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题:国军最强主力公认还是它
共 6658 个阅读者
帖子主题:国军最强主力公认还是它
共 6658 个阅读者
国军五大主力哪个实力最强?
国军从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内部组织、士气风貌角度分析,战斗力最强无疑还是整编74师。
一,从国军内部视角来看。
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多有第五军和18军互相攻讦不服的言论,但并无对74师的微词。原整编11师118旅54团团长尹钟岳撰写文史资料回忆明确整编11师战力不比整编74师。李延年所谓“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中国”,涟水之战被俘的74军营长所谓“74军如果都失败了,那么就将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可以组织共产党的进攻了,共产党可以倒着扛枪开入南京”。74军覆没之后,王耀武曾含泪抱怨道:这么有力的部队,如果让我指挥,决不至于落到这样失败的境地。但抗战之后,并不是王耀武一个人失去了嫡系部队直接指挥权。汤恩伯的13军也到了杜聿明手上。王耀武的74军让汤恩伯葬送,杜聿明的第五军也不在杜的直接掌控之下,想必这也国军中枢为了削弱高级将领对其嫡系部队影响力的一种措施吧。
二,从对手视角来看。
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之后与被俘蒋军军官座谈的时候也提到“贵军在抗战中的战绩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军之冠”。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政治部组织编写了《蒋军74师调查记》,全面研究分析74师的历史,编成,战术,作风。编成之后在华野推广,以迅速提高华野一线战斗部队战斗素质。这个小册子上报中央军委之后,中央军委认为很有价值,在解放军其他战区也组织了推广学习。
三,覆灭前在国军进攻兵团中的地位。
74军在覆没前的序列是属于汤恩伯第一兵团,当时整个山东解放区一共有3个兵团,这其中以第一兵团的编制最大,战斗力最强,是主攻兵团。而一兵团中的核心,箭头,所谓“硬核桃”就是74师。日后在豫东战役中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的黄百韬整编25师在74师面前也只是打下手。旁边的83师也同样不弱,作为74师的姊妹部队,是国军唯一的师团两级都获得过武功状的部队,站前更是刚刚收下了荣誉2师(后整编为44师,师长刘声鹤淮海战役时曾在运河桥头为了给自己在河东的两个团争取撤退时间霸气十足的要枪毙守桥的25军士兵。)
四,与华野PK的表现(最关键衡量)。
单挑打得过华野同等兵力吗?在涟水打6纵,这应该是最接近1V1的战例了,窃以为此役74师应该是完胜。后来在孟良崮被5个主力纵队围攻,就没有单挑机会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前曾说“估计当面共军至多不过两三个纵队,就算有五六个纵队,我一个师去打也没问题,只要两翼掩护好,有依托,保险三天拿下坦埠。”当然,这是张自己说的。并且后来的战役进程中,25和83师并未给其侧翼提供依托,而且当面的部队也不是“至多两三个,就算有五六个纵队”,而是9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整整10个。所以他这句话也没有按照“至多两三个”的情报进行验证的机会。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很关键的:在5大主力中,只有74军从成立到孟良崮覆灭,没有师级单位的进出调整。也即所谓的战斗精华,骨架没有被稀释,保持了内部的稳定。
第五军在抗战中就多次调整,46师,96师,45师,杜聿明去东北还把200师600团带了过去,当总部特务团,后来这个团编入暂编62师,成为让廖耀湘对暂编62师刮目相看的最大根由。18军自成立后,序列调整就更频繁。但抗战后期到1948年夏还相对保持稳定。新六军以新22师为基干,207师,14师都调出去了。新一军的新38师也出去了。53军,71军,100军等等,都有类似的变动调整。但是74师没有,三五部队的每一个“5”自从加入74军,就再没有被调出去另立山头。
像这种成立之后,所属部队序列从未被调整的现象,在5大主力中独树一帜,个中原因耐人寻味。究竟是老蒋所谓“为保持74军的特殊军风”还是王耀武护得紧,不容他人涉足,还是派系扩展不顺畅,不能像18军第五军那样派生出一个兵团,繁衍成一个系统。而且73军,100军,在王耀武手下,已经大范围调入了74军系统的人,但部队的序列没有调整,调整的是人事。没有像新六军那样直接调走14师,以其为基干另建一个全新的部队。
个人认为,单论军级单位战力,孟良崮前的74军在当时的中国,当属第一。
转载于网络 ,原作者:马丁.Success
占位标签-勿删!!
