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北京历史上的茶庄
共 1112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北京历史上的茶庄
共 1112 个阅读者
在漫长的历史上,北京市的茶庄很多,按1926年的统计,北京"城内、外之茶叶店大小不下三百余家"。当时茶叶的消费总额为370万斤乃至400余万斤。京人习惯茶叶是按两计算的,当时北京不足200万人,人均消耗量相当可观。
喝茶的人多,茶叶庄铺的生意自然兴隆红火。开茶叶铺的"十之九皆为安徽人",但后来又有大批福建人和浙江人介入。有趣的是,不产茶叶的山西省,也有人在京经营茶叶。晋人卖茶叶往往与海味同卖,茶叶、海味都不产于山西,晋人卖茶叶自然不会得心应手,只能让位于南方诸省的人士了。
旧时,北京茶庄的字号很有意思,不少茶庄喜欢用店主姓名为店名,如吴裕泰、汪元昌、汪正大、吴元泰、吴永和等等。在经营茶叶庄的人中,有"六大茶商"之说,即是六家大茶叶商,这六家姓氏为寇、张、汪、方、吴、孟。寇氏系河北冀州人,孟氏是山东人(瑞蚨祥家族人氏),其他均为安徽人。
北京的茶馆种类很多,每日演日夜两场评书的,名为书茶馆;此类茶馆标榜"开书不卖清茶"。卖茶又卖酒及酒菜小食品,叫茶酒馆;此外还有什么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等等。
大茶馆是为"头等"闲人开的,民国之后那些前清遗老因没有了"铁杆庄稼",无闲钱再去大茶馆添补无聊,大茶馆便一个个关门大吉或转业,让位于其它类别的茶馆。
京城茶馆中还有野茶馆,野茶馆是季节性的,秋末一一关门,春末一一来业,茶客多为"踏青"、郊游的人。一些野茶馆设在朝外二闸及城内什刹海等游览区内。野茶馆本小利微,开此类茶馆者,大多是"以茶会友",并不想从中发财。后来,因公园里设了茶棚、茶座,此类野茶馆便一一退出了舞台。
占位标签-勿删!!
我家就在北京马连道茶城附近,见证了茶城从无到有由盛渐衰的过程。北京的茶叶品种随着贸易渠道的发展而一下子琳琅满目,普洱茶泡沫般的疯狂暴涨以及黑茶白茶岩茶等等的效果过度宣传,还有各类花朵果实作为另类茶的涌入,让我在这里目不暇接。茶的确是一种文化,和玉器、花卉以及核桃葫芦之类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的文化价值和西方的红酒文化意义相近,和民族典籍、音乐、建筑、戏剧、歌舞相比能否相提并论我不敢置喙,但个人以为影响社会生活的程度有的大有的不大,保留继承发扬固然是保存人类文明的重要一环,但是无节制地过度夸大其社会意义尚显牵强。只有在社会文明步入高度发达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地重视一下传承比较适宜。
占位标签-勿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