请战效命。8月,晋升为二六二旅少将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曾在上海八字桥等地首战日军,攻占日本海军司令部。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八十八师以二六二旅、二六四旅及一个补充团兵力守卫雨花台一带。10日以后,日军以两个师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全力猛攻雨花台。守军奋勇血战,反复肉搏,第一、二线阵地相继被摧毁,仍率余部退缩至核心工事顽强抗击。12日下午,部队损失殆尽,仅余特务连,朱赤命士兵打开几十箱手榴弹盖子,用绳串连导火索,待日军进至阵地前沿时全部引爆,敌人遗尸遍地。朱赤所率残部一百余人因弹尽力竭全部殉国。
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朱赤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朱赤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五、易安华。生于1900年,江西宜春人。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升任该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10日午后,日军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易安华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此部入城日军,重夺光华门阵地。此次战斗后,易安华虽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负伤仍坚持不撤离,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12日,光华门右翼雨花台阵地失守,左翼中山门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易安华旅三面受敌,激战中易安华腰部中弹身亡,遗体落入了护城河,卒年37岁,遗体最终未运出南京城。
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易安华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六、姚中英。生于1896年,广东平远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姚中英以上校团长职务由广东韶关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因功升为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12月8日,奉命率部与三十六师预备二团汇合在紫金山以东的青龙山、龙王山一线,掩护第一线守军退守复廓阵地,与衔尾猛攻的日军连日激战,后因伤亡惨重退入太平门。12日,指挥所部向日军兵力薄弱处突击,身先士卒,辗转冲杀,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2014年9月1日,姚中英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七、司徒非。生于1893年,广东开平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第四路军少将高级参谋。一六O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在该师协助指挥。11月,任一六O师少将参谋长,随军退守南京。12月6日至8日在汤山阻敌。12月10日奉命突围,随部经太平门突围至句容撤至大水关与日军大部相遇,激战三日,1937年12月13日,身中数弹壮烈殉国,该师数千将士亦全部战死殉国。
后司徒非将军灵位入祀中华民国忠烈祠,供国人致祭供奉。1957年4月8日,由台湾国防部部长俞大维亲自核准,向司徒非将军在台湾的亲属颁发了烈士抚恤令。
八、李兰池。生于1898年,辽宁锦西人,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毕业,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少将副师长。
1937年,第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参加淞沪会战,驻防江苏南通、海门等地,守备长江左岸。12月10日开赴南京前线,在蒋庙一带与日军激战,李兰池将军亲上火线督阵,击退日军进攻。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围,率队冲锋时于太平门附近中弹阵亡殉国。
2014年9月1日,李兰池将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九、刘国用。生于1898年,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副旅长。
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牛首山。9日,在与敌激战3日后,退守水西门以东地区为预备队。13日因弹尽与数千将士于水西门外殉国。
十、蓝运东。生于1899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10月任福建新兵编成预备第十师少将参谋长,12月殉国于南京保卫战。
十一、万全策。生于1902年,广西苍梧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少将参谋长。
1937年12月,随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南的工兵学校左侧、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旅指挥所设紫金山第一峰。自8日起协助旅长周振强与敌交战,主阵地始终未失。至11日战事最激烈时阵亡,时年35岁。
追赠陆军少将七名:
十二、雷震。生于1901年,四川蒲江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毕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
1937年抗战爆发,调南京,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上校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坚守紫金山阵地。13日,掩护军民于下关火车站乘火车突围,与连长雷天乙等上最后一节车厢殿后。日机空袭将列车炸断,火车头拉着前面车厢开走,于是下车指挥官兵抗击日军劲旅近卫师团,力战阵亡殉国,年36岁。
1938年9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雷震为陆军少将,入祀蒲江忠烈祠。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雷震将军为革命烈士。
十三、谢承瑞。生于1905年,江西南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陆军专业毕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所部与八十七师二六0旅共同防守工兵学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师败退回城,在尾追的日军第九师团的猛攻下阵地失守,遂退入光华门与八十七师、一五六师、宪兵教导二团等坚守城垣,并迫退城外日军。12月10日于光华门两度击退破城日军,歼灭残敌,但原本抱病参战的谢承瑞亦在战事中为火焰所伤,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关方向撤退,于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时年32岁。
1938年10月6日,国民政府追晋谢承瑞为陆军少将。1988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谢承瑞将军为革命烈士。
十四、华品章。生于1902年,四川西昌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毕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长。
1937年8月开赴上海前线抗击日军,11月底撤至南京,驻守雨花台阵地。12月9日,随部先后击退日军两个联队的进攻。后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协同下连日猛攻雨花台,战况激烈。12日下午,与旅长朱赤率残部一百余人杀伤大量日军后因弹尽全部殉国。最终二六二旅全旅官兵尽数壮烈殉国。华品章时年35岁。
1939年8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华品章为陆军少将。
十五、韩宪元。生于1902年,广东文昌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上校团长。
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英勇拒敌,坚守四行仓库掩护撤退的谢晋元即为其所部团副。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雨花台阵地,激战累日。时有部属劝言:“南京危在旦夕,宜速撤退”。韩宪元严责:“你们愿为亡国奴吗?我誓与阵地共存亡。”官兵闻之,决心与日军血战到底。12日,因弹尽力竭,在雨花台与旅长朱赤等全旅官兵壮烈殉国,年仅35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韩宪元为陆军少将。
十六、黄纪福。生于1902年,广东梅县人。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
1937年率部在刘行、广福等地奋勇抗击日军,予敌重创。12月,任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汤山拒敌。汤山失守后经麒麟门退大水关集结待命。10日随一五九师调驻明故宫,策应增援光华门的一五六师。12日,南京失守,随六十六军经太平门突围,沿途战斗中壮烈殉国。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黄纪福为陆军少将。
十七、蔡如柏。生于1898年,广西邕宁人,广西陆军干部养成所毕业。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六团上校团长。
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负责一六O师作战补给等工作。上海失守后,调任一六O师九五六团团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曾随部在汤山阻敌。8日,汤山失守,随六十六军奉命退至大水关休整。13日,随部突围至汤山时遭遇日军第十六师团主力的攻击,战斗中壮烈殉国。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蔡如柏为陆军少将。
十八、程智。生于1907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三O二团上校团长。
1937年8月,率部随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后,程智奉命率第三O二团驻守南京南郊及水西门外一带。12月5日起,五十一师与日军多次激战。12日拂晓,日军集中炮火轰击第三O二团防守的赛虹桥,以坦克10余辆、飞机20余架掩护步兵发起进攻。程智激励官兵:“南京是我国首都,城内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决不能让鬼子前进一步,我们要与阵地共存亡。死在这里,死得其所!”话音才落,程智腹部被日军机枪击中9弹,肠断而出,壮烈牺牲,年仅30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程智为陆军少将。
十九、饶国华
.
.
是中国人的!要记得北京卢沟桥!要记得上海淞沪会战!要记得南京大屠杀!。。。坚决打倒日本!
.
占位标签-勿删!!
无论国共,像抗日阵亡将士致敬。可恨我天生长短腿,当不了兵,我一直认为能让国旗盖在棺材上,是七尺男儿无上的至高荣誉。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
如果从东北开始每一城都这么打,即始失败,日寇也将损失惨重,每仗都这么打它们根本过不了黄河。可恨自私无脑2B张学良,杀杨宇庭,败光了老张的老本,只好跟蒋光头混,混成不抵抗将军。民族败类,口头抗日
占位标签-勿删!!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