张兵败身死,再加成王败寇,自然成为各方攻忤推卸责任、替罪羊最好目标,那么谁是这匹猪,难说,但似乎不是张。 在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也并不是为了抢头功而孤军冒进,实际他一直对将74师这样的重装部队派到山区非常不满,就是作为进攻坦埠的主攻部队,他也比较谨慎,起初一直只派了1个旅渡过汶河,另外2个旅始终在汶河以南,在第1兵团的严令下才于5月11日全师北渡汶河。
5月13日晚上遭到解放军猛攻后,就立即将主力撤到汶河岸边,而且两翼友邻都在解放军的猛攻下后撤,和两翼的距离拉大,因此判断解放军有围歼74师的企图,请求后撤。但被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拒绝,汤恩伯表示会协调两翼友邻,必须继续进攻坦埠。
5月14日一早,74师本来还想按计划进攻,但解放军的攻势却非常猛烈,张灵甫果断命令放弃进攻立即后撤,到中午前后就已经退到孟良崮,他本来只是派1个团控制孟良崮作为依托,主力沿公路展开,还是准备继续撤回垛庄。但这时“国防部”却命令74师固守孟良崮,吸引解放军主力,来个中心开花!张灵甫认为“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这才遵照命令将全师在孟良崮转入防御,但是左右两翼的援军却裹足不前,短短几公里的距离,三天都没能打通,使74师孤军奋战到16日弹尽粮绝而全军覆灭。张上孟良崮之时曾对左右说过有人要他死之类的话。
占位标签-勿删!!
八年抗战没打下县城个?那山西八路军在鬼子投降前占领的几十个县城是马尔来的?山东的几十个哪儿来的?对了45年蒙阴战役,共军打下蒙阴,那不是攻坚吗?
1945年3月,山东共军8000余人,子弹和炸药缺乏,唯一不缺的是自己土造的手榴弹,重武器只有掷弹筒3具迫击炮3门和一门刚缴获不久没有几发炮弹的四一式山炮(这一点可以和国军比较一下,国军的山炮在抗战末期如果是美械师,1万人左右1个师至少有12门,普通师按编制8000多人,是8-12门,但由于国军重武器缺乏,很多没有75山炮,就用150毫米重迫击炮取代,一般一个师有4-6门,这些重迫击炮的轰击能力在特定情况比如轰击定点的堡垒,火力比山炮更狠,而82迫击炮,国军所有团都有一个迫击炮连,一个8000人的普通师就应该装备24门迫击炮,而掷弹筒,45年国军精锐部队已经不再装备,当时装备的是60炮,每连6门,只有普通师才每连装备4具左右的掷弹筒,这样一来,共军这样的装备水平连一个国军杂牌团都远远不如),进攻(注意是攻坚)山东蒙阴驻守的鬼子59师团独立步兵111大队的一个加强小队和伪军12个中队。围点打援,3天攻占蒙阴县城,全歼城内鬼子50余名和伪军1200余人,城外在墩台伏击解围鬼子其中一路共64人,击毙鬼子59人,俘虏4人,只一人逃跑(逃跑的这个很可惜,因为他军衔高是个大尉军医),这次伏击缴获也很好,鬼子携带的武器弹药全被缴获,甚至鬼子乘坐的两辆卡车(已经打坏)也被八路军用牛车拉走(以后几周内在鬼子追击想弄回这两辆卡车的过程中,还被八路伏击全歼鬼子一个加强分队,击毙鬼子20人,不过这20人不算在此次战果)。另外几路也给予鬼子一定杀伤。最后3天战果是击毙鬼子110余人(其中大尉1人,中尉2人),俘虏9人,另外还俘虏德国侨民8人,毙伤伪军255人,俘虏伪军956人(还不包括鬼子109大队在范家镇附近损失)。这个战果与国军与鬼子一个联队纠缠1个月,打死其58人比较,可谓天差地别,国军的战果和共军这次战果比起来连提鞋都不配。
占位标签-勿删!!
纵观整74师的各路援军中,属第7军、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这3支部队距离最近,也是最有希望解围的部队,至于其余各路因距离较远,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太可能先前述3支部队抵达孟良崮。因此,这3支部队就成为众矢之的。那么,这3支部队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我们不妨一一道来。
不想救却必须救也最有可能救
李天霞至今仍然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争议的焦点正是他在孟良崮战役时期的表现。那么李天霞究竟在当时表现如何呢?
李天霞(右1)
李天霞与张灵甫的关系非同一般。李是黄埔三期,张是黄埔四期,两人从1937年开始即是上下级关系,他们同在王耀武麾下效力时基本上就是李天霞升一级,张灵甫即替补上位一级。照理说经过八年抗战的洗礼,李张二人应该亲密无间。然而事实上,1947年的李张二人早已水火不容,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争夺第74军军长给闹得。
长期作为王耀武左膀右臂的李天霞在抗战时期的74军俨然二号人物,由李接任74军军长似乎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王耀武最终却没有选择让李天霞成为74军军长,而是将他外调担任100军军长,承担起吞并100军的任务。至于74军,则是提拔相对比较听话的、出生杂牌的施中诚来任军长。抗战胜利后,施中诚卸任军长,李天霞以为自己终于能够成为74军军长了,不想中途又突然杀出个“程咬金”,他的老部下、学弟张灵甫继了位!这么一来,李天霞那个气啊。昔日的亲密战友就这么渐行渐远了……
1946年全国军队整编开始时,李天霞任整83师(原第100军)中将师长,张灵甫任整74师(原第74军)少将师长。两人虽然都是整编师师长,但李是中将职,张却是少将职,争夺74军军长失败的李天霞也只能从职级上给自己一点安慰。
整83师参与山东重点进攻之前是两旅四团制,仅有官兵1.8万余人,各种火炮47门(不含迫击炮)。但在投入进攻前,国防部新调一个三团制的整编第44旅编入该师序列,使整83师的兵力一下子达到了近3万人,直叫各路整编师长羡慕不已,就连李天霞自己也津津乐道的宣传整44旅的过人之处(该旅原为计划派往日本作为占领军的第67师,在官兵素质武器装备方面都属全国陆军的佼佼者)。
进攻开始后,身兼第1纵队司令的李天霞率先攻占临沂,立下首功。但就在此时,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一个“共军有十三个纵队集结在83师正面”的报告。李天霞未经核实,就自作主张命令部队后撤40里。这一决定,直接让友军的侧翼暴露出来,甚至连负责断后的整44旅130团也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当张灵甫在进攻坦埠失利准备向整25师靠拢失败时,就只剩下由整83师一个营占据的孟良崮可以移动了。李天霞会不会全力应援呢?张灵甫已经无暇去考虑了,因为此时他就只有这么一条路,在14日当天下午就接过孟良崮的防务,利用整83师那个营构筑起来的简易工事坚守待援了。至于那个离开的营则向位于垛庄的团部(整19旅57团)靠拢,这个垛庄构成了连接整74师和整83师的唯一通道。
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在接到张灵甫的报告后,判断华东野战军有集中主力围歼整74师的可能,立即命令位于整74师右后翼的整83师主力向孟良崮靠拢。李天霞确实是在第一时间就执行了命令,但他为了保存实力(或许还有想看张灵甫笑话的因素),只是命令原先的第57团出援,主力却纹丝不动。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垛庄,注定了整74师在孟良崮覆没的命运。
第57团是一个由新兵和原伪军士兵重新成立起来的部队,由这样一个团来守垛庄,无异自掘坟墓。而对于华东野战军来说,占领垛庄是围歼整74师的关键所在。李天霞的这个昏着让解放军如愿以偿了。
当垛庄遭到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的凌厉攻势后,第57团迅速溃败,团长罗文浪被迫率领残部向整74师靠拢。垛庄的失守,直接造成整74师主力与所属整57旅被分割,同时也彻底断绝了两翼友军与该师的联系。
整83师辖有三个旅七个团,孟良崮战前,所属整44旅130团覆没,旅部和131团负责临沂防务。整74师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包围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第57团又被围在包围圈内,所以当时李天霞所能指挥的部队只有整19旅56团、整44旅132团和整63旅187团、189团。虽然在李天霞接到解围命令的第二天,陆总又命令第7军的第172师配合整83师,但是李天霞根本就指挥不动这支部队。解围开始前,整63旅又在马山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阻援部队牢牢牵制,无法脱离战斗(一直到17日才摆脱),所以李天霞手头真正能够动用的解围部队就只有第56团和第132团了。
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天霞最终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名誉的事情,对于这个他不想也不愿意去解救的整74师,他仅仅派出了第56团的两个营去执行解围任务。以两个营的兵力去突破华东野战军第2、第8两个纵队所布置的阻击防线,明眼人都知道结果如何。
5月16日下午3时,整74师与整83师电台联络中断,李天霞预感到情况不妙,终于决定把所有能调集的部队全部投入战斗,但已经晚了。3个小时后,整74师全军覆没,李天霞的援兵直到17日下午6时才赶到孟良崮,这时他所能看到的,就只能是遍地的残骸了。
1947年,孟良崮战役华野缴获的整74师武器
5月26日,李天霞在临沂师部被逮捕并押送南京候审。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老长官俞济时和同僚周志道等人的力保,仅被处以“撤职查办”的处罚,随后派到第1绥靖区作为附员服务。1967年2月11日,李天霞因病在台北去世。
整25师的“奋斗”
整编第25师和第7军不同,这支部队属于中央军系统,但由于内部组成复杂(除了中央军嫡系部队整编第40旅之外,其余两支部队中整编第108旅源自东北军、整编第148旅源自川军),加上时任师长黄百韬出身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使得该师虽然有顾祝同照顾,地位却始终处于旁系之列。整25师当时是日式装备,在参加山东重点攻势前为三旅六团制,有官兵约2.6万余人,拥有各式火炮60门(不含迫击炮)。
师长黄百韬早年是孙传芳部属,后来跟了出身直鲁联军的徐源泉,因遭排挤一度投靠西北军的鹿钟麟,终以陆军大学毕业后成功投奔顾祝同而成为中央军将领,其后在顾的推荐下成为第25军(1946年整编为第25师)军长。但其出身和第25军所属部队的复杂性,黄百韬知道,要想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既要紧抱顾祝同,更不能让自己的老本整25师平白损失掉。
整25师是5月11日按照陆军总部的命令开始行动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灵甫的整74师原本属于李天霞的第1纵队,但就在攻击开始前夕,陆总徐州司令部却突然决定增编第4纵队,任命黄百韬为司令,统一指挥整25师和整74师。虽然张灵甫未必会服从杂牌出身的黄百韬,但在这个时候提拔黄任纵队司令,使其担负起独当一面的攻击任务,黄虽然觉得张灵甫是个“烫手山芋”,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黄百韬,孟良崮战役中指挥整25师救援整74师,战后被“撤职留任”
整25师位于整74师左翼,其任务是在整74师之后“梯次跟进”“担任掩护”。命令中还明确提到整25师虽然是“攻击部队”,但必须抽调“一个旅”掩护整74师左侧背。因此,当整74师按照计划发起进攻时,整25师师长黄百韬也命令所属主力在整74师的左侧后逐步推进,接连占领黄斗山顶、卢家山坡、凤凰山各高地,同时抽调整108旅执行掩护整74师的任务。
应该说在攻击开始时,黄百韬作为第4纵队司令还是比较尽职的,因为同时期的整83师就十分消极,甚至被点名“无积极之行动”。但是当整74师于14日在坦埠进攻不利时,问题出来了。
整74师师长张灵甫在进攻坦埠时发现正面的华东野战军部队越来越多,直觉告诉他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如果继续进攻,有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的危险。考虑再三,张灵甫决定暂时后退,并向黄百韬报告动向。
就在黄百韬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时,一个惊人的消息来了,被他派出去掩护整74师左翼的整108旅遭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猛攻,其防守的天马山和界牌两处阵地皆告失守。不仅如此,师主力所占据的黄斗山顶、卢家山坡、凤凰山也与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一部遭遇,全线交火。
战况发展到这里,张灵甫已无法与整25师在界牌汇合,只得被迫改向由整83师一个营占据的孟良崮转移,并电告黄百韬,请求黄率整25师也向孟良崮靠拢。
对于黄百韬来说,作为指挥整25师和整74师的第4纵队司令,张灵甫不向整25师靠拢也就算了,竟然还向不归他指挥的整83师靠拢,甚至还要求身为司令的他带着整25师也向孟良崮靠拢,如此做法实在令人不快。
黄百韬犹豫了,救还是不救?他找来丢失阵地的整108旅旅长杨廷宴听取报告,以便再作考虑。杨廷宴根据战况判断进攻整108旅的是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这使本就有意保存所部的黄百韬更不愿意出兵相救。但杨廷宴却主张救援,他认为“七十四师若有差错……干系重大,若不找个借口,事后很难摆脱责任”,他还建议黄百韬应该“亲率主力打一下,牺牲几个营,也在所不惜”。杨廷宴这么一说,才使黄百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终于决定留下战斗力最弱的整148旅继续防守原有各阵地,自己亲率整40旅和整108旅计4个团的兵力对占据界牌和天马山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发起进攻,以期再次恢复与整74师的联系。
问题在于,张灵甫是在14日上午10时向黄百韬打的报告,而黄出援的命令却直到15日上午10时才正式下达,平白错过了整整一天的宝贵时间。此后黄百韬虽然率领整25师主力于下午4时夺回界牌(此地离孟良崮4.5公里)并继续向天马山发起进攻,但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又不断调遣部队投入反攻,使整25师在推进到天马山前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直至整74师在16日全军覆没。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的国民党军俘虏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作战检讨会议。会中黄百韬自知罪责难逃,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将所有责任全都揽于己身,终获顾祝同力保而被处以“撤职留任”。此后黄百韬率领整25师在豫东作战立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成为风光一时的著名战将。1948年11月22日,时任第7兵团司令官的黄百韬在碾庄与解放军作战时阵亡。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死,使他在孟良崮的评价得分不少,从而将整74师覆没的责任全都推到了李天霞的身上。
太极大师第7军的“太极”
第7军是李宗仁起家的部队,新桂系在国民党阵营中所占据的重要军政地位,与第7军的贡献密切相关。因派系问题,该军当时虽然隶属陆军总司令部第3兵团序列,但实际却只听命于国防部长白崇禧。为了缓解指挥系统上的矛盾,当第7军奉命投入山东重点进攻时,陆军总司令部又特地临时编组了三个纵队,其中第7军归第3纵队,受纵队司令——同样属于新桂系的张淦指挥。
从1946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军队外全都列入整编。按照整编计划,原来的军降格为师,原来的师降格为旅,师在降格时还将裁撤一个团。简单来说,一个原本是三师九团制的军,整编之后就成为三旅六团制的整编师,原本一个两师六团制的军,整编后就成为两旅四团制的整编师。
对于新桂系来说,抗战胜利后的缩编已经折损大半实力。剩下的部队中,第46军和第48军又在整编计划中缩编为两个三旅六团制的师。如果连只有两个师六个团的第7军也被整编,那实力将变得更加薄弱。因此在国防部长白崇禧的庇护下,第7军因“战略机动需要”而获得了暂缓整编的待遇,仍然维持原本的乙种军编制不变。在参加山东攻势前,第7军官兵约2.3万余人,拥有各式火炮54门(不含迫击炮)。
第7军时任军长钟纪,是新桂系重点培养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在钟纪的军旅生涯中,教育、训练、参谋、补给、航空等方面的工作都干过,但缺少长期带兵经验。事实上任命钟纪为第7军军长,只是为了完善他在带兵方面的履历,好让他继续向更高的阶层发展。因此,第7军在当时的实际军事负责人是副军长李本一。
钟纪,孟良崮战役时担任国民党第7军军长
李本一是新桂系中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期间身经百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因其在抗战胜利时私自率领桂军进入南京受降一事,引起蒋介石震怒,导致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不仅升任军长无望,更因擅入南京一事官司缠身,有随时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第7军在奉命投入山东重点攻势时显得颇为积极。就在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还没有下达正式进攻命令的时候,被临时调拨到第1兵团序列的第7军就于5月10日下午抢先出击,兵锋直指沂水。第7军虽然有尾随其后的整48师掩护,但由于率先出击过于突出,导致华东野战军一度计划先围歼该军。
第7军接到解围任务的时间是5月15日上午8时许。当时第7军位于整74师右翼,但由于同样过于突出,其先头部队第171师正在河阳镇与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缠斗中。当钟纪接到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下达的“由第七军一部”“策应八十三师之作战”的任务后,认为所部目前正与“第七纵队及其第二纵队一部”激战中,无暇分身。好在汤恩伯只是要第7军派出“一部”“策应”,具体派多少、策应解围力度又是多大都没说死。鉴于新桂系与中央军之间的派系矛盾,以及想看中央军笑话等诸多因素,钟纪在与李本一商讨后决定只派出第172师的一个团去执行这一任务。
1949年,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汤恩伯,孟良崮战役时任第1兵团司官,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整25师和整83师是离整74师最近的两支部队,如果不是他们没能迅速向整74师“靠拢”,汤恩伯也不会向稍远一点的第7军下达这样的命令。但在此情况下,第7军却只派出一个团,可想而知其结果会如何。当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直接向第3纵队司令张淦施压,严命第7军全力解围,其正面“激战”的任务改由整48师接替。即便是这样,第7军还是只在当天晚上派出了第172师全部去“协同”整83师“向孟良崮方面增援”。然而一天后整74师就全军覆没,第7军的解围实际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对于第7军的怠工,蒋介石极为恼怒,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无法直接对新桂系的部队人事直接撤换,再加上给第7军解围的命令也确实下的晚了,这就导致想处理第7军的人却又不是那么“师出有名”。于是曾经有过“案底”且在当时负责实际军事指挥责任的李本一成为替罪羊,最终以“籍端勒索财物罪”被逮捕并“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权十年,并免官夺勋”。尽管如此,李本一还是在宣判后得到白崇禧、夏威、钟纪等人的帮助,他被“保释”后以“戴罪图功”的形式调回第7军继续担任副军长,又继钟纪之后成为第7军的末代军长。1949年12月16日,李本一在广西兵败被俘,后于1951年8月24日被枪决。
占位标签-勿删!!